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全媒看荥经|“一眼”穿越三千年,探秘荥经砂器的前世今生

拍摄、剪辑:王凌寒  程磊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何羽佳 鲍安华 文/图)千余载,穿越漫长的历史,荥经砂器从古严道的金戈铁马走来,古朴依旧,工艺依然。5月11日,“记者践四力•全媒看荥经”四川省全媒体采风活动一行来到荥经县黑砂博物馆、黑砂活态馆、砂器一条街,感受千年来土与火的极致交融。

荥经砂器开窑现场

中国各地陶器品种众多,常见的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依质地可分为细泥陶和夹砂陶。荥经砂器属夹砂陶,颜色丰富多样,近现代以黑、灰色最为经典。因泥料掺入了煤渣呈黑色,荥经砂器又被称作荥经黑砂。现代考古证实,荥经砂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迄今已有至少四千多年的历史。烧制荥经砂器所使用的馒头窑,商周时期已在四川境内投入使用。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土壤一方陶,传承千年的荥经砂器,在岁月的洗练中始终不失其质朴和秉性,独成一派,最终沉淀为今日“东有紫砂,西有黑砂”的局面,与宜兴紫砂媲美。

“非遗”黑砂一脉相承

泥土生长万物,哺育了万千生灵。土与火的艺术造就了的陶瓷文化,也成就了荥经砂器这枝“艺术之花”。

参观黑砂博物馆

走进黑砂博物馆,伴随着严道古城遗址模拟场景的出现,同行媒体记者、编辑跟着眼前之景“穿越”回千年之前,荥经砂器的制作现场,“采料、制泥、制坯、晾坯、 焙烧、上釉、出窑……荥经砂器的呈现,需历经7道工序,每一道缺一不可。”黑砂博物馆解说人员讲解道。

“上古先民、抟土成器;馒头古窑、缘起战国;秦汉窑火、黑砂出世……”跟随黑砂博物馆中荥经黑砂的历史起源、发展流变、烧制技艺等文献资料和实物展示,在黑砂博物馆,大家对荥经砂器发展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有了详细的了解。

媒体记者现场了解黑砂发展历史

据介绍,荥经砂器经历多次复兴发展, 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官方层面的高度认可下,荥经砂器在传承中开始创新发展。

记者在现场见到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荥经砂器”代表性传承人曾庆红,他告诉记者,自己13岁就开始学习黑砂烧制,这一干就是37年,荥经砂器烧制沿袭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全部采用纯天然原料,其制作古朴, 集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 

曾庆红还向记者回忆了他小时候荥经黑砂生产的盛况,“先是国营砂器厂集中生产,今天的古城村在当时有10个生产队,基本上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砂器厂。改革开放后,国营砂器厂陆续关闭,掌握黑砂手艺的当地人开始自己生产。”

“由于坚持纯手工制作,我们的黑砂在产量上一直不是很高,但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甚至很多外国游客慕名前来购买。”曾庆红告诉记者,他的砂器厂每年毛利润已经上百万。

一座“中国黑砂城”加速崛起

“开窑!”随着一声响亮的叫喊,记者在黑砂活态馆见证了荥经砂器的开窑时刻,只见曾庆红从一旁拉起烧窑盖,熊熊火苗蹿出地坑,烧得红彤彤的砂罐整齐排列,砂器在土与火的交融中出窑,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现场媒体记者、编辑纷纷被这一壮观的一幕所震撼,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手机拍照记录。

开窑现场记者们纷纷拍照记录

从黑砂活态馆出来,记者来到位于荥经县严道街道古城村的108黑砂艺术村,人像、香炉、花瓶、茶具……从传统的黑砂生活用具到形态各异的工艺品砂器,多样的荥经砂器使记者看到了这项在当地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在荥经砂器一条街,数十家砂器店铺林立,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争相选购。“这些砂器造型别致,又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味道。”记者注意到,来自成都的张先生一家正在曾庆红砂器店挑选心仪的产品,“给自己家里买了砂锅,还打算选一些有设计感的工艺品作为礼物送给朋友。”

据介绍,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荥经黑砂告别了传统印象中“汤罐药罐”等简单生活器皿的单一定位,逐渐向高端工艺制品等领域发展, 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荥经被授予“中华砂器第一乡”,2013年荥经黑砂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凭借传统的烧制技艺和丰富的艺术造型,如今荥经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爱好者。不仅如此,荥经黑砂还搭上了电商快车,近百家砂器厂产品登上电商平台,方便全国消费者选购。

据悉,近年来,荥经打造黑砂IP,重塑严道古城,以黑砂文化为主题,创建黑砂艺术村、研习所、工艺坊等,一座集观光休闲、康养度假、黑砂产销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中国黑砂城”正加速形成、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