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 庞惊涛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 )
在潜心“钱学”研究,并先后出版了《啃钱齿余录》《钱锺书与天府学人》等著作后,青年作家、出版人庞惊涛把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于是便有了这本随笔集——《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
《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是作者由“专”到“博”华丽转身的重要结晶,是作者从“小”到“大”视野延伸的深刻洞见,也是作家广博兴趣与深邃思考的外化成果。作者除了继续钻研“钱学”外,还跳出藩篱,在典籍海洋中跋涉奔波,在历史时空中自由驰骋。于是,张栻、宇文恺、李贺、长孙无忌、鱼玄机、温庭筠、李亿、王维、文彦博、范寥、陈尧叟、陈尧佐、黄娥、陈廷敬、郭琇、尹壮图、黄景仁、许思湄、易顺鼎、乔大壮等众多历史人物,进入他研究的范围;于是,金马碧鸡、海上缉盗等掌故事件,郫筒酒、中秋月、桂花、面条、菊花、古井等特产名物,也跳进作者的视野。几度寒窗苦,换得美文出。作者笔下,很快涌现出一篇篇充满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文学性交相辉映的历史随笔。通过作者纵横捭阖的讲述,让我们看到蜀地以及神州大地上那些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学术成果、理想信念、跌宕命运,让人们品味到一个个掌故、事件、特产、名物背后的峥嵘与积淀,从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
《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最鲜明的特点,在于文本没有局限于对人物、事件、名物等的机械复制与展示,而是将历史与现实加以对比,既发挥出“历史观照现实”的价值,又使作品充满在场感、生动性。《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开篇洋洋洒洒数万字的“庚子年——历史与现实的回环”一文,最能体现作者用历史观照现实的写作理念。作者从公元100年天干地支出现的那个“庚子年”写起,系统梳理了上下1000多年庚子年发生的重要事件。从这个梳理中作者发现,历史上的庚子年,有过发生重大自然灾难、重大战乱、重大瘟疫等的年份,同时,历史上的庚子年,也有岁月静好的年份,也有创造灿烂文明的年份。所以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说:“统计学上有一个理论,为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庚子年没有必乱的因果,王安石那句名言对我们认识这个问题依然有帮助: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千多年前的人都有这个觉悟,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觉悟: 没有更好,没有更坏,治乱之间, 只是一个历史规律,交替运行。2020年这个庚子年,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 怎样做好自己!”这样的结论,既符合历史的真实,也能解除许多人心中的庚子年“恐慌症”。
《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的作者指出:“历史随笔作为散文阵营里最富生命力与穿透力的新锐势力,正在成为当下许多散文写作者纷纷投注的写作领域。 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文学中究竟如何摆位? 历史是文学的下脚料还是主材? 这两个问题如果没有思考好,历史随笔就很容易堕入历史叙述的‘翻旧账’泥沼。在我看来,历史随笔必须处理好个人情感与当代精神,而在场感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避免落入“翻旧账”的泥沼,首要的任务是做到个人情感与当代精神的结合。“张栻:四海无人万古空”一文,就是这种结合的生动体现。作者在讲述张栻与朱熹二人关于儒学理念的争辩后写道:“没有扩音器,圣人的声音再宏敞,也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听得明明白白,张朱二人的反复论辩,不是刻意的儒门仪轨,更像是他们给予士子们的课业复习, 显示了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咳唾遗珠,风仪想见,流水一般循环往复的士子们,未纳分毫礼金,便得以分享了这场旷世难遇的思想盛宴,使后人思之,无不追慕再三、 歆羡再四。”寥寥数语,道出了张朱二人争辩的实质与意义。他们之间,没有君子与小子之争的纠纷,只是学术观念差异的争论。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通过追忆张栻的学术道路与思想,发出这样的认知:“万古有长夜,圣人不寂寞。张栻这句临终遗言,和作为后来者的王阳明遗言心同理同,既是一生学问的归纳,也是理学方向的示喻,它们在时空的长河里始终发光,并始终保持人性的温热,让后来每一个念起的人,都会感到一种被善护的暖意。”这样的书写,顿时让文本散发出思想的灵光。
注重在场感,也是庞惊涛历史随笔的突出之处。这里,仅以“长孙无忌:令旗山下的穷途末路”一文证之。作者在开篇这样写道:“汽车开出江口镇,眼前的山水气象一下就阔大起来,乌江和芙蓉江在这里交汇, 薄刀岭山如其名, 险峻如刀,巍耸两岸,秋雨绵绵,云雾萦绕, 这山水景观便凭空多了点仙气。 或是武隆仙女山和江口‘沾亲带故’, 所以风味蔓延至此,又像是天帝人间布景时尚未跳出上半段的构思,干脆一笔顺势作出了看上去风格相近的点化。世上永无完全相同的风景,薄刀岭和仙女山, 就像一胎生下的两个女儿,虽然样子看上去相似,但她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心性和禀赋。具体到江口这一段来,便是此山此水自己生成的别样境界,江水交汇处,必是人文荟萃地。我在这个秋雨绵绵的下午,舍弃了武隆天生三桥的壮美自然之景,而奔向位于长孙无忌墓这个历史人文遗迹,就是想实地探访一代名相、凌烟阁上排第一的唐帝国功臣最后的埋骨之地。”这段话,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兴致,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悬念的现场,迫切需要了解唐朝著名的人物。自然,作者会理解读者的期盼。他笔锋一转,开始了对长孙无忌生平事迹的回溯。作者旁征博引,尽情书写长孙无忌大起大落的人生命运。最后,作者又从容自如地写道:“举目四望,令旗山虽不高大险峻,被丝瓜藤蔓遮住的长孙无忌墓碑却已绵邈多姿;远处的薄刀岭被云雾遮住,时隐时现;乌江能看到一线际涯,正是半实景半想象的妙处。山环水抱,想来当年选址的人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才寻得此佳处的。”长孙无忌的命运虽然充满悲剧,但通过作者轻描淡写的这一笔,很快冲淡了人们心头的压抑情绪。
《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做到了史料与文学有机结合,在保证文本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运用散文化的优美书写,让文本洋溢着磁石般的可读性与接地气的亲和力。仅以“鱼玄机: 在温庭筠与李亿之间”为例, 随笔是如此开篇的:“遇到温庭筠,既是鱼幼薇的大幸,也是鱼幼薇的大不幸。”这饱含文学色彩的开场,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接着,作者讲述了发生在这对年龄相差32岁的师生间的故事。作者的讲述,完全遵循历史的脉络,典籍的记载,没有天马行空的虚构,没有胡编乱造的艳写。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一段抒情意味强烈的文字:鱼玄机“没有等来温老师,最终等来的,却是她的命运终局。待决刑场时,她想,她这一生,因为爱温老师,是不后悔的;她只是恨那个师者的负担,怎么会压得他禁锢了自己的本性,她到底只作了他的学生,而他,到底也还是她的师长,没有成为她的情郎,或者夫君。她叹息了一声,吟出了她短暂一生的最后一句诗: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永别了,我的温老师!”这段充满浓郁文学色彩的文字,如一把沉重的钳子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扉,凸显了鱼玄机的悲剧命运色彩,让他们情不自禁,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