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专题 > 三江澎湃百人百事 > 百人故事 >新闻详情

三江澎湃•百人百事52丨冯帅:牢记总书记勉励 学以致用建设三江新区

2022-06-13 16:37:01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刘佩佩责任编辑:黎琦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杨波 侯云春 严易程 文/图)冯帅,宜宾学院智能制造学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学生。就在几天前的6月8日,他以三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竞技机器人团队队员的身份,向来川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团队创新创造情况。

“非常激动,受到很大的鼓舞!特别是总书记十分关心我们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勉励我们要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冯帅说,“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勉励,并在未来的工作中转化为自觉行动,用脚踏实地的劳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冯帅家在成都新都,四年前高考填报志愿时,原本从没来过宜宾的他,通过新闻了解到宜宾发展得很好,且前景广阔,离家也近,于是他在众多选择中填报了宜宾学院,成为了一名“新宜宾人”。

而就是在宜宾读书的这四年时光,宜宾及三江新区的跨越发展,一次次刷新了他对这座城市的认知。

IMG_0025

正在调试机器人的冯帅

第一次刷新认知,是宜宾进入高铁时代后的变化。“大一入学报到时,宜宾还没通高铁,是父母开车送我过来的,总共开了4个多小时,当时入学是在江北的老校区,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宜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冯帅说,在成都去哪里都坐高铁,而宜宾没有高铁,有落差。“甚至第一次回家是坐绿皮火车,花了8个多小时。”冯帅说,后来有了经验,选择晚上发车的火车班列,一觉起来就到成都了。

2019年,宜宾迎来“高铁时代”。“当时我在读大二,到成都只需要1个半小时左右,想家了,平时周末买张票就来一次想回就回的归程。”冯帅说,高铁的开通,拉近了家与学校的距离,也让他对宜宾的发展越来越看好。

第二次刷新认知是宜宾学院新校区落户三江新区。

IMG_0026

正在调试机器人的冯帅

“在老校区念书时,老师告诉我们说要修建新校区,我非常开心,周末空闲时,都会约上几个同学一起骑着共享电单车沿长江,到临港看新校区建设,可以说,新校区是我们‘看着建起来的’。”冯帅告诉记者,从老校区骑车过来,他们往往选择线路更远,但却更繁华热闹的老城区、南岸。“相比之下,新校区所在的临港区(三江新区前身),到处是忙碌的建设工地,未来会很好,但当时还缺少人气,配套设施也没起来,新校区周边一片荒凉,看着心里很是失落。”

“2020年2月18日,宜宾三江新区正式设立,成为四川第一个省级新区后,这两三年变化很大,国际会议中心、大学城、智造城拔地而起,变化非常大,‘宜宾速度’‘三江速度’肉眼可见。”冯帅说。“变化最大的就是三江新区城市建设,随处可见的高楼、企业厂房拔地而起,就像是‘小渔村摇身一变为大都市’,这种亲眼见证的巨变,感受尤为震撼!”

第三次刷新认知,是宜宾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落户,大量的岗位机遇,让他下定决心留在这座城市工作奋斗,并找到了称心的工作。

IMG_0027

冯帅正在观察机器人运行状态

现如今,临近毕业的冯帅已签约宜宾奥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毕业后将任职该公司结构工程师。“目前,学校周围还在修建着更多学校、医院,宜宾有大学城、科创城,对大学生就创业也有很多优惠政策。”冯帅开心地告诉记者,现在回过头来看宜宾,宜宾的发展不仅走上了“快车道”,更是实现了“弯道超车”。

近年来,宜宾市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持之以恒高标准推进大学城、科创城建设,全力推动“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高度聚合、有机衔接。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发布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宜宾市被列为全国21个试点城市之一,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冯帅对三江新区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随着三江新区的不断发展,高精尖产业也必将越来越多,更多的机遇一定会接踵而至。”冯帅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将尽心去学习,改造升级机器人技术,并将它用于生产实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