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松潘,坐落于川西北高原的一座千年古城,发源于松潘县境内的岷江河在此穿城而过,流入成都平原,造就了下游的天府之国,使得松潘获得了“天府源古松潘”之名。松潘古城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作“川西门户”,自古即为用兵之地。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阴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
川西门户
早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蜀,灭蜀后便于松潘江源置湔氐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西汉武帝年间在此设立湔氐道,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年间,设松州卫,后又与潘州卫并为松潘卫,为松潘现名之始。
作为高原古城的松潘,其“北接青、甘,南达内地”, 松龙、松茂两条茶马古道在此交汇,成为川、甘、青三地茶马贸易的集散之地。那茶马古道上的悠悠铃声和传唱千年的歌谣,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然渐渐远去,然而拂开历史的尘埃,走进这座古老的小城,历史却带着一份朴实自然的记忆悄悄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凝结着历史的痕迹,展现着年代的久远。特别是那城墙,凝固着时光的印记,历经久远,却依然清晰地向人们诉说着古城昔日的繁华和历经的沧桑。
松潘古城始建于唐代,现存城墙为明代修建。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平定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指挥高显来松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5厘米,所用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在松潘的“窑沟”“窑坝”山上,还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窖遗迹。
古城一隅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 年),松潘发生民变。民变平定后,负责松潘兵备的御史冠琛,将西部城墙由山麓筑到山巅,这也造就了松潘古城西门修在山顶上的奇观。嘉靖五年(1526年)松潘总兵又增修外城1000余米,才使松潘城制成就现在的规模,也使得松潘民间有了“松潘城墙修了150年”的说法。修筑完成的松潘城墙长6.2公里,高12.5米,平均厚度30米,共有11道城门。
松潘古城的门洞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尤其是北门门洞,进深31.5米,其厚度超过了北京故宫和西安古城的城门,位居全国明代城门之冠。
古城北门外,有一座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花岗岩雕塑。唐代初期,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崛起,唐贞观十年(636年), 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为唐太宗所拒。不久唐蕃爆发松州之战。公元640年,松赞干布返藏后再次遣使臣禄东赞带上更加贵重的礼物去长安请婚。唐太宗被其精神所打动,最后选中堂兄江夏王李道宗之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24岁,唐朝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16岁的文成公主入吐蕃,一段姻缘,传为千古佳话。
古城一隅
唐蕃和亲,不只架起了中国东部和西部友好的桥梁,也为吐蕃王朝带来了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各民族的和谐。松潘城内,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连接着古城的南北城门。街道两旁都是具有传统风格的青瓦木梁房屋,店铺的招牌均为古风犹存的木质门匾。高高挂着的红灯笼,沿街的商铺,小商品琳琅满目。悦耳动听的民族音乐从不远处的店铺传来,汽车的喇叭声伴着小商贩的叫卖声,偶尔吹过的一阵阵凉风,古城内外民居屋檐上的风铃,顿时发出清脆的响声,时近时远,时亲时疏,让人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仿佛穿越到了那遥远的古代……
湍急的岷江河水,由城东入进向西横流再折南穿城而出,若游龙入城,水波屡兴。这条人工河流开凿于明代中期,当时松潘地方政府为防范敌人久围城池,造成城中断水而修凿的。从此,水浪滔滔,曲折奔流,使得千年古城顿时活泼生动起来。而这里的人们,足不出户,推开一扇小窗,就能惬意地欣赏远山近水,顿觉感觉是人间还是天堂。
穿城而过的岷江,也成就了松潘城内的古桥。松潘城内的古桥都是长廊式伸臂木梁亭桥。连接着古城内南北大街的古松桥,北望“镇羌门”,南看“延薰门”,是连接松潘古城南北的重要桥梁。《松潘县志》记载:“松潘为蜀西北重镇,群山环绕,纵贯大江,上接甘凉,下通茂汶,其利戎事而便商旅者,实为古桥焉。”古城小西门外的映月桥,岷江与西岷沟之水在此交汇形成深潭,澄碧无尘,水面如镜,每当皓月当空,山峰、树木、桥亭、城墙、云彩诸景映入潭中,似真似幻,构成了“松州八景”中的“龙潭映月”。城东觐阳门外的通远桥,上连雪山,下接茂、汶,明代以来即为25州之要道,四百余寨之关键,故名。通远桥历经兵燹,桥名仍旧。每至春天雪融潮涨时节,两岸草绿花红,杏花吐蕊,百鸟争鸣,构成一幅宁静而欣荣的美丽画卷,构成了“松州八景”中的“古桥春涨”。
岷江穿城而过
走在古城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在熙熙攘攘的行人里放眼看去,总是能够看到身穿藏袍的藏族、身着羌服的羌族、头戴白帽的回族。在松潘古城内,生活着藏、羌、回、汉等四个主体民族,各民族在此和谐相处,互相交融,既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风俗,也有着大家相互影响、共同拥有的传统风尚。古城内外,错落有致的分布着藏传佛教、苯波教寺院、汉传佛教寺庙、道观、清真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藏族“迪厦”、羌族多声部、回族和汉族的土琵琶弹唱,藏族、回族、羌族和汉族的花灯舞、 汉族的舞龙耍狮……这些或一个民族独有、或几个民族共同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述说着一座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民族团结之城。
多元的民族文化,也造就了这里丰富的饮食文化。明代以来,作为茶马互市最大集散地之一的松潘古城商贾云集,“行茶之地五千余里,西蕃各部无不以马售者”。各地来往松潘城的牛队、马帮络绎不绝。商贸范围不断扩大,成了川、甘、青三省边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有“填 不满、搬不空”之说。来自四方的人们,也将各自的饮食带到了这座高原古城,形成了松潘美食兼容并包、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
在松潘古城,既能够品尝到酸菜面块、洋芋糍粑、鲜牛 杂、洋芋汤圆、粉汤、手抓肉、酸菜搅团、藏式汤包、韭菜盒子、穹锅馍馍等10余种地方名小吃,也能够吃到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四川等省最具特色的名小吃数十种,使得松潘城内有着“走进松潘城,吃遍大西北”的说法。
民族文化表演
徜徉在松潘古城内,行走在古街鼓楼之中,喧嚣的人群中却寻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仿佛一份朴实自然的记忆时光像溪水一样静静流淌。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凝结着历史的痕迹,展现着那些老去的时光,那些难以言说的岁月。这样想来,就不难理解那些坐在茶馆的松潘人,端起一杯清茶慢慢品茗,不疾不徐,平静地打发着属于自己的悠闲时光。
(松潘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