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资阳讯(记者 汤斌 文/图)7月21日,记者从资阳市人民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该市共办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122件,救助130人,发放救助金189.851万元,充分体现了司法救助救急解困、修复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等职能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新闻发布会现场
统筹“权”与“责” 打造国家司法救助“强引擎”
该市两级检察机关将司法救助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系统推进,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的司法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检察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统筹谋划,推动部署落实。搭建“案管部门提醒、办案部门推送、控申部门办理”一体化司法救助平台,由控申部门梳理救助标准、条件和要求,下发至各业务部门、员额检察官对照落实,推动司法救助工作由“依申请救助”向“依职权救助”转变,打破“一人操篙”的状态,形成“众人划桨”的工作格局。
制定《司法救助案件线索摸排告知书》《司法救助事项告知书》“双告知”制度,要求刑事检察部门聚焦认罪认罚、相对不起诉、重大人身伤亡等刑事案件以及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关注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类,举报人、证人、鉴定人因举报、作证、鉴定受到打击报复类,被侵权人因道路事故等民事侵权行为类等案件,敏于发现并及时向控申部门移送司法救助案件线索。2021年来,业务部门通过“双告知”制度向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移交救助线索78件,占全部司法救助案件的63.9%。
发挥检察一体化办案优势,建立市县两级院一体化联动救助机制,以部署专项活动为载体和抓手,在全市范围内征集案件线索,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案件,统一集中办理、集中救助;对实施国家司法救助后仍然面临生活困难的当事人,开展“市检察院资金救助为主+基层检察院多措并举”救助模式,实行上下联合救助,努力弥补基层检察院资金不足问题,既缩短了办案时间,又提升了救助效率。
统筹“内”与“外” 织密立体司法救助“保护网”
该市建立了司法救助案件专人专办机制,严格落实“受理、审查、核实、审批、发放”五步工作法,对于贫困户、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发放。深化司法救助资料“一次性”告知、“同步化”移送机制,要求原案件承办人配合协助做好调查取证等工作,最大限度压缩线索移送、资料审查、取证核实周期。落实“周催办、月跟办”制度,强化与财政、计财部门沟通联络,实时跟踪救助资金的拨付、发放进度,确保救助资金“不迟到”。2021年来,全市所有司法救助案件平均办理期限同比缩短20日、所有司法救助案件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报批达到100%、司法救助资金支付、发放速度同比提升30%。市检察院刑检部门移送控申部门办理的杨某芳、吕某烊、吕某晨司法救助案,控申部门在5日内完成审查核实和作出审批决定,报市财政及时拨付司法救助金12.468万元,实现了司法救助“救急救困”的办案目标。
坚持把司法救助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困难妇女救助、未成年保护等工作大局,加强与同级政法委、法院、公安、司法行政、乡村振兴、教体局、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协作配合,会签《关于建立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协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对困难妇女儿童开展国家司法救助的办法》等多项协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构建多部门信息共享、工作联动、效果互促的司法救助体系,充分发掘外部线索“富矿”,变“独角戏”为“大合唱”。两年来,接受乡村振兴、民政、人社、教体、妇联、残联等部门移送司法救助线索31件,救助困难群众39人。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导向和需求导向,充分运用全国2.0信息系统和全国检察统一业务系统,以数字赋能打破信息壁垒,搭建线索发现、司法救助、联合援助、社会治理等司法跨部门应用场景,打通政法一体化平台,依职权启动司法救助案件83件,司法救助率提高68%。同时推动基层12309检察职能延伸基层社区网格员库,深入推进“检网融治”,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眼睛亮”“耳朵灵”的优势,广泛收集救助线索38件次,协助开展走访调查、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工作60余人次,让基层网格员成为“检察前哨”,促进“网格”变为困难群体权益“保护网”。
统筹“纾”与“解” 打好司法救助质效“组合拳”
该市将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相配套、与社会救助相衔接,综合运用经济救助、精神抚慰、心理疏导、执业技能培训等多元化救助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困难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军人军属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重点人群开辟“绿色通道”,注重因案制宜,分类施策,突出救助方式的多元化、救助效果的长效性,真正帮助被救助人重塑信心,战胜困难。两年多来,协同认定返贫动态监测20人次,救助农村因案致贫、因案返贫家庭45户52人,发放救助金67.5万余元。
坚持“一次性救助、长期性关怀”的价值指引,落实“检察+民政”,协调办理低保18户22人,办理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识别28人,协同发放救助金35万余元。开展“检察+心理疏导”,聘请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疏导33人次。做实“检察+教育”,协调减免学费、生活费等19人次。探索“检察+N ”,与司法行政、残联、妇联、团委、志愿者协会等协作,协调开展法律援助23人次,另有10人次纳入慈善等长期帮扶,形成帮扶合力。
积极推动司法救助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司法救助与党建同频共振,着力解决信访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法、情、理、助“四位一体”贯通,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力促案结事了、事心双解、息诉罢访,能动履职推动诉源治理。
据悉,下一步,该市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坚持“应救尽救”原则,进一步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拓展资金来源,增加救助渠道,拓展救助方式,努力实现司法救助工作更有力度、更有温度、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