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打造“五张金名片 “浙甘”携手画出最大“同心圆”

2022-06-15 09:46:30 信息来源:四川经济网 编辑:康馨月

甘孜州优势项目暨农旅特色产品推介会在杭州举行

“草莓成熟了,又红又大个,好吃得很!”近日,乡城县香巴拉镇信沟村的草莓大棚里,一颗颗草莓在绿叶的映衬下,鲜红欲滴,格外诱人。

这是2021年从浙江省建德市运过来的草莓苗,作为首批入驻高原的建德草莓苗,在随行专家的指导下,克服了高寒气候在乡城安家落户,预计今年当地种植户亩产增收在50%以上。

丰收的建德草莓,不仅暖了村民的心,也让浙江、甘孜两地的深情厚谊再次升温。

2021年6月,浙江携手甘孜展开了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再次续写“山海情”。一年来,浙江围绕打造产业协作、消费帮扶、数字化转型、文化交流和援派铁军五张“金名片”,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奋力画出“共同富裕”的最大同心圆。

产业合作    “浙甘”两地“手牵手”迎来双赢发展

牦牛被称作高原之舟,生长在高海拔高寒地区。其肉质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对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甘孜州作为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牦牛是其具有代表性农特产品,是必将打造的“潜力股”产业。

如何挖掘并激发牦牛产业的巨大能量?台州市椒江区与色达县结对发展高原牦牛特色产业的成功案例提供了可靠经验。

产业帮扶一定要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结合,以先进技术科学规划,打造完整产业链。

甘孜州政府副秘书长、浙江驻甘孜工作队长罗林锋调研丹巴县生态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项目

“针对色达县牦牛产业‘出栏率低、品相差、规模小、市场少’等痛点难点,我们从优化种群、健康养殖、扩大规模、拓展市场等角度,探索建立‘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全链式高原牦牛产业发展模式。”台州市椒江区援派色达县工作分队负责人告诉记者。

通过改变“逐水草而牧”为“自然放牧+半舍饲补饲”的养殖方式,椒江区共带动色达周边优化牦牛品质约5万头;在销售改革方面,把色达牦牛产品纳入全国832扶贫产品电商销售;同时,引导台州农特产品品牌渠道商、国有企业等,赴色达县设立牦牛产品直接采购基地,推动“西货东销”。

一年来,牦牛产品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色达县高原牦牛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除大力帮扶甘孜州打造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外,浙江省还在其他产业领域与甘孜携手合作:甘孜州政府与浙江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可再生能源合作协议,甘孜州能源发展集团与万里扬集团签订建设水电站、光伏电站合作项目,娃哈哈食品研究院落地泸定县……

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浙江充分发挥浙商群体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产业协作方式,加大对甘孜牦牛产业提升、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实现甘孜地区与浙商群体的双赢发展。

数字化转型     借“浙江经验”推动“数字甘孜”建设

2021年,甘孜提出加快推进“数字甘孜”建设,作为对口支援省份,浙江全力以赴,倾囊相授,与甘孜一同掀起了一场数字化改革的热潮。

“康定二中建筑面积为47411. 21平方米,占地面积为8万平方米。全校预计招收初、高中学生2250名,教学45个班。目前,教学楼已初具规模。”这是记者从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数字管理服务平台了解到的信息,通过该平台的驾驶舱,可以即时看到浙江支援建设甘孜州的所有项目进度情况。

该平台于去年10月23日上线,采用“1+4+N”的架构,包含一个浙政钉手机端操作平台及PC端数据驾驶舱,智慧党建、干部人才、项目管控和内部管理四大模块,以及党支部活动、项目一张图、干部人才一张图、特色工作、健康打卡、微信公众号等30个应用场景。

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数字管理服务平台

“数字管理服务平台是浙江省首个对口支援的应用场景,也是‘数字甘孜’首个落地的应用场景。平台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为刚刚起步的‘数字甘孜’提供了‘浙江经验’。”甘孜州政府副秘书长、浙江驻甘孜工作队队长罗林锋表示,目前,工作队从功能、系统和安全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全力打造平台2.0版,积极推动“数字甘孜”建设,帮助培训数字化人才,提升甘孜地区数字治理能力和水平。

除数字管理平台外,同年9月,亚丁集市网上商城平台也正式上线,该商城由稻城县自主研发、自主运营,商城一共上架了28个种类商品,上线当天就取得3年600万元的协议订单,为当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经济治理数字化提供可视典型经验。

时至今日,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对口支援工作的方方面面——稻城县2022年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雅江松茸产业数字化项目、康定市王母村乡村振兴“村民乐”项目、九龙县数字农牧一体化平台项目等应用场景的逐步完善,为甘孜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

罗林锋表示,今年工作队将继续推动对口支援数字应用全面贯通,迭代完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助力“数字甘孜”建设开创新局面,推进州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使甘孜数字化改革走在民族地区前列。

消费帮扶    “线上+线下”助力甘孜特色产品走出去

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甘孜产业“活”起来了,“走出去”又成了新的工作目标。

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浙江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和市场优势,帮助甘孜州改造提升松茸、生鲜农产品加工、冷链等基础设施,促进当地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网红经济等“互联网+”新业态发展,借助盒马生鲜、明康汇等线上线下商超平台销售渠道,让更多甘孜特色产品走进浙江,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在2021年3月举行的台州对口地区农特产品巾帼主播公益巡回直播节上,台州邀请甘孜本地女主播为甘孜农特产品直播带货。2小时的直播,销售产品7475单,销售额超80万元。

在2021年8月举行的“2021文旅市集·杭州奇妙夜”暨杭州文旅消费季活动上,一次不到半小时的直播,1万4千余份甘孜特产牦牛肉产品销售一空。该场直播共有655万人观看,412.9万人点赞。

在2022年阿里巴巴的新春公益助农直播活动“消费帮扶新春行动之开门红”系列活动中,24位网络主播热情推荐甘孜农特产品,让更多人关注、了解甘孜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

除了快节奏的电商活动助力甘孜农特产品走出去,线下渠道的消费帮扶同样硕果累累。在援甘工作队的积极推动下,一波波浙商企业来到甘孜考察当地农特产品,一家家甘孜州农特产品直营体验店在杭州、台州落地。

玉环炉霍一家亲,消费协作直通车

2021年,石渠县农特产品进驻杭州市总工会下属杭职国旅门店和山海e站;“礼好康定”农特产品展销馆在萧山区开馆;“塘塘真甄乡村振兴体验馆”在钱塘区开张营业;“甘孜农特产品路桥直营体验店”在台州开业……

“线下体验”+“线上销售”O2O模式让甘孜州的优质农特产品出现在浙江各大超市,也让越来越多的浙江消费者认识甘孜、了解甘孜、喜爱甘孜。

截至目前,浙江采购、帮助销售甘孜州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金额达11.1亿元。

文化交流    多渠道深化两地各领域交往交融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2022年春节期间,四川甘孜,浙江杭州、台州、金华四地联合开展“山海情·同唱一首歌”短视频拍摄活动,两地4市(州)、36县(市、区)结对地区分别同唱一首歌,让浙江、甘孜的风土人情、文旅风光和特色产业伴随着歌声,映入眼帘,让“浙甘一家亲”的深情,流淌进两地人民的心中。

以“文化交流”为抓手,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是浙江对口支援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一年来,浙江围绕教育、旅游、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多形式展开支援工作。

在文化教育支援方面,实施浙江和甘孜文化互送行动,完成浙江·甘孜双向推介交流宣传4场次,文化交流交往100人次,互演节目深受四地群众喜爱。支持8所中、小、幼学校建设,确保当地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

在文旅融合支援方面,“浙甘”两地挖掘红色资源,建设红色基地,着力打造四川长征干部学院甘孜泸定桥分院。推广涉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特色手工艺品制作,支持亚丁大剧院藏文化旅游演艺剧目、德格县康巴文化博览园等建设项目。选派24名文化工作者赴浙开展业务学习交流,学习借鉴当地在公共文化服务、非遗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对外开放、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

在智力支援方面,支持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重点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农牧、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同时,浙江还以“情定亚运”为纽带,深入推进“圣洁甘孜迎亚运”活动,多次组织甘孜青少年参与亚运公益、亚运宣传等活动,展示甘孜风采。

甘孜县路桥区民族文化交流

开展了“藏汉一家亲·千里传真情”浙甘两地4000名青少年“迎亚运·手拉手”书信交流活动,组织21名甘孜少先队(青年)骨干辅导员参加交流活动,40名甘孜青年英才参加电商创业活动。“圣洁甘孜迎亚运”——甘孜州赴杭州市文艺交流演出(《永远跟党走》)在杭州大剧院举行。

2022年,浙江和甘孜将突出文化认同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浙江作为“中国红船革命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独特资源和甘孜的红色资源、民族文化进行有效链接,进一步深化两地在文旅融合方面的交流交往。

援派铁军    让“浙江精神”书写在康巴高原

“甘孜州第四届五一劳动奖状”和“甘孜州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1名挂职干部被授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近日,浙江驻甘工作队获得诸多殊荣,一份份荣誉是对所有驻甘工作人员一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

自去年浙江省对口支援甘孜以来,驻甘工作队秉承“一入甘孜州,便为甘孜人”的工作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对口支援工作全过程。

对口支援甘孜州,对所有援派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高寒缺氧气候、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交通不便等问题需要克服。即使这样,所有驻甘工作人员没有一丝怨言,充分发挥援甘铁军排头兵作用,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奋力书写在康巴大地。

金东区援派丹巴县医生芮凌云手术中

“行吟在云端的‘东临’诗人”严晓鸿就是典型标杆之一。严晓鸿是杭州市首批对口支援甘孜州专技人才队伍里年龄最长者,在对口支援工作中,他如同一个浪漫少年,记事以诗,践事力行,构思当下,憧憬未来。

面对石渠县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和教研现状,他积极引导老师们走专业化发展路子,针对学科组的实际问题专门研制了《石渠县中学校语文学科建设实施细则(试行)》;为推进石渠县中学“阳光教育”,他提出“阳光”的核心内涵是“高明”——要求全体师生“达高理明”“明理高达”。一棵枝繁叶茂的“阳光”文化大树终于在石渠县中学生根发芽了。

像严晓鸿这样在甘孜发光发热的人才还有很多,那么如何管理和打造更多优秀的援派铁军?

浙江驻甘工作队创新了“一二三四五”工作法,即始终坚持党建统领这一根本要求,聚焦“挂职干部”和“专技人才”两类主体,强化“党性教育、政治教育和作风教育”三大抓手,树立“有情怀、有责任、有纪律、有作为”的“四有”价值观,锻造“引领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的“五型”先锋党支部,全力打造“浙江援甘高原先锋队”。

同时,浙江驻甘工作队还始终把干部人才的健康安全摆在首位,制定干部人才健康管理“四张清单一张表”,制定出台了《关于甘孜州高海拔地区挂职干部关心关爱五条举措》。

目前,海拔3000米以上的工作分队全部配备制氧设备,公务用车均已保障到位。开展高原病专项防治,按照分批次、精准化、全覆盖的原则,组织全体挂职干部人才定期检查,切实保障干部人才健康安全。

浙里甘孜,山海情深。“浙甘”对口支援一年来,通过产业协作、数字化转型、消费帮扶、文化交流、援派铁军,着力打造对口支援“浙江模式”金名片,奋力画出“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最大同心圆。新征程新目标,“浙甘”将继续携手同行,在推动共同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四川经济网 李霁玥  陈康)

(图片由甘孜州对口支援办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