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探索可再生资源和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径 “可再生能源+储能”创新应用与示范推广论坛举行

四川经济网德阳讯(记者 闫新宇 刘蓉 实习记者 陈康 文/图)8月27日下午,以“‘可再生能源+储能’创新应用与示范推广”为题的2022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分论坛,在德阳文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碳中和主任、国务院参事室高级研究员王一莉,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致辞。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监事、河北科技大学原校长孙鹤旭主持论坛。市政协主席何明俊出席论坛。

DSC03744.JPG

大会现场

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原监管总监李冶,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首席科学家、天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雷宪章,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吴云,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宇,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智能电力专委会会长应光伟,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分别以《展望“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储能”前景广阔》《电氢耦合协调,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拓展可再生能源+储能应用,发展新型储能应用新模式》《探索气液两态二氧化碳储能技术,促进储能多元创新应用发展》《保障储能全生命周期安全,加速储能产业创新发展》《储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创新应用和工程案例分享》为题作了主题演讲,共同探讨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等热点议题。

DSC03740.JPG

大会现场

雷宪章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更能让我国取得能源发展主导权。氢能及氢基能源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电氢耦合协调,是实现新能源有效消纳,保证绿色能源供应的重要途径,发展清洁热能是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

吴云表示,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储能发展,并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构建了新型储能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型储能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和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具有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当前总体上处于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其中,锂离子电池发展较为成熟,实现了商业应用;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液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重力储能等技术也在迅速发展。

此外,论坛还开展了主题为“未来如何更好发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模式”圆桌对话。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闫杰,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三级顾问王永平,北京泓慧国际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佳良,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中能融合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胡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云辉,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朱韡围绕主题,发表真知灼见,分享先进经验。

论坛上,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还现场进行了成果发布,发布了《2022储能技术和系统商业化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