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南充营山:“点线面”结合,点燃县域发展“人才引擎”

2023-02-21 14:14:09 稿件来源: 编辑:丁晓宇责任编辑:郑红梅

人才兴则城市兴。近年来,南充市营山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人才招引“输血”、培育提升“造血”两手抓,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全面推进市级人才工作先行区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多点布局,打造高端人才聚集点

医联体亮点纷呈。营山县以华西医院领办为引领,建立起华西-营山医院、县中医院-川北医学院等5个医联体,以县妇幼保健院为中心辐射牵引周边乡镇卫生院组建医共体5个,建成“1+1+X”分级诊疗体系,一年内引进华西管理专家2名、医学博士18名、主任医师4名和医学硕士11名,建成市重点专科10个,申报建设省级重点专科3个,开展讲座70余次;有效运用华西专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接受查房指导1624人次、手术教学200台次、教学门诊2258人次。成功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到营山县作“肺癌登月计划”专题讲座,创建肺癌全程管理中心营山分中心,让营山及周边老百姓享受到华西同质化医疗服务。

校联体可圈可点。营山县委组织部、人才办统筹规划,县教科体局、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落实,通过“1对1”“1对N”等多种形式,与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校联体”合作共育模式,组建省级校地共建工作室7个,组织校长研修培训班4次、培养校级干部200余人,申报市级及以上课题70余个,引进硕士研究生人才52人,助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校企合作有声有色。支持企业与四川大学、湖北理工学院、重庆大学等10余所高校合作,引进博士人才6名,推动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中试车间4个。2022年,全县7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创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了“数控机床加工用冷却装置”等31项新技术,推动16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多线发力,找准行业人才突破口

聚焦产业增强创新力。营山县聚焦组团培育川东北创新人才集聚地目标,主动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在工业领域深入实施“百企百匠”项目,评选“企业工匠”45名,建立名匠工作室2个、名企业家工作室3个,吸纳工业、管理类优秀人才37名,带动97名工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2022年,兑现工业人才项目支撑及奖补经费112.6万元,为16家企业拨付技改资金821万元。研制《营山县“校企合作”实施方案》,通过“校中企”“企中校”建设、“订单式培养”、双师互聘等方式培养技能人才,制定3年培育企业人才1000名的发展目标。

聚焦民生激发内动力。营山县坚持人民为本,着眼民生大计,聚焦基层建设,研究启动教育领域“十百千项目”、卫生领域“千引项目”,逐步健全柔性引才、多线育才、定向培养、课题奖励等惠才政策,在该领域拨付近600万元推动基层民生类人才引育。2022年,依托政策红利,吸引高层次医卫人才179名,培养骨干教师300名、省市级名师36人,开展研修活动450次、辐射3000余人,发表论文216篇(其中省级及以上层次141篇)。

聚焦乡村凝聚向心力。制定乡村人才振兴支持政策,建立“评赛扶带”机制,以每年培育50名乡土人才为目标,以给予1.6万-3.6万/人为激励,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领头示范效应,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2022年,营山县共选派1485名卫教专家开展“专家人才基层行”活动,组建“三农”服务队20个开展农技培训、科普教育210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余项,结对指导科技示范户650余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6500户。

多面保障,形成人才工作大格局

建立高位推动机制。扩大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覆盖范围,建立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联动机制,落实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每月至少2次带队“争项引才”等制度。2022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成渝西、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开展招引活动21次,洽谈重点项目(企业)78个,签约项目13个,引进各类人才110名,总投资130.1亿元、到位资金86.1亿元。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营山县每年坚持预算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同时,整合教育振兴基金等社会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岗编分离”新机制,依托高端人才服务中心职能职权,用好用活70个人才专编,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需要,精准引进、按需派驻,实现对重点项目建设领域和关键岗位的智力支持。

创新生态建设机制。出台“购房补贴”、房地产“十条措施”,给予引进人才10-50万元购房补贴,扩大人才公寓、租房补贴、购房补贴“三位一体”人才安居工程受益面,修建280套高品质人才公寓,供专家人才“拎包入住”。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机制,打造行业“人才之家”,开展“此心安处是吾乡”“弘扬爱国主义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人才交流、联谊活动,营造“闻营山向往、居营山自豪、来营山依恋”的良好人才生态。

(胡正金 何婕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国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