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在九龙山——麓棠山风景区,梨果挂满枝头,满目青翠怡人,结伴而来的游客一边赏景纳凉,一边体验采摘的乐趣;在金色清平景区,玻璃水滑道惊险刺激,露营基地人声鼎沸……
现在的绵竹,风光正好,全域旅游活力四射。
画境绵竹
今年以来,绵竹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和德阳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紧扣市委“三五三三”发展思路,把旅游作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重要产业,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增强景区活力,加快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提升绵竹旅游吸引力和文旅产业竞争力。今年上半年,绵竹预估累计接待游客558.74万人,旅游综合收入实现57.9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和新动能。
深融合 “旅游+”加出新天地
今年以来,孝德镇年画村景区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研学旅行团队,各地游客或悠闲漫步于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间,奔赴一场时空穿梭之旅;或拿起画笔和色盘,勾勒出喜庆的年画福娃,沉浸式体验传统非遗文化带来的魅力。
年画村
“当前,我们正将研学游作为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载体,通过挖掘绵竹年画的历史文化底蕴,做好研学产品打造、研学精品路线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使景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年画村景区负责人何艳青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景区共接待研学游旅客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余万元。
观光、采摘、骑行、野餐......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绵竹绵延数十里的沿山风景带成为了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依托万亩玫瑰园、梨园、桃园等农业资源,上半年我们陆续举行了玫瑰村晚、梨花节、桃花节、赏果节等活动,实现‘节庆搭台、旅游唱戏’。”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绵竹以提升沿山景观为抓手,不断美化乡村面貌,培植富民增收产业,形成“彰显特色、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美丽农业景观带,全面推进产景相融、农旅互兴。
据了解,今年以来,绵竹以巩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全力做好“旅游+”融合发展文章。坚持文化引领、因势利导、资源整合,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策划打造5条不同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串联起运动滑翔、年画体验、温泉养生、赏花品果、民宿露营、白酒酿造等特色旅游场景,形成“景点全域化、全域景区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绵竹九龙镇清泉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九龙镇新龙集镇社区入选2023年天府旅游名村公示名单,孝德镇年画村被国家文旅部评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此外,绵竹市坚定不移地实施文旅争先战略,狠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大力推动绵竹芳香国际休闲度假区、熊猫山亲子国际旅游度假区、天府冰雪运动项目、年俗文化展示中心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和九龙山——麓棠山4A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5个文旅专项债项目实施,强化旅游产品供给,全面补齐“吃住行游购娱”短板。
添动能 清凉经济“热”起来
“哇,这个好玩,真是太刺激了!”在清平镇盐井村,全长约1000米的玻璃水滑道迎来大批前来体验高空惊险与刺激的游客。而在新建的2800平方米的造浪池和1000平方米的儿童戏水池内,浪花翻涌,笑声欢畅,大人和小孩在戏水中感受清凉。
清平镇
清平镇四面环山,地处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自然气候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95%。近年来,该镇利用气候清凉的特点,以“一个景区、多个园区”思路,充分整合漂流、戏水、露营、看萤火虫、坐小火车等旅游资源和产品,打造“26℃金色清平”避暑旅游景区胜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避暑游玩。
清平镇
“入夏后,清平镇的民宿入住率已经达到90%左右,周末节假日水上游乐项目趋于饱和。今年上半年,金色清平景区营业收入实现900余万元。”清平镇旅游公司工作人员刘光兰告诉记者,为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和避暑需求,今年以来,清平镇以集体经济为载体,相继建成并投用迷你水上漂、欢乐水世界、无动力乐园等游乐项目。同时,举办“2023清平之夏”、水上音乐节、星空夜市等活动,不断撬动“清凉经济”,拉动全镇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实现资产增效益、集体得收益、群众有利益,构建起多元投入、多方收益的“全域旅游生态圈”。
打扫清洁、准备食物、清洗床单被套……一大早,在广济镇云盖村1组,民宿“瓦舍”的老板赵明成开始忙碌起来。“要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做好服务很重要。”赵明成告诉记者,今年4月,他对自家的民宿进行了改造提升,打造了餐吧、茶室和庭院风景,重新开业后人气爆棚,12间客房全部住满,预计夏季高峰期能增收8万余元。
据了解,今年以来,云盖村通过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对全村民宿品质进行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居家式”“田园式”特色精品民宿。利用河滩资源开发亲子沙滩、生态采摘、夜间集市等项目,推动民宿产业链不断延伸。同时,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居环境,聚集景区人气。
“全村共有42家民宿,能提供840个床位,这段时间基本已经预订一空。”云盖村村委会委员尹苗说,避暑经济带火民宿产业,也间接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和竹编、木雕等相关文创产业发展,让众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赋能。
今年以来,绵竹立足绿色资源禀赋,融合“大生态”“大农业”“大康养”“大休闲”等内容,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度假于一体的避暑旅游目的地品牌,做出亮点、做强特色、做深内涵,努力把宝贵的“凉”资源变为优质的“热”产业,催生出全域旅游新的增长点。
(唐妮 廖辉 四川经济网记者 闫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