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永江村,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四川省生态宜居村、四川省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也是蜀南竹海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域之一。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近年来,永江村产业发展、群众收入、文化生活等“芝麻开花节节高”。
而眼下,在蜀南竹海创建家级旅游度假区行动中,永江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竹生态环境及竹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景村共建共享发展模式,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乡村振兴 为村民带来“四大红利”
永江村位于竹海镇南部,背靠蜀南竹海度假区,由原来的永江村、龙山村、联山村、红益村4个村合并而成。全村森林覆盖率72%,后河、红桥河在境内汇合成淯江河,三江贯穿全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蜀南竹海“后花园”的美誉。
永江村一角
走进永江村,竹荪状的会客厅(游客中心),体现“曲水流觞”意境的竹产业研究院,展现“山水自然画作”的禅意民宿,以及集咖啡、品茗、甜品、书吧、小型演出、小型会议、产品展示体验售卖空间为一体的稻香休闲区,一一映入眼帘。
与特色建筑相映衬的,是100亩景观竹苗扩繁等基地、100亩竹·荪复合经营示范基地、1000余亩“稻鱼共生、稻菌轮作”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大师工坊、乡村书院、传统文化研习馆、精品民宿、竹生态美食餐厅等复合业态。
永江村一角
“我们的景观竹基地,是在宜宾市林竹产业研究院的专家指导下建设的,以前竹子论吨卖,一吨才500元左右,而现在,这里一从景观竹的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翻了好多倍。”永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明超说,通过乡村振兴项目和复合业态的带动,围绕“竹外桃源,乡创永江”定位,全面盘活资源资产,流转耕地500余亩、林地700亩、宅基地2500平方米、闲置房屋14幢,土地增减挂钩573 人,全村农户实现资产收益、政策收益、务工收益、经营收益1000万元。
永江村村民肖金海对眼下的日子很满意,他把房子租给村上合作社,每平方米租金60元,一年房租收入就有一万多元,没事又来帮着看工地、做杂活等,每月工资2000元。
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带动下,2020年,永江村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6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预计今年该村村民的务工收入将超过400万元。
目前,永江村已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四川省生态宜居村、四川省旅游重点村、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景村融合 让好日子更有奔头
如果说乡村振兴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让永江村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的话,那么,景村融合则进一步拓宽了这条康庄大道。
陈静,竹盆景工艺专家,常驻永江村,在村里开了一家竹盆景工作室。“吸引我来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里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基本成型,具备大量接待游客的能力,6月份工作室成立以来,每月有七八千元的销售收入,未来随着永江村名气的增加,销售上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村里答应给我一块地,用来建设竹竹盆景苗圃基地,还会对村民开展竹盆景制作培训等活动,对我很有吸引力。”
陈静在竹盆景工作室忙碌
无独有偶。向政英,永江村2组村民,28岁的她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因需要照顾孩子和家庭,以前只能在家务农。去年10月,村里的茶艺生活馆建成,她最先是去茶艺馆应聘务工,后来跟着老师学习茶艺,现在已学有所成,能独当一面。“半年时间工资就涨了3次,不仅能就近照顾家庭,还多学了一门手艺。”向政英说,她的未来生活会因这门手艺而改得更好。
采访本地就业村民
竹海镇组宣委员苟国茂说,以前的永江村,虽然背后蜀南竹海,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村民除了到度假区当导游、务工外,“旅游饭”吃的并不多。而去年,蜀南竹海启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行动后,着力推动度假区与永江村融合发展,结合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与文旅商贸融合,积极探索景村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方面,永江村利用背靠蜀南竹海旅游度假区的优势,通过差异化定位,精细化服务,进一步满足游客度假、康养、研学的需求,转化蜀南竹海旅游度假区客流,实现景村融合;另一方面,旅游打造后,永江村既有乡村的形态和田园生活的环境,又有现代化生活的便利性。良好的环境、具有奔头的产业不止吸引游客,还将部分游客转为新村民,成为永江村建设的一分子。
永江村民宿
宜宾市蜀南文化旅游乡创管理有限公司,永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一系列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目前已建成稻田餐厅、房车营地等旅游项目,目前正在推进滑翔伞体验基地项目前期设计工作。
在公司副总经理王宇看来,以前永江村是点状自主经营,现在与度假区其他区域联动发展之下,将会收获更多,迎来更大的嬗变。“目前,我们一期5500万元的投资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即将启动总投资1.5亿元、总面积达3000亩的二期项目。”王宇说,眼下时节虽然是淡季,但周末平均每天有1500人以上前来参观、体验、消费等,预计全年游客量将有8-10万人,旅游收入500万元以上,间接带动收入1000万元以上。
(四川经济网记者 侯云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