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电力 >新闻详情
目标:优化攀西电网,提升送电能力160万千瓦!

“跋涉”83.5万公里 10万吨塔材“辗转进山”

2023-04-27 16:37:23 稿件来源: 编辑:刘佩佩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黎琦

4月27日,四川攀西电网500千伏优化工程1173基铁塔近10万吨塔材全部运抵西昌经久中转站,标志着攀西电网优化工程铁塔物资全部到货。

据了解,攀西电网优化工程是四川电网2023年重点工程,旨在通过建设月城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建昌至叙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系列工程,增加2回500千伏交流通道,增强省内“西电东送”输电能力,缓解迎峰度夏、度冬保供电压力。

工程地处大凉山腹地,跨越多个无人区和重冰区,沿线70%为高山大岭,平均海拔为2500米,最高超过4000米,交通不便,物资供应保障任务十分艰巨。

自2月初第一根塔材生产完毕出厂,到4月27日全部塔材运抵中转站,近2个半月时间里,2907辆次载重29吨的大货车累积运送塔材近10万吨,运输总距离达83.5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21圈。

IMG_3129

国网四川物资公司承担攀西优化建昌换流站—叙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物资保障工作,图为工人正在将塔材向火车转运。(李景林 摄)

各地“鲜货” 陆续发出

3月30日,在山东潍坊华安铁塔厂内,攀西电网优化工程的最后一批塔材正在紧张生产。一块块生铁通过放样、黑件加工、镀锌等工序,逐渐成为标准的塔材。每一根塔材会被印上相应的编号,再按照塔型、规格大小、长短分类堆放在一起,待抽检合格后,就可以装车发运。

IMG_3130

国网四川物资公司承担攀西优化建昌换流站—叙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物资供应保障工作,图为西昌经久中转站现场服务人员和作业人员正在装车作业。(李景林 摄)

“本次工程铁塔共需大角钢1.72万吨,供应时间非常紧张,为保障供应商及时开展原材料采购及放样工作,加快生产塔材,需要主动协调上游钢厂企业增加轧钢批次。”国网四川物资公司的供应负责人介绍说,攀西电网优化工程铁塔集中供货期是2月至4月。铁塔数量多、塔型多,生产地分散,涉及25家铁塔供应商,有的来自山东,也有的来自安徽、江苏等地。国网四川物资公司综合考虑供应计划及物资材料特点,派出17人长驻供应商厂区,蹲守一线、保障塔材生产进度。

4月24日,华安铁塔厂内,最后一批塔材生产完毕,工人再次将一批合格的塔材套上角钢和螺杆,首中尾拴上打包带,将尖锐部分进行防护处理,装上货车,将构件、方木、车架三者绑扎牢固,运至山东潍坊火车站。

IMG_3131

国网四川物资公司承担攀西优化建昌换流站—叙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物资供应保障工作,图为西昌经久中转站现场装卸塔材。(何虹历 摄)

提前1月全部到货

4月27日,从华安铁塔厂发出的这批塔材,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跋涉,途经河南、湖北、陕西等省,翻越太行山、黄土高原、秦岭,历经2000公里,来到位于攀西高原的西昌经久中转站。

中转站所在地,不仅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而且经常还伴有强风沙情况。“让装卸运作先停一下,等风沙减弱了,我们再开始。”现场服务人员周金良指挥着现场作业人员,长期的暴晒和风沙洗礼,他和其他现场服务人员一样,已经变得肤色黝黑、嘴角干裂。

风沙减弱后,货车陆续进场卸货,现场作业人员用吊车有序地将塔材按编号分类堆放。

随着最后一批塔材运抵西昌经久中转站,攀西电网优化工程全部物资到货。到货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1个月。

IMG_3132

国网四川物资公司承担攀西优化建昌换流站—叙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物资供应保障工作,图为运输车辆从西昌到布拖材料站路上。(李景林 摄)

分发安装如火如荼

“施工现场铁塔基础浇筑完毕,具备组塔条件,包7标段的铁塔可以发了!”中转站内,按照铁塔组立工作计划,部分塔材已开始陆续往安装点位所属材料站分发运送。

准备出发的司机师傅介绍说,这批塔材是前段时间到货的,马上要发到屏山材料站。解放沟路段是通往屏山材料站的必经之路,有些路段还有积雪暗冰,车辆很容易打滑,只能用最慢速度行驶,70余公里大概要走四个多小时。

“最麻烦的就是遇到对向错车,雪路再加上路窄,每次错车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回忆说,“记得前两年,去布拖材料站,四五十公里,经常遇到道路坑坑洼洼,一个不小心车轮就会陷入泥泞里。”

“塔材从中转站分发到材料站后,距离具体的安装点位都还有大概40公里,货车也过不去了。这最后几十公里,我们还要用农用车,再加上索道、骡马把塔材运到安装点位上。”行前,司机师傅一边给货车备上防滑链,一边介绍说。

塔材到货后,攀西电网优化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立塔、架线各项工作。据了解,工程计划今年9月投运,预计将提升攀西地区向成都等负荷中心送电能力160万千瓦。

(陈怡楠 何虹历 四川经济网记者 唐千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