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泸州两会特别报道丨砥砺奋进 纳溪社会经济跑出“加速度”

2021-02-23 09:32:37 信息来源: 编辑:唐千惠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现代生态新城,千方百计增进百姓福祉……”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深入贯彻落实“3343”发展战略,以提升“两突破一提升”为抓手,保持发展定力不动摇,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2020年,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实现200亿元,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8亿元,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1.54亿元,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1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亿元,增长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210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93元,增长9%。

(发报纸,泸州专版7版下半版)数字产业 -FZ1032874402.jpg

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大旺竹海美景  (王超明 摄)

数字产业  引领纳溪经济“换道超车”

2020年6月22日,“四川省大数据融合发展创新区”授牌仪式在泸州市南苑会议中心举行,纳溪区获评为四川省第一个大数据融合发展创新区。

大数据融合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该奖项的落户是对纳溪数字经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近年来,纳溪区抢抓四川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把数字经济作为“换道超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区委全委会作出《努力建设四川省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决定》,全力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信息安全、园区动能转换、数字惠民6个方面打造试点示范,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发报纸,泸州专版7版下半版)数字产业 -FZ1032874410.jpg

四川明德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流水线上操作   (王超明 摄)

目前,泸州云溪数字经济产业园入驻数字经济及关联企业82家,建成面积达2.6平方公里,拥有全球石英晶体行业第一条工业4.0智能化生产线——明德亨智慧工厂等“12个全国(全球)第一”。计划到2021年,全区数字经济及关联企业达到150家以上,数字经济总量力争达到200亿元以上;到2023年,全区数字经济及关联企业力争突破200家,数字经济总量力争达到350亿元以上。

2020年,纳溪区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抢抓四川省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重大机遇,纳溪区狠抓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稳步发展,茶竹产业集聚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成功创建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四川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生态本底  群众乐享绿色“红利”

“在这里打工不仅每月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真安逸。”2月3日,在纳溪竹韵贸易公司加工车间,白节镇竹海村脱贫户黄学芬一边操作设备一边说,如果没有竹韵贸易公司,就没有他如今的幸福生活。

(发报纸,泸州专版7版下半版)数字产业 -FZ1032874398.jpg

村民在纳溪竹韵贸易公司加工车间制作竹工艺品

纳溪竹韵贸易公司只是纳溪区竹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一个片段。纳溪区立足10万亩丹霞大竹海和丰富的林竹资源,先后引进10多家竹类研发、加工企业入驻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拥有四川银鸽纸业、竹韵公司、活之酿竹酒等为代表的10家规模以上和130余家个体经营加工企业,形成竹浆纸、竹炭、竹酒、竹纤维等30多个系列、80多个品种产品,竹产品加工产值13.9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

纳溪区以白节镇楠竹林基地为载体,打造“万亩竹林示范园区”,引导村民发展大球盖菇、竹荪、木耳、食用菌、林下土鸡等林下种养殖业,形成“基地种植—深度加工—废料回收—林下种养—回归竹林”的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带动群众种植大球盖茹、竹荪、黑木耳等林下经济1750余亩,实现产值1156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1308户实现人均收入4723元。

纳溪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强力推动林旅、茶旅、农旅融合发展。目前,上马龙湖水香农业综合体建成投用,百年护国城、天仙硐·美丽谷、大旺竹海综合开发等项目有序推进,“梅岭茶叶公园旅游线路”入选全国茶乡精品线路之一,茶酒小镇、丹霞竹林风景线等项目有序推进,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园区,建成省级竹林风景线73公里………“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在纳溪实至名归。

改善民生  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

“前段时间我住院花费6万余元,自己仅支出8000余元,感谢党的好政策。”谈及自己患病治疗这段经历,大渡口镇凤凰湖村脱贫户龙某感叹地说。

脱贫户龙某享受兜底政策只是纳溪区聚焦民生实事,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纳溪区精准对接最迫切的民生需求,用好兜底政策,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确保巩固脱贫成效之路走得更加坚实。

——纳溪区把564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54亿元、困难残疾人救助资金1849.2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1934万元,切实解决“两无户”生活问题;整合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和区级配套资金2.19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058户,较好地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纳溪区推行“预防+治疗+兜底”全方位医疗服务,累计解决20.7万人次2.1亿元住院、门诊费用;累计落实各类教育资助金1.42亿元,资助学生21.51万人次,惠及建档立卡学生6.37万人次,为17956名大学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1.35亿元,确保无一名贫困学生失学辍学。

——纳溪区投入资金13.39亿元,建成“渡改桥”6座、正加快建设2座,新改建农村公路354公里;投入资金1.95亿元,完成农网改造2762.2公里;投入资金8.5亿元,实施各类供水工程629个;投入资金9.17亿元,新改建教学及辅助用房20.5万平方米、校舍和运动场19万平方米,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验收。

——纳溪区投入资金2.1亿元,改扩建县级医疗机构3个、乡镇卫生院13个;投入资金330万元,新改建贫困村文化室10个、省级文化院坝10个、电视“户户通”7061户……随着一项项惠民举措付诸实施,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纳溪区脱贫攻坚工作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共建共治  群众乐享数字治理成果

“以前办理证件,不但需要准备近10份资料,还要满城跑。如今,身份证等信息系统直接调取,一个平台就完成所有审核。”到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的陈富容真实感受到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纳溪区构建一个中心和三张网,搭建大数据互通平台,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全力打造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商业服务3大应用平台,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政务监管、安全管理、乡村振兴等多领域的综合效能,实现数字治理建设的产业规模化、城市管理智能化、乡村生活便捷化,逐步实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造普惠民生的智慧生活。

在纳溪智慧城市综合指挥中心,高清摄像头实时回传交通要道、公共聚集场所、宾馆、学校、医院等地视频图像,直观地展示全区交通状况、治安状况等,不仅为治安防控研判分析收集数据,还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综合能力。

数字治理不仅让城市建设提质增效,还让广大山区群众乐享数字治理带来的便利。

“我父亲最近身体不好,想麻烦村卫生站医生帮他检查一下。”2020年9月11日清晨,凤凰湖村支部书记邓国仲打开手机,看到村民罗光会在“数字平桥”平台上的留言后,邓国仲立即联系签约乡村医生黄湘平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

纳溪区依托“互联网+”,以平桥村为试点,建设“数字平桥”管理平台,设置数字党建、数字治理、数字旅游、数字电商、数字养殖、数字茶叶6个板块,该平台与村(社区)干部手机互通,村干部在手机上就能了解村民诉求、邻里纠纷、农作物长势和种养管理等信息。依托IPv6物联网,通过安装烟感、空气监测、温湿度等监测终端,实现全村物联网智能管理,干部和群众利用手机即可查到环境控制、供料、控温等生产要素数据,“对症下药”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字平桥”还推动公共服务向教育医疗、就业创业、脱贫攻坚、乡村法治、农旅融合等延伸,并利用智慧乡村、智慧党建、在线办事和政务公开等平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

(王超明 付久焱 杨桃)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纳溪宣传部供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