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获奖作品展示丨张映勤(天津):汶川祭大禹

知道汶川,是源于十二年前的那场特大地震,一夜之间,汶川成了万众瞩目中外关心的焦点。

如今的新汶川,公路、隧道修得宽敞平坦,四周高山峻岭,江水湍急,两边的植被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一路上我很少能看到地震的遗迹。十二年过去了,在全国人民的支持援建下,汶川县城已变得焕然一新。小城新楼林立,环境优美,狭长的城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谷之中。清晨,我漫步在移址新建的县城,在奔腾不息的岷江岸边眺望远处的大山,想象着当年大震的惨景,几秒钟之间,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汶川顷刻成了人间炼狱。今天的汶川,除了广场的纪念碑告诉人们这里发生过的灾难,已经看不到一丝大震的废墟。我亲历过四十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当年恢复重建的速度与规模和汶川不可同日而语。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时代的进步,从汶川的变化中可见一斑。

汶川,带给我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与情感震撼。这里不仅崛起了一座崭新的美丽山城,不仅保留着浓郁的羌族民俗风情,而且还有着深厚悠久的大禹文化。

汶川是传说中华夏始祖大禹的出生地,这里遍布着石纽山、刳儿坪、禹穴、石刻、洗儿池、禹王宫、禹王庙、禹王碑、涂禹山、圣母塔等等众多的大禹出生活动的遗迹遗存。

车到绵虒——过去古汶川的县城所在,途中“大禹故里”的路牌随处可见,不远处便是高耸入云的石纽山,山石上镌刻着“石纽山”三个大字,斑驳陆离,依稀可见,其年代今已无考。半山腰处有一平坦宽阔之地,谓之刳儿坪,意为剖腹生儿的坪坝。据传,此处便是大禹的降生发祥地。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等典籍,说大禹生于石纽,地名刳儿坪。汶川特大地震后,珠海市在承担绵虒镇的灾后援建项目中,依古人记载,投以重金,一并兴建了大禹祭坛、大禹祭殿、文典碑刻及大禹铜像等建筑,供后人瞻仰纪念这位先哲圣祖。

7月末的一天上午,群山环绕中的绵虒,雨过天晴,万里无云。阳光何止明媚,简直是暴烈。晒在头顶,无遮无挡,但为了祭奠伟大的禹,烈日酷暑在所不惧。

沿着宽敞平坦的甬道拾阶而上,祭园广场上,两旁身着盛装的羌族妇女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她们在欢迎各地的群众参加公祭大禹的纪念仪式。

广场中心两位羌族释比老人头戴兽皮帽,手执羊皮鼓,念念有词,一边敲鼓,一边舞蹈。汶川是中国羌族聚居区,据说,川西每一个羌族村寨都有一位羌族释比,他们是能与天上神灵沟通的杰出人才,是人神之间的使者,不仅德高望重,受人信赖,而且才华出众,知识丰富,其身份、作用应该类似于汉族先民中巫的角色。

祭奠园区依山势呈阶梯式上升,平缓处建成三层祭坛,全部石砌,上圆下方,祭坛正中用五色土铺就,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通过祭台,往上便是新建的大禹殿,巍峨壮观,殿前置鼎炉三座,供人们焚香祭拜。大殿为九开间制式,全部由石材砌成,坚固厚重。除正中主供大禹的石刻像之外,两侧陈列着传说中大禹治水的三件宝物,河图洛书、开山斧、避水剑,并有宣传大禹生平事迹的相关介绍。

歌舞、献祭、致辞、焚香……一系列祭祀活动结束,我们伫立在大禹铜像前鞠躬致敬,表达对这位中华民族先祖的景仰缅怀。石纽山腰,十六多米高的大禹铜像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肩挎网罟,左手执耒锸,右手作前挥状,双目炯炯,威严矗立,凝视远方,俯瞰天下。

大禹在我的心目中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先贤圣王,熟悉是因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世人皆知,耳熟能详,我们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中就学过相关的内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至今铭刻在心。除此之外,我心目中的大禹形象始终是模糊的,至于他的其他德政与贡献实在是不甚了了。来到汶川,追寻大禹遗迹,探访大禹故里,感受大禹精神,体验大禹文化,通过一系列的采风活动,查阅资料,聆听讲解,实地参观,座谈研讨,让我对先贤大禹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了解,补齐了我的一些知识短板,大禹的形象在我心里逐渐清晰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民族尚处于蒙昧时期,没有文字,大禹的行迹只能靠一代代口头传说。即使我们今天发现的相关记载,《山海经》《尚书》《史记》《后汉书》等等,也是在其身后近两千年才出现的,这些简单的记载来源依据也不过是传说,或只言片语,或语焉不详,远古时代的人物不可能记述清楚,况且又没有其他证据,实物或图刻等等,各种典籍基本上承袭前说,难免会掺杂一些后人的附会虚饰。大禹治祸水、平天下、定九州、理国政,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形态,创造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并代代相传,逐渐成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救世英雄、人文初祖兼开国圣君,身上的光环层出不穷,他的一生自然功勋卓著;但我以为,其最大的业绩主要还是治理水患,造福百姓,这是他彪炳千秋、受人崇拜的根本原因。

禹之前,尧主天下,其时,水患肆虐,殃及百姓。禹之父——鳏奉命治水,呕心沥血,九年不成,他用的是简单的围堵方法,水势小了不用堵,水势大了堵不住,鳏不熟水性,墨守成规,效果不显,治水失败。大禹治水却反其道而行之,因势利导,变堵为疏。他的治水方法,一是了解水性,水往低处流,千条江河终归大海;二是顺应自然规律,灵活变通,科学地将河流疏浚。我们不可能了解四千多年以前大禹治水的具体方法和细节,但思路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决策的改变决定着事情的成功。我以为,大禹是那个时代超凡入圣的智者,变堵为疏看似简单,却体现了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科学思维、超前思维。他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这是他治水成功的根本前提。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终归是渺小的,都说人定胜天,那不过是一种幻想罢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为上策,违背自然规律,终将得到报复。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万事皆通此理。天之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合理的疏导,而不是一味的禁绝封堵,这浅显的道理,绝不仅仅只适用于治理水患,可惜直到今天,有些人也未通此理。大禹治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鳏之堵,禹之疏,四千多年前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套用杜牧的一句话,后人叹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大禹是传说中真实的历史人物,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还原出他的生命轨迹。在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期,传说中远古人物的事迹主要靠口头传颂,它是我们民族早期的共同记忆。

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全国不仅有南北之分,出现了四川、山东、河南、安徽、陕西等不同说法,仅川西就有汶川、北川、理县、都江堰等故里之争。目前,学术界相对一致的看法倾向于“禹生汶山郡”一说,绵虒为郡县治地所在,汶川、北川都有大禹出生的遗迹传说,有的甚至连地名都相同。我以为,大禹生于汶川一带是比较可信的,汶山郡是个大概念,随着历史的变迁,地理名称的更迭,行政建置的变动,同一地名所指的范围也会发生些许变化。汶山郡当年就涵盖了汶川、北川地区,四千多年前的大禹应该生于此地。我以为,大禹真实的出生地也许永远无法确定,他是传颂了四千多年、恩泽后世、惠及千秋的华夏民族的人文先祖,是拯民安邦、克己奉公、不畏险阻、锲而不舍的道德楷模,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他不仅仅是地方的,更是民族的,不仅仅属于汶川,属于四川,更属于全国,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大禹精神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