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真实的张思德是什么样子
□ 李后强
我们知道,张思德是四川仪陇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但他的真实情况如何?是什么样子?一直不很清楚。为此我们作专门介绍。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文章,也是毛泽东主席的名篇之一。这篇文章是毛主席在一个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上的演讲,这个战士叫张思德。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的千余名官兵一起,为张思德召开追悼会,他作了重要演讲。毛主席说,“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篇演讲后来整理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题名《为人民服务》。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说,这篇文章更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在党内知名度很高,几乎每个党员都知道他,老一辈更熟悉他的事迹。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于张思德可能不清楚。我们曾经在成都几个茶馆做过调查,70%多的年轻人知道张学友但不知道张思德。在一所高校,我们调查发现50%的学生不知道张思德是谁。特别是90后,不知道张思德的更多。这提示我们,英雄的故事也要不断讲,代代传。真实的张思德究竟是什么样子?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乡)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中共中央统战部叶介甫同志在文章《张思德身世:父亲在肃反中惨遭杀害》中介绍,张思德的父亲张行品1878年生于六合场韩家湾村,靠租佃几亩薄田度日,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张思德的大哥拉犁干活,累死在地主田里。二哥生病无钱医治,眼睁睁的死去。家庭的惨状,社会的黑暗,滋生了父亲张行品强烈的反抗意识。红军来到巴中、南充时,张行品主动当红军的向导,挨家挨户宣传红军政策,配合红军抓捕恶霸地主。在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张行品被推选为六合场韩家湾村内务委员兼土地委员。张行品办事公道,严于律己,对革命忠心耿耿,是张思德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但20世纪30年代张国焘在苏区大搞肃反运动,张行品被坏人诬陷,惨遭杀害,直到1987年才得以平反昭雪。
张思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也没有了。张思德的母亲朱氏长期患病,小思德饿得拼命呼喊,吸破了妈妈的奶头,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没办法,妈妈拖着重病的身子,走东家,串西家,要来一把半把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生出不到7个月,妈妈就去世了。妈妈去世以后,张思德的婶母刘光友收养了他。张思德6岁就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拣蘑菇、采松果,什么都干。
张思德的家乡仪陇解放后,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队长。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1933年12月,父亲张行品将未满18岁的张思德送到了部队,嘱咐儿子要多杀敌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再立新功。不久他加入共青团。1934年8月下旬,部队要开往前线作战,张思德顺路回家探望父亲,吃了饭后就匆匆离开了。他没有想到,这次见面竟成了永别。张思德牢记父亲的嘱咐,打仗勇猛顽强,两次负伤,两次翻雪山,两次过草地。张思德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因伤病被编入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连任副班长。由于张思德工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完成任务出色,1937年10月他光荣入党,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当通讯班长。
正在生产烧炭的张思德
1940年初夏,张思德奉命带领一个班,到延安南边的深山老林里烧炭。他用心琢磨多烧炭、烧好炭的要素,苦战3个月,把8万斤烧炭运回了延安,受到好评。1941年,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陕甘宁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张思德随警卫营开赴南泥湾,带领全班战士开荒种地,克服许多困难,获得了粮棉好收成。由于哪里需要就有张思德,哪里困难就有张思德,张思德因此曾两次巧遇毛主席。据史料记载,1941年隆冬季节,张思德与2个战士从杨家岭前往新安场执行公务,路过石砭时,看到一辆小汽车正陷在磨沟的冰窟窿里动弹不得。他马上奔过去,不顾寒冷刺骨踏进冰水里,与战友一起用力把车推离了冰窟窿。这辆车正是毛泽东乘坐的,毛泽东询问后记下了张思德的名字,感谢并称赞道:“同志啊,你是路见不平奋力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1942年春天,杨家岭修建大礼堂的施工中发生了险情,张思德运足力气用肩头顶住了大梁,使下面的民工和战士避免了伤害,他自己却受了伤。路过这里的毛泽东发现了,立即吩咐把受伤的张思德抬到自己的窑洞里,俯身关切地问询伤势时,认出了张思德:“老朋友,是你呀,张思德同志!”
1943年春,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队合并为中央警卫团,张思德被调去内卫班当战士,他坚决服从,并保证干好,说:“当班长是革命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需要。”当年夏天,张思德被分配去当毛泽东的警卫战士。他深感责任重大,以加倍的勤奋、细致、周到做好本职工作。张思德打过仗,负过伤,开过荒,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服从人民利益的需要,干一行爱一行,给毛主席留下深刻印象,他十分喜欢这个沉默寡言、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名利的四川籍战士。1944年夏,中共中央决定于1945年4月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保障大会700多个代表近一个月的燃料之用,需要提前储备大批木炭。为此,中央决定组建一个烧炭小队完成此项任务,因为张思德以前烧炭积累了丰富经验,被挑选担任副队长。张思德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去了安塞县石峡峪。张思德不怕苦不怕累,烧出了一窑又一窑好炭。为了多烧炭、烧好炭,喜欢琢磨的张思德决定动手开挖新窑洞,不料,意外事故发生了:9月5日中午时分,天正下着雨,张思德和战士小白正挥汗用劲地挖着窑洞,突然,洞体由于雨水渗透出现了崩塌。在这生死关头,张思德本可跳出洞口逃生,但他毅然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猛力将小白推出洞外,自己却被压在了窑里……张思德就这样壮烈牺牲了,时年29岁。这天是1944年9月5日。
张思德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警卫队长古远兴给毛主席报告。毛主席听着古远兴讲张思德遇难经过,双眼湿润了:“多好的同志呀,就这样没了。战场上死人是难免的,后方劳动生产死人,太不应该了,今后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他继而问,张思德的遗体在什么地方,准备怎么办。古远兴说“还在窑洞里压着,打算刨出来就地埋葬。” “那可不行。”毛泽东一脸严肃,带着几分生气地说:“马上挖出来,保护好。山里有狼,若是给狼啃了,就撤你的职!”他停顿了一下,满怀深情地说:“小古呀小古,古人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张思德是四川人,他牺牲了,虽然回不了老家了,我们也不能把他埋到荒天野地里啊!” 毛主席当即作了3条指示:“第一,要把张思德身体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派战士给他站岗;第二,买一副好棺材装入张思德的遗体,运回延安来;第三,要开追悼会。什么时间开告诉我,我要参加,还要讲话。”
1944年9月8日下午2点,在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操场上,张思德追悼会如期召开。主席台两侧摆满了战友们亲手采集编制的花圈,中央悬挂着张思德的遗像和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毛泽东低头默哀后缓步登台,一口气作了一个多小时的即兴讲话,这就是后来的名篇《为人民服务》。张思德,一名普通的战士。他把自己化作种子,埋在了一个炭窑里,升华出一种伟大的精神——为人民服务!一个平凡的名字从此与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紧紧连在一起,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张思德墓位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2013年9月15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了“弘扬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大学、光明日报等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会收到了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专家学者的140余篇学术论文。我们提出在仪陇县党校增挂“张思德干部学院”牌子,专门培训干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现在成了一张响亮的名片。我们多次参观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室,但没有看到张思德的真实照片,悬挂的都是画像,室外雕像也是形象模拟,感到很遗憾。因此,我们希望找到张思德的真实照片,看看真实的张思德是什么样子。2019年12月12日我们专程到陕西省延安市瞻仰了张思德牺牲地(现在洞子沟村34号)、张思德墓地、毛主席发表演讲的地方,拜访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和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的领导专家,收获很大。张思德墓坐落在延安市四八烈士陵园。我们从墓碑上找到张思德的真实头像,从资料室找到了张思德的生产照片。这两张照片十分珍贵,看到了他年轻、乐观、亲切、积极的形象,与他的故事完全吻合,这就是真实的张思德。
张思德墓上的照片
(本文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部分内容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