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宝藏之地”马尔康 尽显首位担当

2023-09-15 10:50:03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何羽佳校对:高艳责任编辑:杜静

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的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

这里,物宝天华,拥有特殊的地理环境、绚丽的植物景观、广袤的高原草甸和大气磅礴的峡谷风光。

这里,是嘉绒圣地、锅庄故乡、长征驿站、康养之城,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土司生活之地。

璀璨又神秘的人文历史与得天独厚的丰茂资源,让马尔康成为“宝藏之地”,令人无限神往。

历经70载沧桑巨变,近10年来新时代的发展,马尔康综合实力实现全面飞跃,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

——经济总量从1959年的660.86万元增长到2022的47.94亿元,是63年前的726倍;

——人均GDP从1953年的153.33元增长到2022年的80848元,是69年前的527倍;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59年的201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2.8亿元,是63年前的140倍;

——主要经济指标始终维持在全州前三,获评“全州县域经济强县”“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称号。

今日之马尔康,城市焕发新气象、产业崛起新高地、生态塑造新面貌、民生迎来新乐章,是阿坝州人民心中的骄傲,“首位城市”被赋予更多期望。

马尔康.jpg

“宝藏之地”马尔康

尽显首位担当,站在关键的历史节点,马尔康立足绿色生态优势和红色革命传承,倾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文化名城、新型战略资源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奋力建设美丽生态、富裕小康、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家园。

聚焦、聚力抓重点  焕发康城容颜“新气象”

8月24日,在马尔康查北村“嘉绒里”,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民族风情街正式亮相。

“当晚可谓万人空巷,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来了,欣喜地看到曾经的‘城中村’变成了‘城中景’。”马尔康镇副镇长陈东感慨道。

曾经的“嘉绒里”是典型的“城市夹缝”,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是治理难度较大的背街小巷之一。

马尔康市以州庆建设为契机,依托“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名城”规划,争取项目,政府投资3600余万元着力实施“嘉绒里”项目,撬动1000余万元民间投资,围绕保护和挖掘藏式村落民居建筑特色与嘉绒民族风情,分别打造嘉绒民俗文化观光区、特色“农旅”展示区、梦回“嘉绒”康养体验区,塑造“宽窄巷子”类型的美食街、文化街。

马尔康欢迎您.jpg

美丽的马尔康欢迎八方游客的到来

“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吸纳本地村民务工预计80余人,村集体经济人均分红预计达8875元,间接带动其他村民每年增收6000元。”陈东说,“嘉绒里”的改造产生了良好经济社会效应,吸引了社会资本,这为村民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和自主经商机遇,持续拓宽了村民增收的路子。

不仅是“嘉绒里”,如今走在马尔康的城市街道,处处焕发新气象。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大郎足沟“焕新颜”,重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新建人行道、污水管网、排水沟、照明路灯等基础设施,配套休闲广场且含停车位68个,为百姓提供安全、便利、优质的出行环境。

城中心的粮贸商业特色美食街“气象新”,一扫院内污水横流,店招、广告牌杂乱等问题,改造后,形成了有颜值、有生活的特色美食街区,改善了周边市民生活环境,提升了居住舒适度和宜居度。

此外,阿坝州文化中心正在“强功能”,滨江时代广场同步“提档次”,即将建成的旅游购物商业综合体——康城锦地,未来将成为马尔康酒店商务会议中心,正在不断“聚人气”。

“从改造城市风貌到完善城市功能,从提升城市形象到打造城市亮点,喜迎建州70周年,马尔康高质量推进5大类25个市级州庆项目建设,目前均稳步推进。”马尔康市住建局局长张国洪说。

“马尔康这座城市要搞好‘新陈代谢’,即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新的追求,更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让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张国洪坦言,作为“首位”之城,马尔康坚持“全局视野”,全域统筹城市规划。

由此,马尔康通过旧城改建、老旧小区升级、背街小巷改造等行动提升城市品质,并推动“三馆两中心”、马尔康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来完善城市功能。

乡村新貌.jpg

乡村新貌

张国洪相信,随着各类项目完成投用,马尔康必将实现“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繁荣、舒适”,带动全州消费和投资,促进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将逐步提升马尔康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群众幸福感。

聚资、聚产谋转型  打造康城产业“新结构”

走进位于马尔康市白湾乡石广东村、大石凼村的白湾海椒智慧园现代农业园,温室大棚内种满了“白湾海椒”,这是阿坝州多年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上等佐料。

“白湾乡是水电移民大乡,耕地不允许长期种植小麦、青稞等传统作物,借助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东风,马尔康统一白湾海椒产业发展,成为限量版的特色亮点产业。”园区的工作人员说。

海椒种植.jpg

指导农户白湾海椒种植

“我们收购鲜椒7万余斤,直接现金支付40余万元给当地农民。”四川川酿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笑称,将鲜椒加工成“6+1”礼盒装含:蒜蓉酱、剁椒酱、烧椒酱、牛肉酱、猪肉酱、松茸酱,再加白湾海椒火锅底料半固态味料,一度成为马尔康市区2023年春节限量版“网红”高端礼品。

马尔康市政府敏锐的抓住白湾海椒蓄势待发的势头,今年2月,“马尔康市白湾海椒智慧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马尔康市唯一“阿坝州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随即,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就被邀请在全乡开展了一场高效栽培技术培训会。

“招引成都市艾家食品有限公司,投产白湾海椒精深加工生产线,真正实现原材料在源地出品。”马尔康农业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马尔康要力争拿下“白湾海椒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进一步与郫县豆瓣中国顶尖调味料公司寻求合作,学习借鉴“樟树港辣椒”的管理运营模式,将白湾海椒打造成四川辣椒界的“天花板”。

如今,白湾海椒采用绿色生产,种养循环覆盖面达到100%,按照“互联网+农业+旅游”主题,在园区内建成全市首个集科技示范推广、产业融合发展、产品信息交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场馆类农业基地。园区年总产值预计达600万余元。

无独有偶,如果说白湾海椒是马尔康的“限购品”,那么林麝就是马尔康的“珍藏品”。

走进马尔康市林麝产业园区看到,一排排“别墅”整齐排列,包含独立卧室和户外运动室,而这些“别墅”的“主人”正是林麝。

麝香的重要价值被发现并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药领域,具有抗炎、强心、改善脑循环等高药用价值。“马尔康林麝”成了四川麝香的代名词,也让马尔康市发展林麝产业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

目前产业园内共养殖224头林麝,预计到2025年存栏头数达到1000头,具备年生产或输出100-200头健康仔麝的能力,麝香和林麝园区综合产值将超过8000万元。

林麝养殖.jpg

产业园里的林麝养殖

值得一提的是,马尔康林麝产业园区集“林麝养殖、研学观光、人才培训、原料开发、自然科普、生态文明宣传、农旅融合示范、休闲娱乐”于一体,分为林麝主题公园和标准化养殖基地。设计了五种联农带农机制,将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整合进来,园区培育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辐射周边多个乡镇村庄,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白湾海椒”“林麝产业园”都只是多年来马尔康加速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精品案例。

不仅做新做活农牧产业,马尔康更做大做强生态工业。紧扣“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发展目标,持续加力以水电为主带动风光储等清洁能源开发。紧扣“新型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发展目标,不断深化与国城集团、德方纳米战略合作关系,以锂矿开发带动锂产业链发展。

多年来,马尔康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农牧业迅速壮大,生态产业加速崛起,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强劲起步,文化旅游、物流快递、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等服务蓬勃发展,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1978年到2022年,马尔康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是45年前的80.7倍、15.6倍、661.5倍。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一二”的飞跃,产业发展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百业兴旺的历史性跨越。

聚智、聚力惠民生  奏响康城惠民“新乐章”

“临近国庆节,莫斯都的‘太空舱’早已订满,每天都有房车旅客在询问停车位。”马尔康松岗镇莫斯都村党支部书记三郎彭措说,作为马尔康“三家园”建设示范村,利用耕地、林地、文化和人才优势,发展农旅、文旅产业,如今村民的腰包都“鼓了起来”,日子越来越红火!

驱车行驶在松岗镇的莫足沟,一头扎进沟里的最深处就看到了“秘境莫斯都”生态露营地。

古岩画文化、嘉绒文化、长征文化、原始的草场生态资源,这里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露营地内打造了咖啡屋、天幕、服务站、多种微景观,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

“公司给予村集体保底年租金20万元,同时获得盈利的5%分红,农牧民群众还可以就近到露营地务工增加收入。” 三郎彭措说,不仅是露营地,生态养鸡场也兴旺起来,村子与四川康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打造“莫斯家的虫草鸡”地方区域品牌,养殖了藏香鸡3000只,预计每年能够生产鸡蛋10万余枚,村集体保底租金每年5万元,另外盈利20%分红。

小小的莫斯都村,蕴藏和激活了多种多样的产业和生态。

120亩的香香李种植基地,实现采摘、观光一体化,成为“周末游”“亲子游”的好去处,每年可解决就近务工21人,增加村民务工收入20余万元。

200亩的林下羊肚菌、赤松茸等食用菌的种植,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增加村民务工收入10余万元。

还有2000余头牦牛,400余亩的高山经济蔬菜……

多种多样的产业带来新业态,藏香民宿、非遗文化展示馆、户外探险项目、鲜果市场逐渐繁荣了起来。

下一步,该村还计划打造特色漂流,建藏香文化体验馆,带动群众种植藏香原材料。

“去年,村子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几乎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做,人均纯收入达2.1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4万元。” 三郎彭措望着营地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憧憬着下一个旅游旺季的到来。

“三家园”建设奏响了防返贫接续乡村振兴的富民乐章,同时,马尔康也创建了“民声回应”专栏,8件民生实事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从公交车辆更新换代,到保障群众“米袋子”“菜篮子”,从开展“管线乱象”整治,到均衡教育全面提速,件件有落实,桩桩有回应。

夯实医疗保障、发展文体事业,其中推进卓克基土司官寨本体维修、双江口水电站淹没区考古发掘、甲扎尔甲洞窟壁画迁移和博物馆建设,被人民交口称赞,在人民心中留下了“金口碑”。

聚策、聚措护生态  塑造康城环保“新面貌”

马尔康年均日照2000小时以上,绝对无霜期120天,森林覆盖率59.97%,林草综合覆盖率96%以上,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Ⅰ级标准。

不只是好的空气质量,舒适的阳光、良好的生态,也是马尔康的后发优势。践行“两山”理论,马尔康着眼长远,立足绿色生态优势,坚定做大绿色增量,争当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排头兵,加速建成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全面建成美丽生态家园。

民居.jpg

西索民居

在保护方面,马尔康大力开展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蓝天净土、绿水青山等“七大保护”行动,推进“七大治理”工程,创建川西北高原生态系统保护提升典范;扎实抓好流域治理、地灾治理、污染治理、森林草原防灭火治理,创建生态脆弱区综合修复治理典范;选用生态管护员1309个,持续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固废“歼灭战”。

同时,纵深推进绿色发展,聚焦“双碳”战略目标,强化能耗“双控”,督促“三高”企业创新转型。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建设“零碳矿山”“零碳景区”。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开展节约型机关等创建行动。

多年来,从砍树人到植树人的“绿色转身”,推行“以电代柴”工作纳入了马尔康“十四五”规划,还将力争从城区辐射到农村周边,“首善”城市马尔康以自身行动为示范,让阿坝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70载奋进,马尔康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谱写了奏响文明进步、繁荣发展的恢弘篇章。

6万马尔康人民自力更生、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品格迎难而上、重建美好家园,跑出灾后恢复重建“马尔康速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实现了新时代马尔康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70载后,再出发,开启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马尔康的伟大新征程,阔步迈入了高质量转型发展、谱写伟大复兴中国梦马尔康篇章的新时代。

(李洋  严易程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