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百城行”走进遂宁安居:从“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出发,打卡安逸安居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张琳琪)“这完全就是我们小时候的东西,太有回忆感了!”4月29日,作为遂宁市美丽乡村全面振兴重点项目,安居区海龙村“凯歌公社1974”正式开园。走进公社,知青旧居、供销社、人民公社大礼堂……让游客秦阿姨瞬间回到六、七十年代。

 航拍海龙村

当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百城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安居活动同步启动,数十家媒体记者和川渝两地拍客走进位于遂宁之南、琼江之畔的安居,从海龙村凯歌公社出发,探访打卡安居的知名地标、旅游景点等,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感受宜居宜业的安逸安居。

 航拍海龙村

从海龙村出发

拍客打卡“怀旧风”凯歌公社

从安居区出发,20多分钟,便能到达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凯歌公社。一到这里,“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标识牌就映入眼帘。越往里走,一幢幢古朴典雅的民居,一件件带有时代印记的物品,四处印着的人民公社、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醒目字样……一下子勾起了大家对六、七十年代的记忆。

“这里真的充满了上个世纪的年代感,尤其是知青旧居里摆着的生活、学习的用具,还有这些玉米、斗笠、蓑衣、水车……”拍客梁永琪第一次来到海龙村,就被这里温馨安逸的田园风貌和怀旧风格所吸引,拿起手中的相机边看边拍。“很有特色,想把它记录下来,宣传出去。”梁永琪说。

 实际上,凯歌公社的前身是海龙村所属的龙头公社,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更名。在“凯歌高奏”的激励下,海龙后才能发挥敢闯敢干、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反复试验,于1970年建成了遂宁第一口沼气池,奏响了一区沼气能源革命的凯歌。此后,遂宁大力发展沼气,吸引了全国各地代表团来取经学习,遂宁沼气自此闻名全国。

 航拍海龙村

农文旅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助民增收

在海龙村,乡村风貌、文化底蕴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进入新时代,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安居区便将利用沼气文化这一独特文化IP,将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出遂宁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凯歌公社1974”项目。该项目也得到市区两级的高度重视,遂宁市委书记李江曾先后7次到海龙村开展“沉浸式”调研,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标杆村”、全省“示范村”、全国“品牌村”。

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正式开园之前,凯歌公社便已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打卡。村民周小琼在家门口开了个小吃店,卖手工凉粉、凉面。就在开园前一天,她便卖出了300多碗凉粉,收入不错。

同样因此受益的,还有离周小琼家不远的卢记鸡汤抄手老板卢红春。作为土生土长的海龙村人,原本在外创业的他毅然返乡创业,利用家中老宅开启了特色小吃店,自营业1个月以来,收入已近5万元。“这里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来这里游玩的人会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会更好。”对于未来,卢红春信心满满。

“在这里,能深刻地感受到文旅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前来采风的拍客们纷纷感叹到。

 海龙村一隅

深耕文旅资源

打造湖光山色中的安逸安居

从这里出发,游客们还能追寻到这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底蕴的山水之城,更多的文旅印记。

如果说,水的灵动,赋予了安居的灵动与诗意,那么山的厚重,则造就了安居人的坚强与刚毅。这里是蜀中才女黄峨的故乡,千年的书院文化传承至今。这里还诞生了抗美援朝“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公安部一级英模谭东,红色文化在这里闪耀。

近年来,安居区深耕文旅资源,打造出红色教育基地“伍先华”旧居、四川首个“四川省家风教育实践基地”黄峨书院,以及国家4A级景区七彩明珠。同时,安居区还通过打造非遗音乐剧《石工号子》、红色题材音乐剧《伍先华》、网络电视剧《黄峨传奇》等,打造安居的文化供给优质品牌。此外,安居还着力打造文旅融合创新品牌,创新文化传承,建设西眉敷文书院、东禅金马书院等传统文化体验新场景;还创新文化场景,打造以享誉川渝的三家大米为核心的三家镇三门村现代农业文化主题产业园等。

不仅如此,安居还通过实施“文旅+公园城市,加快生态、文态、业态“三态”融合发展,建设凤凰栖中国凤凰文化主题公园、凤凰文化中心、文旅商业街安居时光里等项目,打造城市休闲游以及更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海龙村沼气陈列馆

如今,身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心地带的安居,正加快建设“成渝之星”安居极核和湖光山色中的“安逸安居”,打造休闲旅游必选地。

未来的安居,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