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出人出戏,守正创新 让新时代的川剧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2023-04-27 20:13:22 稿件来源: 编辑:王颖校对:甘雨竹责任编辑:张萍

当前,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正在成都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此次汇演群星荟萃,从十余岁的川剧新人到五十余岁的知名川剧艺术家,共有300多名川剧演员参演,是“川剧人”的一次集中大亮相。

演出现场氛围热烈,随着川剧艺术家在台上一“起范儿”,或将带有四川方言的戏腔娓娓升起,每逢精彩之处,台下观众决不吝惜热烈掌声。值得一提的是,纵观台下观众,年轻人的比例相对过去明显增加。

近年来,川剧,这个对许多人来说并不算太熟悉的领域,越来越高频次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川剧的发展,也频频传来好消息——如《烈火中永生》这样的红色“史诗大剧”,一度刷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如“梅花奖”等国家级大奖,也频频花落蓉城。

  踏上“十四五”新征程,川剧,作为中华戏曲五大剧种之一,作为巴蜀文化的一大标志与载体 ,将如何讲好新时代四川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推动川剧等“川字号”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出去?

记者走进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寻求答案。

出戏

“守正创新” 推动川剧高质量发展

作好新答卷,离不开“创新”,但创新需敬畏传统,守住川剧DNA是创新发展的根本。

“守正创新。”是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熊剑给记者的答案,“守正创新,关键是守正,如果不守正,剧种就失去本原,而如果不创新,也一定会走入死胡同。”

“守正”,就是要守住川剧当中传统舞台表演技法的精华。

熊剑向记者介绍道,川剧,形成于明清时期,包含“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讲究“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川剧,集巴蜀文化之大成,巴蜀地区独有的风格气质、方言俚语,民风民俗、音乐声腔等诸多元素都能在川剧中体现。因此,听懂了川剧,就读懂了巴蜀。

“这些,是川剧的根,一切创新,都从根上‘长’出来”,熊剑说。

而创新,则包含多个方面——

在表演形式上创新。熊剑向记者举例,《红梅记》,讲述的是钱塘秀才裴舜卿与李慧娘生死相恋以及裴舜卿与卢昭容之间悲欢离合终成眷属的故事,这是一台演了数百年的老戏。为顺应现代市场,成都市川剧院去粗取精,将三小时的演出压缩至两小时,同时在舞美、灯光、音乐方面进行了创新,使之更具现代感。不仅《红梅记》,如《谭记儿》《打红台》《焚香记》等描写“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传统戏,成都市川剧都进行了改善与完善,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红梅记》剧照(图片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提供)

在表演技法上创新。如改编自作家阿来的同名小说的川剧《尘埃落定》,讲述了发生在四川康巴藏族地区土司制度灭亡的历史故事,反映了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前进中的变化与沧桑。成都市川剧院结合故事背景,将川剧唱腔与藏族音乐风格相融合,起到了极佳的舞台效果。

《尘埃落定》剧照(图片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提供)

在故事上创新。创作大量现代剧,唱响主旋律。如《烈火中永生》,讲述了革命先烈为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用生动精彩的方式向观众呈现出一场“红色盛宴”。如《沃野炊烟》,讲述了几个年轻人来到城市打拼后又回到乡下发光发热的故事,剧情以小见大,讴歌乡村振兴。都市情感剧《琵琶声声》,则点出了“双创”主题……

《沃野炊烟》剧照(图片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提供)

以及抓住“出圈”的机会,在宣传上创新。今年3月,和平精英PEL春季赛季后赛在成都启动,赛事联动成都市川剧院,以川剧脸谱融入战队图标设计,让川剧脸谱的神秘感与炫酷的电竞图标有机结合,抓住了年轻人的心。再比如在大运会开幕式进入倒计时的最近,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推出原创新派戏歌及MV《成就每一个梦想》,该歌曲由王玉梅、王超、虞佳等“川剧名角天团”演唱,以川剧唱腔唱响巴蜀之声,喜迎大运。

出人

培育“新人” 延续传承重任

作好新答卷,离不开接续不断的“新人”——新人,既包括看戏的人,也包括演戏的人。

首先是看戏的人,熊剑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川剧热度持续攀升,各行各业如工程师、大学教授、作家、公务员等等,对川剧有浓厚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川剧的受众越来越广。

熊剑告诉记者,成都市川剧院的大型演出卖座率越来越高,经常“座无虚席”。

观众当中,更有许多年轻面孔,如高校学生等等,熊剑看见他们来到现场看戏,从看三分之一到看一半,从看一半再到耐心将全戏看完,内心颇感喜悦。

因此,面对随着川剧观众渐渐老去是否会让川剧市场将失去活力这个问题时。熊剑充满信心:“不怕老观众离开,因为新的观众已经到来,并且有更多人正在来的路上!”

新的观众来了,新的演员也在不断成长。

当记者见到王裕仁的时候,这位年仅24岁的准“00后”川剧小生演员正带着他们演员伙伴们在花园里练习踢花枪,一个动作被他们练了数十遍,仍意犹未尽,记者想要上前采访,他却摆摆手,“不好意思请稍等我一下”,而后继续沉浸在戏曲的世界中。

王裕仁出生在梨园世家,年纪虽小,却已有数十年的舞台表演经历。“作为一名青年演员,川剧既是我忠于的事业也是我最大的爱好,在这门艺术中,我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将会竭尽全力向前辈艺术家们看齐,力争为川剧发展做出贡献。”王裕仁的态度十分坚定。记者看到,在成都市川剧院,这样年轻的演员并不少见。

培养新人,以老带新,传递好“接力棒”,让川剧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当前成都市川剧院乃至整个川剧行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即是重任,也是难题,熊剑说,当演员要历经时间打磨才能成“角儿”,而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较大,要静下来潜心于艺术并不容易。面对难题,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不断努力,给年轻演员们最优秀的老师,将表演技法倾囊相授、同时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与照顾,力求对每一位演员负责。

成都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陈巧茹在采访中表示,“川剧最重要的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比如《红梅记》《目连之母》等剧目,是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我现在又传授给朝气蓬勃的青年演员。”

“我看到有更多90后甚至00后担任了主演,他们展示了新时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风貌,为川剧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她说。

乘势

抓住新机遇  把握创作与表演的新高潮

作好新答卷,离不开抓住新机遇。

新机遇,在于政府的重视。熊剑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对于文化事业更加看重,在政策、资金方面,对川剧发展进行大力扶持。“作为川剧人,我们更要练好‘内功’,才能把握住发展的机会。”

新机遇,也在于当下的良好“时机”,今年是演出复苏的首年,川剧表演与创作,也迎来了高潮,尤其体现在“川剧出川”之上。

今年3月,由著名川剧艺术家沈铁梅主演的文华大奖获奖作品《江姐》亮相北京,赢得了首都观众的阵阵喝彩。而同为文华大奖获奖作品的《草鞋县令》亮相北京的同时,还在长沙、杭州等多地进行了巡演。大型革命历史川剧《烈火中永生》频频走向重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亮出“最美川腔”……演出复苏的首个春天,还有更多优秀川剧已整装待发,即将扬帆起航。

川剧出川,亦是“文化川军”出川,所到之处,无不卷起一阵巴蜀文化传播与研究的“热潮”,成渝川剧交流演出上座率频超90% ,北京、长沙、杭州等地观众直呼“没看够”,全国各地的戏剧专家更对川剧频频点赞、好评如潮……

川剧,是中华戏曲五大剧种之一,我国著名词曲学家、戏曲学家、唐代音乐文艺研究的一代宗师任中敏对川剧有“蜀戏冠天下”评价。

1982年,四川提出“振兴川剧”,40余年来,振兴川剧成果丰硕,完成了100多位艺术家、200多个代表剧目的传承整理,推出优秀剧目100多部,5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级、省级川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加到45人,23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讲好春天的故事,作好时代的答卷。川剧人练好“内功”、川剧精心打磨、不断“走出去”,使蜀声蜀韵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雄浑激荡,无疑是“文化川军”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要想人迷戏,先得戏迷人,成都市川剧院将抓住当下良好的时机,创作、打磨、演出更多精品,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珍宝,也讲好新时代的四川故事。”熊剑说。

(四川经济网记者 廖振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