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最新 > 最新顶部 >新闻详情

绵阳:锻造第一动力 探路创新高地

2021-09-07 21:53:25 信息来源: 编辑:李占庄

胸怀“国之大者”,传承“两弹精神”,奋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绵阳:锻造第一动力  探路创新高地

勇担新使命,奋楫再进发。

步入“十四五”,以在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中进一步发挥硬核作用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冲刺。在牢记重托与肩负使命中,绵阳将目标锚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努力推进科技城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

这是一座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唯一以“中国”字头冠名的国家科技城。这也是一座曾经为我国国防科研事业锻铸“国之重器”,做出了核聚变级卓越贡献的城市。

A  核心词之一:“试验田”

image.png

        二十余年来,肩负着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路径、提供经验、作出示范”重大使命的绵阳科技城,于探索前行中初步趟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助力经济增长、保障国防建设的成功之路。图为绵阳高水平打造的创新创业平台——科技城创新中心。(资料图/绵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这是我国又一次激动人心的问天壮举。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在刺破苍穹的轰鸣声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送入预定轨道。3名中国航天员驾乘飞船飞向太空,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太空访客,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逐梦太空,护航出征!在这一中国载人航天的壮丽篇章中,位于绵阳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九研究所研发的一高科技产品,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太空漫步提供着重要支撑。据悉,该产品助力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交会对接,并促成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从而为整机在太空中正常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从为我国锻造出“两弹一星”等国之利器,到助力“神舟十二号”飞越苍穹与“天舟二号”遨游太空,绵阳这座有着无限荣光的城市始终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增强着中国人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信。

光阴荏苒,岁月峥嵘。2000年9月,面对新的发展大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重要战略决策,有着“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的绵阳由此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察时专门就绵阳科技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绵阳科技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与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承关怀而奋进中,肩负着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示范”光荣使命的绵阳国家科技城这一“试验田”,于探索前行中初步趟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助力经济增长、保障国防建设的成功之路。

有一组数据令人瞩目:自“十一五”以来,绵阳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64项,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并在牢记国家使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中,深化院地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务实地推动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1000余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绵阳顺利实施,巩固了绵阳作为国家国防军工重镇地位和科技城战略地位,使得绵阳在一些领域居世界一流水平,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中屡屡建功。在“十三五”期间,绵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始终保持在6.5%以上,处于全国城市领先水平。

这当中,在坚持以改革创新赋能科技城高质量发展上,绵阳近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国家产融合作试点等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任务78项。特别是在国务院面向全国推广的三批次56条支持创新改革的举措中,作为一个地级市的绵阳就贡献了9条,占比近1/6,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第一,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为全国提供着示范。

B  核心词之二:“先手棋”

image.png

        2021年4月24日,全国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在绵阳正式投入使用,这一成果的问世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垄断生产的局面,这标志着我国核医学高端设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资料图/绵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搞出来,国外已经做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出来!”2021年4月24日,绵阳国家科技城迎来了我国核医学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全国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在绵阳正式投入使用。在“十年磨一剑”中,这一成果的问世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垄断生产的局面。

据介绍,医用回旋加速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端核医学装备,既可用于PET—CT的癌症早期诊断,也可直接用于癌症的治疗。过去这一高端医疗设备全部依赖进口,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位于绵阳的科研院所经过十余年时间的自主研发终成功实现这一关键设备国产化的重大突破,这标志着我国核医学高端设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依托这一系列独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资源优势,绵阳正将其作为构建新发展新格局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国家核医疗产业基地,推动科技城建设成为核技术应用产业创新高地。

坚持把发展高端现代产业作为科技城建设的重要支撑,绵阳近年来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中借力精准招商促进全产业链技术能级的提升。有一项统计表明,仅在“十三五”期间,绵阳就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408个。就在几天前,首期投资50亿元的杉金光电绵阳偏光片项目和总投资50亿元的中电光谷绵阳科技园项目在同一天正式开建,产业发展,再添动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总投资465亿元全球领先的触控一体化柔性显示生产线——京东方绵阳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总投资240亿元的绵阳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的相继落地和建成投产,一大批新型显示产业链上的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绵阳,呈现出“多点开花,积厚成势”之势,助力绵阳打造千亿级新型产业集群与世界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就在这几年间,绵阳还相继推出了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的“领航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的“涌泉计划”、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的“登峰计划”。在今年上半年,绵阳还极富针对性地出台了集中精力大抓工业24条新政。特别是“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培育上,一批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群体加速崛起,仅今年来就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96 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的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绵阳的九洲北斗导航、龙华光电薄膜等16户企业上榜,数量居西部地区第5位、全省地级市第1位。

在这一个个高科技企业与创新型产业的有力支撑下,绵阳在“十三五”期间经济总量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去年实现GDP 3010.08亿元,成为四川首个跨越3000亿元大关的地级市。今年上半年,绵阳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6.3%,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46.3%;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4.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0%以上。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C  核心词之三:“新高地”

image.png

        新区,新机遇;新区,新动能。2021年3月29日,绵阳科技城新区在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全力把规划面积达396平方公里的科技城新区建设成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资料图/绵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历史总是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步入“十四五”,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大势,绵阳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作为“十四五”绵阳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之首,并提出将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绵阳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凸显。绵阳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持续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布局地,成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试验田,成为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的重要力量。”绵阳市委书记罗增斌如是表示。

为此,在深度研判的基础上,绵阳提出将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持续巩固提升绵阳作为国家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的重要地位;支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建强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通道;充分发挥在绵战略科技力量优势,加快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统筹推进、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并提出将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全力把规划面积达396平方公里的科技城新区建设成为绵阳科技城的“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

在谋定而动中,今年3月29日,绵阳科技城新区在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标志着绵阳396平方公里的科技城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大幕、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6月28日,新揭牌的绵阳科技城新区迎来总投资416亿元的72个项目集中开工。其中,重点产业项目22个。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元方表示,围绕充分发挥科技城新区在推动绵阳国家科技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和引领示范作用,绵阳将全力打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四大攻坚之战。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前所未有的发展关切,绵阳提出将按照“三步走”的目标,到2022年,新区主体框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优势产业加快向新区集中集聚,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亿元,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到2025年,新区功能基本健全,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产城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基本建成,产城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科技创新示范作用充分彰显!

绵州潮涌,征程再启。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四川经济网记者  任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