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建设”脚步不停 冕宁县这个村加快打造攀西康养旅游第一村

视频拍摄、剪辑:程磊  陈泽龙 

从“前有荒滩,后有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的“穷窝村”到豪言打造攀西康养旅游第一村,力争2023年实现年产值3.5亿元,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其豪气和底气在哪里?

10月29日,在凉山州建州70周年之际,由凉山州委宣传部、四川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一行走进大凉山深处的这个村寨,探寻其豪气和底气,感受发展巨变。

建设村的特色农业大棚 

汽车驶入建设村,“创天府旅游名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红色标语格外显眼。马路两边,一边是一大片碧波粼粼的鱼塘,另一边,一个现代风格的建筑群正加紧建设,目前雏形初现。一条崭新的木质栈道从马路边一直延伸到鱼塘对岸。很多采风嘉宾一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沿着栈道走上一圈,感受这座村寨的山水乡愁与发展生机。

采风团一行走进建设村听村干部讲述村子的发展故事

“鱼塘叫‘幸福鱼塘’,去年刚投放50多万尾鱼苗,上市后预计增加收入500万元左右。建筑群是以田园牧歌度假酒店为主的田园牧歌综合体,村民占股80%,村集体占股20%,明年投入使用后,是村里又一个大的经济增长点。”村文书朱小虎说,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建设村随着冕宁县“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推动农文旅融合叠加发力,不断提高发展能力,新项目“大干快上”的同时,全村加快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已建成优质果蔬大棚3800亩,2022年农业特色产业收入突破1.5亿元。

幸福鱼塘和新栈道

与此同时,朱小虎还向嘉宾们讲述了建设村的发展故事。

过去的建设村,思想保守,生产结构单一,道路泥泞狭窄,住房一半都是茅草房,全村没有一栋楼房。

现在的建设村,已呈现出“花争艳果飘香,开小车住楼房,有女争嫁建设郎”的新气象,先后荣获“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四川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全省集体经济十强村”“四川百强名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预计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4万元以上。

“这样的农民人均收入已经是富足的水平,你们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嘉宾们问道。

“做好四篇文章,盘活资源促产村融合。”朱小虎说,现在的建设村是2020年在“两项改革”中由原复兴镇建设村与林里乡丰收村合并形成,两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2万元以上,是典型的强弱合并,其发展的关键在于整合资源。

做好第一篇文章:盘活撂荒地、集体建设用地、河滩地,发展果蔬,建成田园牧歌度假酒店,发展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规划2023年旅游业年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

做好第二篇文章:将合并后闲置的村委会活动室等改建为农特产品仓储室等租赁给企业经营;将水电路房屋等资产作为抵押用于银行贷款,发展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预计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500万元以上。

农民分红场面  (建设村提供,资料图) 

做好第三篇文章:整合闲置资金,动员村民自愿入股合作社,投资电站、砂石加工场,入股成立田园牧歌旅游公司等。

做好第四篇文章:突出党建引领,将年轻党员吸收进村集体班子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引进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回引返乡创业就业大学生、退伍军人,扶持培养乡村工匠、“田秀才”“土专家”等。

QQ图片20221031102522.jpg

安宁河畔的建设村期待更美好的未来(摄影 蒋志康)

建设村不停建设脚步,未来将在凉山州委、州政府的指导下,冕宁县委、县政府的规划布局下,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以“七大板块”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水文化有机融入建设村的山、水、田、林、路,使建设村成为名副其实攀西康养旅游第一村。

江西日报首席记者郑荣林表示:“以前总是在新闻里听到凉山脱贫攻坚的事迹,没想到这次通过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在大山深处看到建设村这样年产值过亿的村,深刻感受到凉山农村的巨大蜕变,其发展模式值得更多地方借鉴学习。”

(四川经济网记者 黄晓庆 李霁玥 胡智 陈国盼 乔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