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三农 >新闻详情

成都温江: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

2023-04-06 17:12:22 稿件来源: 编辑:王颖责任编辑:黎琦

一座城市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座城市有一个时代的产业经济。

“金温江,银郫县。”这是成都平原一句家喻户晓的俚语,也是温江历史发展中的一枚产业标签。

温江,地处成都平原,古称“柳城”,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天府”,因其土地丰饶、百业兴盛而素有“金温江”的美誉,又因上风上水、环境优美,长久以来持续成为人们的安居乐园,是成都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开局起步之年,遵循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部署要求,围绕粮食稳产增产这个“三农”工作头等大事,温江,这座277平方公里的西部小城,主动担当政治使命,聚焦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超大城市“米袋子”“菜篮子”科技样板,打造农业领域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生动延续着“金温江”的故事。

天府粮仓温江高标准农田稻蒜产业园

加快全产业链创新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

以成都平原绿色高效现代都市农业为建设主题,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温江区主动融入国家、省、市战略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示范试点荣誉,布局建设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不断追求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2023年初,温江区获评2022年度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

在采访中,温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温江区正构建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园区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做精做特现代都市农业,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通过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温江区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从农业生产到加工销售全链条覆盖,为农民增收和天府粮仓打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水稻美化栽培

在销售方面,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据温江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政府积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鼓励农民在平台上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同时,还在大型超市等地设立展销区,为农民提供多种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销售速度。

目前,现代农业科创样本不断呈现,温江区已实现创新研发项目30多个、研发“区块链+大蒜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关键技术30多项、开发“鲜食玉米”“稻见”大米等新兴产品30多个,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多个,孵化农业科创企业40多家,招引科研领域专家、培育科创高端人才160余人。

结合温江实际,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在林间套种、间种秋(冬)洋芋、食用菌等粮食、蔬菜作物,全年秋种面积较往年预计增加20%以上。同时,联动花仙境培养“村播创客”,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间接带动就业1500余人,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总额超2000万元。

校企合作聚才引智

做强“天府粮仓”科技策源地

天府粮仓的建设不仅依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温江区非常注重校企合作,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温江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和成都市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都有密切合作,共同开展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这些合作带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于天府粮仓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我们广泛招聘各类人才,从高层次人才到基层技术人员,从科研人员到实际生产操作人员,为天府粮仓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川农牛科创农庄

四川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教授郝军也表示,与温江区政府合作,共同探索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是学校非常重视的工作。他介绍说:"我们与温江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智慧农业和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天府粮仓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做出了贡献。"

截至2022年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育成品种全省覆盖率达60%以上,自主研发技术覆盖率达70%以上,成果转化率稳定在80%以上。川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兰海培育的玉米品种川单99已推广400余万亩、新增粮食4亿公斤;川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仕贵培育的川康优6308亩产达783.6公斤,获得2022年四川省稻香杯的一等奖。

温江区政府致力于将天府粮仓项目打造成为"科技策源地",广泛招募人才,为科技创新注入新鲜血液。温江区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先后挂牌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签约落地中国农科院智慧植物工厂、四川种业集团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联适智慧农业西南总部等重点项目。获批建设国家发酵蔬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川农大科技园今年正式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温江正逐步形成集农业科技研发、农业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信息、金融五大平台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硅谷”,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创新策源地提供物理载体和动力源泉。

据了解,温江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如对引进的科技人才提供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支持高层次人才建立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同时,对于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政府进行表彰和奖励,这些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技术实力的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为天府粮仓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鼓励广大人才为天府粮仓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人才培养方面,温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温江区按照以“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为重点,通过实用技术培训、省市调训相配合”的方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近年来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中农业职业经理人推荐选拔、培训培养、认定管理、人才服务、社保补贴等制度。目前全区共有农业职业经理人510人,其中初级226人、中级272人、高级12人,主要从事花木、粮油种植、农机服务、农旅服务等方面的工作,4名农业职业经理人成为四川省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培育对象。通过项目合作、柔性引进等方式聚集现代种业、生物农业、数字农业领域高端研发团队41个、专家教授125人、博士研究生58人,形成发明专利29件,开发新兴产品30项,先后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2个,孵化农创项目47个,建成了全国第一条农业行业公链——CNG农业链。

人们在农田中劳作

稻蒜轮作示范引领

全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近年来,温江区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扎实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稻蒜轮作生产模式,优化拓展农业全产业链条,实现首保“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根据温江耕地整体规模小、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分布零散等严重制约了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实际,温江区委提出“创新开放三产共兴”发展思路,着力聚焦提高亩均产量、追求质量优势,坚持补短板、夯基础,不断做优做强温江稻蒜现代农业园区等产业载体,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重点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等工程,加快农村区域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数字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无人智慧农场应用等先进新技术,园区农业综合信息化水平超过70%。

目前,温江稻蒜轮作面积1.5万亩,年产蒜薹560万公斤,蒜头1120万公斤,亩均综合收入最高可达1.5万元/亩,铺展开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温江区充分整合区域内科研院所资源力量,深入推动与川农大、成都农林科学院、省种业集团等合作,推进“百亩优质稻蒜轮作示范项目”、“五新”数字农场、“川农牛”科创农庄等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农业科技试验区;利用区块链技术和CNG农业公链平台,聚力开展“温江大蒜”种源保护、良种选育、种苗等级与品质鉴定以及标准化体系建设。目前,已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开展优质水稻、大蒜品种试验示范新优品种200个以上。积极发挥区大蒜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大力推广红七星大蒜种植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绿色生产水平,也为蒜薹的增产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

据介绍,温江区加强大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和大蒜质量管控,深入推进大蒜产地准出制度、产地标识制度,认真抓好大蒜生产春季田管和蒜薹农残快检抽查,出薹期间组织技术专家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种植培训,提高大蒜和蒜薹的品质、产量,营销提升温江“红七星”大蒜知名度,做好蒜薹采收上市指导服务,确保蒜薹销售价格稳中有升。

“今年蒜薹采摘早,收益好,市场收购价最高达22元每公斤。”在八角社区的蒜田里,忙碌着的村民李军欣喜地告诉记者,他家从3月7日开始打蒜薹,连续采摘两天,已经卖出500多公斤蒜薹,收益十分可观。蒜农王代勇高兴得合不拢嘴:“一天打了1000多公斤,卖了2万多元,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蒜薹亩产在800-850斤左右,比去年增产100-200斤,亩产值在3000元以上,这都是科技助力的结果。”成都市温江区大蒜协会会长坦言。

QQ图片20230406150931.png

温江区农业农村局邀请画家吕华以“打蒜薹”为主题创作了 油画作品《欢歌》

温江大蒜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有“中国十大蒜乡之一”的美誉,2006年温江大蒜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中“红七星大蒜”尤为出名。一季水稻一季大蒜的轮作方式,加上农业科技创新赋能,让园区在保障粮食生产夯实农业基本盘的基础上,实现每亩地综合收入最高可达1.5万元,大蒜产业已成为助力温江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为助力打造“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书写温江“三农”新华章。

(四川经济网记者 许芸浩  实习记者 张恭浩楠)

(图片由成都市温江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