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乐山市沙湾区:发展“石堆经济” 探索山区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3-03-01 15:26:59 稿件来源: 编辑:王万川责任编辑:郑红梅

乐山市沙湾区地处大渡河下游,因宋代诗人范成大评此地“灵山秀山水、沙岸湾环处”而得名。

沙湾区地处峨眉山系“二峨山”“三峨山”,山山“石”相连,属于四川省典型的盆周山区县。

“七山、两丘、一坝”是沙湾区地貌的显著特点。耕地总面积8313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3.73%;耕地地块分散,多数土壤耕作层薄、肥力差,土地利用率较低,农业产业收益少。

数据显示:2023年全区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9.3∶63.9∶26.8,农业经济占比极少。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2月14日,在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沙湾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市、区)”。    

殊荣的背后,彰显的是沙湾区作为以传统工业为主的盆周山区县,如何破题“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沙湾区委书记徐岳泉表示,近年来,沙湾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立足区情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中探索“石缝、石堆、石崖”三种经济,走出了一条“三农为本、三石为魂”的山区乡村振兴“新路径”。 

大渡河畔嘉农镇“乐山市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

大渡河畔嘉农镇“乐山市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

“石堆经济” 开拓耕保土地“新空间”

阳春二月,万物复苏,春意盎然。

记者沿乐沙路来到大渡河畔嘉农镇“乐山市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放眼望去,“十里荒滩”大棚林立,蔬菜满园;走进园区,“去石覆土”的筛土机、挖掘机、运输车,机器轰鸣,村民们正在蔬菜园里除草、培土、育苗,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  

正在对河滩地进行第二次土地改良

正在对河滩地进行第二次土地改良

沙湾区嘉农镇因大渡河修建水电站,在大渡河畔形成约10公里上千亩人工河滩,作为置换造地,当时交给了相关村组管理经营。因土壤耕作层薄、石头多、肥力差,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导致大面积撂荒。

2021年以来,沙湾区依托“集中流转、去石覆土”方式改良造地1200余亩,以粮蔬为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园区”,先后引进4家龙头企业入驻园区,研发推广“粮蔬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形成集数字农业、农技服务、农资配送、农产品营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园区年均总产值预计实现2.9亿元,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超3000万元。

“沙湾区现有耕地及宜耕农用地总量有限,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只有靠挖潜,包括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等以及把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作为重点,才能提升粮油果蔬的质与量。”沙湾区委副书记、区长汪秀丽告诉记者,“我们充分利用大渡河坚固的堤坝,加上无公害的种植,确保大渡河水质优良和饮用水安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发展‘石堆经济’。”

在嘉农镇王场村,刚收获一轮农作物的田野中,乐山市末本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利用“淘石覆土、去石造田”的方式,正在进行河滩地第二次土地改良。只见挖掘机上带着的滚筒筛不断滚动,泥土纷纷落下,剩下大大小小的石块被分离出来,倒入旁边的装载机运走。

“公司于2022年入驻园区,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从村集体流转300亩荒滩地,通过机械化2至3次‘去石覆土’的整治改良,将其改造成年产值约1000万元的全机械化粮蔬种植基地。”乐山市末本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驰介绍说,“我们将整治后的土地,转租给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农户可在基地里务工,年收入可达6万元左右。”

“去石覆土”造良田,“石头堆中”抓耕保。针对大渡河百里河道两侧2089亩浅滩乱石密布、种植效益低、大量荒废的现状,沙湾区以国有农投公司项目包装引领、社会资本带资带智介入的方式,集中流转机械化改良、分镇分段分类“去石覆土”整治出了1800亩高效地。按照“宜粮则粮、宜蔬则蔬、粮蔬统筹”的原则,逐户逐地块建立“耕地保护台账管理机制”,有序恢复粮蔬种植2000余亩。园区建成以来,累计吸纳周边群众就业180名,带动340户1500余人参与种植,实现年均农民增收达3500余元。

“科技”赋能  打造工农融合“新示范”

走进嘉农镇玉龙村,一边是绿油油的蔬菜,自动化的洒水管正在给蔬菜“施肥”,远处的村民正在蔬菜地里除草;另一边是一个智能温室大棚和几个偌大的普通温室大棚。

村民正在产业园劳作

村民正在产业园劳作

“对于土壤条件最差、卵石块状最多、整治难度最大、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的河滩地,则由国有公司——铜河农业集中流转自主经营,发展智慧农业,打造温室大棚。”沙湾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彭政介绍说。 

智能温室大棚

智能温室大棚

走进嘉农镇玉龙村占地10亩的智能温室大棚,室温宜人,温控系统、排风系统、滴水管网等样样俱全;一排排菜架上一株株间隔相宜的番茄苗,被种在配备了滴管设备的椰糠槽内,长势喜人;乐山市沙湾区铜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祝伟强正在大棚里观察番茄苗长势……“首批番茄预计今年3月成熟上市,约10个月的生长采摘期。我们这里共有12000株以色列品种番茄,每平方米可产25公斤,按照8-12元/公斤的价格估算,整个大棚的年产值超120万元。”祝伟强告诉记者,“除了种番茄,我们还可以轮作黄瓜、苦瓜等蔬菜。”

公司技术人员祝伟强正在给番茄苗修枝

公司技术人员祝伟强正在给番茄苗修枝

乐山市沙湾区铜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现已完成了一期工程,包括10亩智能温室大棚、70亩普通温室大棚、200余亩露地大田、智慧农业设施、展厅等;下一步将推进二期工程,与西南水泥、四川德胜等企业合作,将企业的余热和二氧化碳通过管道引入蔬菜大棚,变废为宝,实现工农融合发展,并将打造三期‘康养研学’工程等。” 

“沙湾区将通过利用经开区企业的废气、余热等,为正在建设的智慧农业产业园提供能源,实现高效能、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工农发展新模式;通过实施‘绿色循环经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将废弃的小麦、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秸秆制作成生物质燃料,供德胜钒钛公司用于炉渣除湿,促进企业节能降碳,形成秸秆产业良性循环。”沙湾区委书记徐岳泉表示,目前沙湾区正紧紧围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工农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以新型工业化助力农业现代化,通过探索“低碳循环”向工业要能、“精细管理”向科技要效的“一产+二产”循环发展模式,助力打造工农循环产业园区。

“科技赋能”提质效。沙湾区以“招商引智、育大引强”为抓手,引进北京赛奥、末本农业等4家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全营养种植盆栽水果项目;吸引景丰源科技团队等8名农业科技人才,研发推广“粮蔬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引入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系统,助推粮蔬生产高效产出;建立育苗科技大棚、蔬果智能玻璃温室两个,建设400㎡的集数字农业、农产品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事服务中心,实现园区科技信息化水平量质提升。 

嘉农镇“石堆经济”的有益尝试,解决了大渡河流域两岸河滩地普遍撂荒低效的难题,摸索出“乱石滩”变“粮蔬地”的增收之路。

“三石经济”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沙湾区作为盆周丘区的典型代表,太平镇境内喀斯特地貌多达2.1万亩,成片石漠化土地长期无人耕种,闲置撂荒。

 早在2020年,沙湾区针对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地表缺水等特性,通过背土填山、治理石漠、改良树种的方式,在石缝里培育“两味药”产业,规模化发展川佛手标准化种植基地1.8万亩、柔毛淫羊藿采种育苗基地3500亩。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创建为省级四星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年产值3.5亿元,累计带动2400户7360人种植川佛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9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8万元。

川佛手研发产品展示

川佛手研发产品展示

石头缝里育产业:沙湾区太平镇“万亩石漠”变“万亩药乡”。  

太平镇“石缝经济”的成功试点,破解了长期困扰沙湾农业发展的“喀斯特之痛”,开启了“石山”变“金山”的致富通道。  

下一步,沙湾区还将发展“石崖经济”——石头崖上搞旅游,让牛石镇“硝斗岩天坑”变“网红顶流”。

沙湾区牛石镇境内拥有四川最大的瀑布天坑——硝斗岩天坑、西南地区最大的自然攀岩基地——龙岩攀岩基地等丰富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硝斗岩天坑

硝斗岩天坑

2022年初,沙湾区高标规划、重点包装,成功引入海外国际旅游集团入驻开发硝斗岩天坑,投资5亿元分三期打造硝洞休闲景区、乐活运动区、安池湿地民宿集群。目前以硝洞岩溶资源为基础的一期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硝洞探秘、岩壁绳降、RGB野奢露营地等网红项目关注度持续攀高。一个集“山地休闲、户外极限、岩溶天坑旅游、特色科普研学”四大业态为一体的一流岩洞型休闲度假目的地即将惊艳亮相。

牛石镇“石崖经济”的破冰实验,将打破山水生态优质资源长期无法变现的桎梏,实现“无人问津”到“顶流开发”的华丽变身。

同时,依托美女峰、四峨梯田、硝斗岩天坑等优质“石崖资源”,形成以峨沙生态康养片区、安池生态文旅片区、双山休闲旅游片区、四峨田园风光片区、范店康养旅游区为重点的“五片”规划,让“山区”变“景区”成为现实,让石头崖成为“摇钱树”,让“石崖经济”成为带动山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石缝、石堆、石崖,“三石经济”,点石成金。成功破解沙湾盆周山区“石多地少”的困境,创新探索出了山区乡村振兴的“沙湾路径”,为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沙湾样板”。 

(四川经济网记者 蒋培路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