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过去陆路交通不发达,水路的便利性便显而易见,于是临江沿河修建的码头逐渐自然演变成了一时一地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乐山正是拥有这样的地理条件才得以形成了清溪、苏稽、罗城等众多曾经繁华一时的古镇,时至今日虽风华不再,其历史文化却留存于世,供后人流连其间,凭吊游览。
乐山沐川箭板古镇,便是这样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场镇。“挑不完的商州,塞不满的箭板”,一句普通的民谚见证了箭板古镇的昔日繁华与辉煌,青石板、古民居、古寺庙、吊脚楼……在风景如画的沐川龙溪河畔,人们在此与历史遭遇,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近距离感受它曾经的繁华兴盛。
古庙宇遗迹
龙溪河畔的箭板古镇
古榕树
千年冰臼
吊脚楼凝聚先民智慧
“挑不完的商州,塞不满的箭板”。一句普通的民谚见证了箭板古镇的昔日繁华与辉煌,也促成了我们此次的箭板之行。从沐川县城出发,一路青山绿水,约个把小时的车程,最后穿过一座拱桥,便来到了宽阔的箭板新场镇。下车步行后,在不远处的左侧入口沿着阶梯徐徐而下,拐过一道弯,便进入到取名“顺河街”的箭板古镇:脚踏青石板、两旁古民居(古寺庙)、旁边龙溪河,从这一刻起在探幽索奇中,大家仿佛穿越时空进入另一段历史,回到过去。
徜徉在古镇古场,首先吸引眼球的是满眼所及的古民居。这些夹街而建的房屋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极具川西南传统民居特色。街上不时可见临街闲坐的老人,询问他们得知,由于水火灾害等多种原因,老民居多有损毁,目前留存的民居约有两百余间,占整个古镇民居数的50%以上,这当中有近一半是后来兴建的木板房,后者的历史虽不算久远,却仍然保存了古朴的特色。
实地勘查,民居多数系穿斗结构的木板房,房与房之间紧密相连,中间普遍有木板墙隔;房子进深一般20-30米,多为11-17柱,临街都作铺面做生意,门面全为木板,白天做生意时全部取下,晚上打烊又关合斗拢,这就是中国传统木板房的格局;民居多数房屋建为两层。顺着吱吱作响的楼梯上行,曾经作为“闺房”或子女读书房的二楼,早已空无一人,这里清幽的环境曾经是才子佳人们的浪漫空间,如今却是灰尘遍布,让人不堪追想。
老民居中最有看头的是古镇下场临河边的成片吊脚楼。顺着凿石而成的阶梯下到码头,一幢幢甚为壮观的吊脚楼便呈现在我们眼前,颇有气势。吊脚楼充分利用地形,从河滩边垒砌高达三丈的石堡坎,再在堡坎上立石柱或木柱,建造两三层的木吊脚楼,吊脚楼一般高达三十余米,有的建筑面积有五百平方米以上,虽然老旧却并不局促,可以想象过去这里的繁盛兴旺。
吊脚楼底层考虑预防水患,故平时主要堆放杂物等;二楼则与街面平行,作店铺和生活居室;三楼则灵活使用可作其他用途。这种房屋结构让人不禁赞叹先民们的智慧。吊脚楼是箭板古镇的独特景观,也是一道有相当人文旅游价值的风景线,让人流连忘返。
水码头成就千年古场
早在明清时期,箭板古镇便繁盛一时。它区域优势明显:地处川南沐川、犍为、宜宾三县交界地,脚依龙溪河,背靠鱼箭山,东到岷江九公里,可谓依山扼水,水路交通极为便利,十分有利于物资集散和商贸往来。
古镇兴起于何时虽没有具体记载,但《屏山县志》《犍为县志》以及《四川地方历史》等大量的资料信息表明,古镇应起始于唐宋时期或更早,古镇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则是基于王爷庙,人们在此修房筑市,逐渐形成一定的古场规模。随后,古场向上下两端延伸,经过漫长的发展,到明清时已形成有四五百户人家、数千人口的繁华小镇。
凭借地利之便,外地集镇和坝区的布、烟、糖、花生与山区的粮、茶、桐 、药材、草纸等等,均在古镇交汇。明清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兴盛,这里的商贸和手工业更是进入鼎盛时期。当地老人们回忆说:兴盛之时,古镇上油坊、米坊、染坊、槽坊、铁匠铺、糖果坊、旅栈、茶馆、药铺、绸布店等等,一应俱全。如宣和堂、四和店、回生堂,几乎家家户户都是靠做生意为生。最大的老板当数“义生堂”李碾成,经营丝绸、洋布、食盐、中西药等商店和槽坊、油坊等。
一到逢场天,周围数千民众都来赶场,把整个街场挤得水泄不通,一公里的街市一个小时也难以走完。人们通过船只把工业品(如食盐、布匹等)和土特产(叶子烟、糖、花生等)运回,转运到大楠、底堡、商州等地,再把山区的粮食、桐 等农产品运往岷江两岸,成为方圆百里老百姓的油盐场和商品集散地。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商州五间房等地农民上交的农税(实物税粮)和征购粮还是统一运到箭板场,再由箭板水运转运出去。可见那时箭板水码头的繁盛。
随着工商业的兴盛,箭板古镇说评书、耍杂技、金钱板等民间技艺、市井文化,也随之繁盛起来,据《沐川县志》记载,1904年(清光绪卅年)古镇上便建立了全县第一所小学堂,开沐川风气之先,所谓衣食足而后礼仪兴,商业的发达也带动了教育的兴盛。
四宫十八庙的昔日辉煌
根据史料记载,唐宋以来,随着古镇的日渐繁盛,儒道佛三教也在箭板境内兴盛起来,并且庙宇众多。据《沐川县志》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马草乡(箭板)寺庙有庆元寺、大兴寺、明月寺、吴家观、来庵”。箭板境内共有各类庙宇二十多个,可谓香火兴盛。规模较大的有王爷庙、川主庙、三圣宫、鱼箭寺、福田寺、法海寺、石 寺、雷猿寺、老龙寺、观音寺、干田寺、凤凰庙、龙王庙、太子庙、璧山庙、东皇宫、牛亭庙等,古镇路边岩石上凿的观音佛、阿弥陀佛岩腔更是遍布各地,有四宫十八庙之说。其中规模最大且遗迹尚存的宫庙当属禹王宫、万寿宫、南华宫和天后宫。
禹王宫位于古镇上场,占地约六亩,建筑面积一千四百多平方米,是上场规模最大、坡度最陡、结构最复杂的建筑群。根据专家考证,古庙依山而建,应为三重迭式结构。第一重为大庙门墙建筑,庙门墙体由巨型条石和大青砖砌成,门前立两尊石狮,门厅两侧为四尊大石佛;门厅二楼为戏楼和生活用房。一重与二重为四合院建筑群,由前殿、厢房、钟鼓楼及石坝子等构成。第二重与第三重又是一个四合院双殿堂建筑群,其前后两大殿由过堂及两个大天井和厢房连接形成“小桥流水”,作为饮水、防火、养鱼之用。从整个殿内精美石雕、木雕、彩画残存部分来看,禹王宫在当时的确具有极高的规模和品位。
世事沧桑,曾经的禹王宫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破败不堪,全然没有了当时的辉煌气象,倒是正殿残存的四根石柱、石狮间绿意盎然的翠竹、农家菜园生机一片,展现着生命新的力量。
移步位于下场的万寿宫。其宫庙为二重式建筑群,规模和品位与禹王宫相当却又有自己的特色,尤为吸引眼球的是其独特的宫墙青砖。这些大青砖每块约十余斤,上面均烧制有“万寿宫”字样,且形状各异:有凹的、有凸的,青砖上有楷体、有隶书等,约有六种形式,别具特色。此外,砖彩绘、龙凤脊、双龙防火墙等也都有浓郁的传统特色。只可惜与禹王宫的命运一样,在岁月的侵蚀下,它也只剩下四周的墙体和石坝,任由风雨冲刷。至于南华宫和天后宫,一个在1904年(清光绪卅年)改为小学,一个仅仅剩下巨型的地脚石和几个磉磴,其余的则风化在历史的岁月中,只剩下若有若无的踪迹,让人感叹莫名。
冰臼古榕树的自然奇观
箭板古镇除了青石板、古民居、古庙宇等人文景观外,周遭山水相依、竹海葱茏的自然景观同样独具特色,引人注目。尤以冰臼景观、箭板古树为最。专家们说冰臼产生于第四纪冰期后期,距今两百多万年。
箭板冰臼分布于龙溪口火尾子和上游黄沙溪十余公里的龙溪河河滩一带。特别集中在箭板古镇中段王爷庙大石板滩上。每至冬季枯水时节,都能清楚地看到这片大石板滩上分布的数千个形状各异的冰臼石坑,有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弯月形、葫芦形、马蹄形等等,冰臼大的超过一米,小的只有鸡蛋大小。其范围之大、数量之多、形状之美,在全川乃至全国也都是极其少见的。
夏季时河水正盛,冰臼景观自然难以一一睹其全貌,但沿河顺阶梯而下,石滩边若隐若现的部分冰臼,还是会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来到这里的人无不为这难得一见的神奇自然景观所吸引和赞叹。
箭板古树也是古镇的一景。数百年来它们屹立于此,目睹见证了古镇的繁华和沧桑。古镇尚存三、四十棵百年古树,主要分布在古镇上下场口及南华宫沿河一带。当地的老人对我们说,南华宫十棵古树中有三棵树龄达到了四百年以上,直径达两人合抱之粗,有一棵黄桷树要六人合抱,有两棵名叫 “如兰树”的高约四十米,直径则须两三人合抱。
过去,街对岸的半山坡还有三棵并列的千年柏树,高十余丈,它们曾是当地的一大风水宝地和诱人的景观。可惜的是,“万寿宫旁边和附近的几根两三人合抱的桢楠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砍做成成渝铁路的枕木,和1958年因造大船而毁;1985年修箭板公路大桥时又将两边的三根四五人合抱的黄桷树砍掉了。”所幸的是,如今仅存的十余棵古树已经登记在册,挂上了标示标牌,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天近黄昏,我们走到它们身边,大树伟岸高大的身躯似乎也同我们一样地陷入了沉思。凉风吹来,“大树底下好乘凉”,让我们的身心也清爽起来。(李正银/文 罗功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