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苏东坡故乡的山:瓦屋寒堆春后雪 康养旅游“气自华”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出生于眉山的苏轼,被誉为“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在诗歌领域,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这首诗是苏轼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密州任上寄赠黎錞的。在这首诗里,诗人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表达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表达对友人黎錞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字里行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瓦屋山秋韵》薛良全  摄于七里坪风景区.jpg

《瓦屋山秋韵》(薛良全 摄于七里坪风景区)

吟诵着苏东坡的这首《寄黎眉州》,我们不禁联想到大文豪笔下的瓦屋山。

瓦屋山,隶属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这是一座与峨眉山齐名的大山。它与峨眉山相距仅64公里,天清气朗的时候,两山迎面相对,如在眼前。因此,两山素有姊妹山之称,并誉为“蜀中二绝”,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李白、杜甫、岑参、苏辙、杨慎、田锡、祝之至、邵捷春、袁文藻……其中尤以苏东坡赞美两山的诗歌最为脍炙人口。

乘坐索道,俯瞰彩林(刘仕永).jpg

乘坐索道俯瞰彩林(刘仕永 摄)

苏东坡,在给眉山黎太守的诗中,饱含深情地写道:“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可以说,在苏轼眼里,瓦屋山和峨眉山是他心灵的两块高地,有着崇高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瓦屋山,海拔2830米,山顶面积11平方公里,方平厚正,状若瓦屋,故而得名。早在唐宋年间,瓦屋山就与峨眉山并称“蜀中二绝”。 24个岩溶洞穴环布绝壁之上,以兰溪、鸳溪、鸯溪三大瀑布为主的瀑布群从万丈悬崖飞泻而下,形成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长”的奇特地质景观;原始森林、日出云海、佛光圣灯、老君木刻……

瓦屋山有植物3600多种,占世界被子植物的60% ,其中有60万亩杜鹃、30万亩珙桐,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和“中国鸽子花的故乡”;瓦屋山有大熊猫、羚牛、金钱豹等野生动物475种,鸟类309种,是世界著名的观鸟基地。“春看杜鹃,夏观飞瀑,秋赏红叶,冬睹冰雪”。一年四季,瓦屋山带给人们不同的美景。其中,瓦屋冰雪,更是一绝。

瓦屋冰雪 罗海涛 摄 (3).jpg

瓦屋冰雪 (罗海涛 摄) 

瓦屋山屏阻东来季风气流,为四川华西雨屏之一,它处在太平洋暖湿气流与青藏高原冷湿气流的交结地带,每到3、4月份,瓦屋山仍然可以看到纷纷扬扬的雪光临瓦屋山,实为难得一见的春后雪,故苏轼用“瓦屋寒堆春后雪”这句来形容瓦屋山。

瓦屋山是离成都最近,冰雪期最长的高品质冰雪资源富集地。赏雪期,在素有“最美桌山”“南国冰雪世界”美誉的瓦屋山,游人们行走在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里,观雪凇、雾凇,赏晶莹剔透的冰挂、冰柱,一睹云上瓦屋的冰雪盛景。

近年来,洪雅县深入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力做好雪文章、做强雪经济,不断推进瓦屋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利用瓦屋山冰雪资源和文旅资源富集优势,打造丰富多彩的冰雪节系列活动和冰雪旅游线路。景区还在食宿行上狠下功夫、提档升级、推陈出新;发挥旅游协会职能,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同时,县旅游服务志愿者们定期在景区为游客提供暖心服务。

冬日,游客来到瓦屋山,除参与不断升级的瓦屋冰雪嘉年华活动外,还可体验冬日瓦屋的不同玩法:漫步林海雪原,赏万千雪杉、兰溪巨大冰瀑、冰帘、冰挂、冰柱、雪凇、雾凇、鸳鸯池冰封现象等奇观;偶遇灵猴、小熊猫、小松鼠、小鸟等各种野生小精灵;观绝美日出、云海、佛光,远眺群山峻岭,感受最美桌山的冰雪童话胜景……

现如今,“冷资源”变为“热经济”,大量游客的到来不仅增加了瓦屋山景区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农户的经济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洪雅县接待游客1029.365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95.94亿元。

瓦屋冰雪 罗海涛 摄 (6).jpg

瓦屋冰雪 (罗海涛 摄) 

有着良好生态资源禀赋的瓦屋山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与发展。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纷至沓来:洲际酒店集团“牵手”瓦屋山景区,打造超五星级高端精品酒店;瓦屋山下、雅女湖畔,将形成主题概念的旅游业态;引进川旅锦江集团,建设瓦屋山蜀山文化度假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生动演绎。

瓦屋巍峨,傲然西立;

青衣逶迤,润泽洪雅。

在这里,绵延的远山被炊烟与乡村点缀,在岁月的长河中,春华秋实、从容淡定;

在这里,无数的村落被诗意和远方跨越,在时间的闪回里,风雨兼程、光耀千年。

千年前,在大文豪苏东坡的眼中,“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是他客居密州时的心之所向。

山水洪雅·中国养都,这方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笃行不怠。这方山水“气自华”:以“天府旅游名县”荣誉为突破口,布局品牌矩阵,各种“名牌”接踵而至,成为全省集名县、名镇、名村于一身的区县;建成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评为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百强县等“国字号”品牌16个。

(余静 四川经济网记者 常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