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四川经济网讯 (杨鹰 记者 谢强 徐杨 文/图)大型工业题材电视剧《火红年华》两度在央视播出,让全国观众领略了“三线精神”孕育诞生地——英雄城市攀枝花的“根”与“魂”。这部剧的拍摄地攀煤总医院、河门口街道高家坪社区、格里坪特色产业园区翰通焦化厂、庄上外景地等均选址攀枝花市西区,剧中充满年代感的红砖房、蜿蜒曲折的背水小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真实的攀枝花,真实的西区,是“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市和西区历史文化的写照。随着《火红年华》关注度不断升温,如今,位于西区的拍摄基地、宝鼎陵园等“三线红色点位”人气飙升,内涵充实,以“三线资源”为要素的文旅产业大有欣欣向荣之势。
推动做强“三线建设”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西区“三线建设”红色文旅IP日渐凸显出来。
《火红年华》拍摄基地
“三线”遗产新定义
攀枝花关于三线建设的记忆,有许多留在西区。
在“备荒备战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时期,西区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先行者和能源基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区兴建起全市第一座厂矿,开办起全市第一家商场,遗留了大量的三线工业遗存,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奇迹。“我死后,请把我埋在宝鼎山上,让我日日夜夜看着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原宝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亓伟的铿锵誓言,半个世纪以来,依然历久弥新。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西区分馆
遗产是宝贵的。近年来,西区通过对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借力”,逐渐让“三线”遗产有了新的定义,并转变成为资源,而资源就有了活力。
2020年,西区开始全面梳理盘点辖区大量“三线”遗产,并着手保护和利用。先后组织开展了“忆往昔峥嵘岁月”活动,征集“三线建设”时期的先进人物事迹、图片及实物资料,建立三线建设博物馆分馆等。成立了由攀枝花市作协作家与社区干部组成的采编工作组,挖掘三线建设人文,工作组历时4个月,走访“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劳模、老党员60余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者们的先进事迹,编撰形成了《峥嵘岁月:从三线建设一路走来的河门口》《河门口好家风》等反映“三线建设”历史的文集8本,收集优秀家风家训26条、感人家风故事41个。如今,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西区分馆内展示了反映三线建设时期有关历史图片、生产及生活物件以及各个行业的大事记等文献资料380余件。
西区还组建由区级文物保护中心专职人员、街道(社区)文化专干和文物志愿者组成的区级文化保护队伍,对辖区内濒危消亡的三线文物拍摄影像资料,施行实物专管。对房桂芝雕塑等区级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项目进行复原加固,对河门口照相馆等保存较好的遗迹进行修缮。
西区按照“保护、传承、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思路,通过“三线资源保护、红色教育拓展、红色旅游开发”三步走,盘活全区三线资源,催生了一批“三线”红色文旅新业态。依托攀钢石灰石矿、河门口照相馆等三线建设遗存,规划呈现出集爱国主义教育、工业旅游、特色商贸为一体的三线文旅产业园。
红色品牌新内涵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西区积极探索,将“三线”文化元素与康养旅游产业相结合,同时不断丰富“三线资源”红色品牌的新内涵。
走访西区《火红年华》拍摄基地、宝鼎陵园、初心园、习风园等三线红色点位,记者看到,如今,这些地方已经成为攀枝花市和西区“三线”红色旅游打卡地,人气和业态均有明显提升,在攀枝花市和周边地区小有名气。
“三线精神”研学旅行
据西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林志华介绍,依托攀枝花三线建设干部学院西区分院,西区先后打造了“习风园”“初心园”和宝鼎陵园等三线教育基地,基地创新推出集理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为一体的三线教育培训课程,开设“苏铁讲堂”,推出“访谈式教学党性教育”培训模式。精心打造出“背水小道”特色体验式教学项目,开辟“三线建设实景公园”“三线建设体验基地”“三线事迹现场教育”等特色教学线路。
立足景区景点,西区不断完善标识标牌和监控系统,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积极探索研学旅游项目,以背水小道、干打垒、创业饭等实践体验项目为依托,整合初心园三线实景公园、东盟航天科技城、亓伟广场、宝鼎陵园等景点,西区三线研学旅游线路日趋成熟,成功与三家旅行社开展合作,签订了三线研学旅游项目合作协议。
在创新培训模式方面,西区精心培育特色师资,开展“讲师+讲解员”基本功竞赛,择优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面广、教学效果好的区级师资队伍10人,老劳模、老党员、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7人。
西区积极推动三线文化与文创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三线文化精品工程,邀请创业导师及创业青年入驻“文创产品实景体验区”,开展以“三线”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创作,设计推出明信片、文化衫、帆布包、搪瓷缸、开瓶器、书签等文创产品10余件,以三线建设者为原型,围绕“好人好马上三线”主题,制作推出“大桶”“苏铁娃娃”“好人好马上三线”等3套攀枝花人专属表情包。
“西区正在建立健全省、市、区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林志华介绍说,目前,《火红年华》拍摄基地、金家村、庄上村、西佛山、金沙滩、503地下战备电厂等纳入重点文旅产业项目,西区将倾力打造“三线建设”文旅品牌。
文旅市场新气象
今年春节,在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太阳沐歌乡村酒店,许多来自外地的老人各自忙活着,摄影、画画、练字、跳舞、拍短视频……怡然自乐。“来这里康养真的不错,冬天里也是山清水秀的,气温暖和,还有好多开得很漂亮的花。”成都游客苏先生对记者说。
庄上旅游新村
“去年,西区文化旅游事业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文创产品创作、文旅产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成效,实现了‘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良好开局。”西区文广旅局负责人杨艳介绍,“十四五”,西区将全力培育新兴业态,推动康养产业提档升级,打破之前的生硬局面,做大文旅市场。
围绕攀枝花市项目攻坚突破年和市委“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西区聚焦“攀西工业强区”和“山水灵秀新城”建设目标,稳步发展文旅产业。在抓重点项目的同时,力争将庄上村创建成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金家村、《火红年华》拍摄基地申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结合现有的特色花卉点位,制定精品花卉旅游线路,打造花游品牌;依托红色旅游点位,串联开发三线文化研学旅游线路,做强西区红色旅游品牌;依托西佛山水上世界,苏铁福镇,做好“清凉一夏”品牌等。
西区加快推进康养产业发展,全面梳理并建立康养产业项目库,针对金沙画廊、雅阁居西佛山文旅康养城、希悦国际精品酒店、金家村等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实行项目秘书制,定期调度了解项目推进情况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确保项目推进进度,建设“山水灵秀新城”丰富内容。
此外,按照国家民宿等级标准、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标准等,西区正在全面开展乡村旅游设施更新、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从业者服务培训等,实现旅游振兴乡村发展。
“依托本地旅行社、旅游协会等平台,宣传推广西区三线文化研学游、精品花卉游、‘清凉一夏’等旅游线路。同时加强西区三线、苏铁系列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杨艳说,西区将不断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加强项目跟踪机制体系、标准化体系、营销推广体系建设等,推动全区文旅产业迎来新发展、呈现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