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初秋时节,阿坝州红原大草原,天高云淡,一望无边,成群结队的牦牛悠闲地吃着草,犹如一捧撒落在草地上的“黑珍珠”。
辽阔的草地上,白色帐篷零星“镶嵌”着,依稀可见牧民骑着马,或驾驶着摩托车穿行,蓝天、白云、草甸、牦牛、牧人,构成一幅壮美的高原画卷。
红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有着“红色草原,生态家园、大美红原”的美誉。1960年,周总理取“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之意,命名红原县。
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红原当地藏族群众节衣缩食,无私支援红军,牦牛作为重要给养,为无数红军将士果腹充饥,补充营养。被毛主席赞誉:“牦牛革命”。
80多年后,红原各族群众迎来幸福美好生活的今天,牦牛,仍然是当地人致富奔康的“珍珠”和“宝贝”。从传统的牦牛养殖,到以绿色生态为本底的现代畜牧业加快转型发展,红色高原上,新的“牦牛革命”再次唱响。
近年来,阿坝州红原县委、县政府加快推动牦牛产业集群建设,以牦牛为产业链核心,加紧打造高水平“高原粮仓”,红原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畜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以红原牦牛产业链为代表的阿坝州现代畜牧业发展,正在日渐形成引领青藏高原生态绿色发展和现代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新标杆。
放眼如今的大美红原,沃野千里、牦牛壮硕,生态、文旅、产业势头强劲,发展相得益彰。
红原县月亮湾(严易程 摄)
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八月下旬,秋高气爽,蓝天通透,正是自驾川西旅游大好时节。沿着九红草原风光路,驱车前往红原县城,一路上,自驾游的车辆川流不息,沿途的旅游门店、牧家乐、民宿、马场、餐厅游客络绎不绝。
日干乔湿地停车区,25岁藏族姑娘白玛,脸上挂着一抹浅浅的高原红。每看到有游客在服务区停车,就热情地迎上去,端来亲手冲泡的酥油茶递到客人手中。“这几年来红原旅游,体验高原蓝天、白云、草原的客人越来越多。”白玛说,她经营的藏族披肩、小饰品、牦牛肉干等红原当地特色旅游产品,很受游客欢迎。
日干乔湿地,海拔3441米,国家4A级生态文化旅游景区。这里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经典红色旅游区。红军过草地的历史大事件就在这里发生,有不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沼泽中,《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和“红军柳”等故事的发生地。进入红原县,游客首站都会选择在日干乔驻足,瞻仰红军长征遗址,追忆红军长征故事。
在红原,不止有日干乔。俄么塘花海、月亮湾和日干乔等3个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虎头山、达格则、雅克音乐牧场、安曲下哈拉玛生态文化景区、雅克鹿之谷5个国家AAA级景区,都是游客争相前去观光浏览的打卡宝地。
“不断强化国家A级景区建设,促进旅游市场发展,倾力打造县域风景旅游区。”红原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红原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功能,突出南北通道、深化西向,加快推进G248的提升工程、青海久治至马尔康高速公路、马尔康至红原机场快速通道建设。同时,拓展红原机场航线,‘快进’‘慢游’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八月中旬,红原雅克音乐牧场人声鼎沸,歌声悠扬。“第三届红原雅克·中国藏族山歌大会”在精彩上演,来自藏、羌、彝的音乐爱好者、歌手,以及红原当地群众汇聚一堂,共襄“文旅之盛”、共赴“夏日之约”、邂逅“红原之美”。
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是红原文旅十分重要的符号。2016年创立以来,雅克音乐季迎来1000余位藏、羌、回、汉、彝、蒙古等各民族表演嘉宾现场演绎,全网曝光量已超10.57亿+,红原当地共接待游客达86.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7亿元,带动当地和周边县文旅游着实火了一把。
红原以“音乐+”为引擎,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成为文旅标签,雅克音乐季还衍生出藏羌彝原创音乐盛典、中国藏族山歌传承邀请赛等音乐文化相关活动,还联动举办了红原大草原牦牛文化节、阿坝非遗文化展示等各类活动。
红原县主要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红原县通过全局谋划、全面突破,全域联动、全业融合,实现从文化旅游建设管理向全域旅游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发展方式转变。
红原县积极推动发展“旅游+”战略,在注重景区开发的同时,还大力发展骑马、登山、徒步、露营等群众体育旅游活动,集中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体育旅游类项目,推进体育、音乐、文化、工业、农林牧副业及其他服务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推动建设资源品位高、品牌形象优、核心吸引力强的龙头项目。
2022年,红原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红色草原”县、第四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获评“四川省牦牛文化之乡”。红原县全方位、深层次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构筑起文化旅游的新高地,并逐步形成川甘青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文旅产业群。
麦洼牦牛
绿色与发展相得益彰显
红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全县林地面积253.06万亩、草原面积756.37万亩、湿地293.6万亩,境内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若尔盖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9月26日,红原县邛溪镇,由红原县林草局牵头建设的2022年度受损边坡生态修复项目郁郁葱葱,牧草丰腴。这块曾经因采石留在草原上的“伤疤”,如今已经披上一层厚厚的草甸,与草原自然地融为一体。
“这里是曾经的采石场,我们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实施生态修复19.75公顷。”红原县林草局负责人介绍,安曲镇、刷经寺镇也有像这样的生态修复工程。“再过一年多时间,经过三年管护期,这些伤疤会得到全面恢复,重新回归绿色草原。”
邛溪镇湿地公园,位于红原县城一侧,绿水成泽,与草原浑然天成。公园里,鲜花、水草、飞鸟、高原鱼类聚集,宛若高原上的“世外桃源”,流连其中,令人倍感旷达、洒脱。每年冬季,成群结对的黑颈鹤、赤麻鸭、黑鹳、白鹳来湿地栖息,这些可爱的精灵,成为了海拔3600米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候鸟的青睐,直观反映出红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据统计,红原县现共有陆生脊椎动物13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4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4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植物490余种,有红花绿绒蒿、羽叶点地梅、冬虫夏草、松茸等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红原县调整完善基本草原1005.3万亩,划定生态红线496万亩,实施草原禁牧476万亩、草畜平衡643万亩、湿地309.9万亩,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了86.2%。2023年,红原全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6.2%,沙化治理区植被盖度提高到60%,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初显。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美丽红原生态更加优美。
目前,红原县申报实施“山水工程”项目46个,总投资14.5亿元。已建成堤防护岸37公里、生态防护带65公里,综合治理河道43公里,治理修复废弃采矿取料点170多个。
红原县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红原,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拓展绿色发展优势、持续增进群众民生福祉。
近年来,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生态保护打下的工作基础,红原县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全面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大力实施“五个工程”,全力争创“五个示范”,着力建设“五个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保护上着力,守住生态“底线”;在治理上着手,守住生态“红线”;在督查上着眼,守住生态“防线”,红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两轮驱动”,扮靓绿色本底。
红原县绿色产业园(严易程 摄)
传统与现代加快转型
阿坝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资源十分丰富。区域内特有的麦洼牦牛、金川牦牛是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极具开发价值。而红原,是阿坝州唯一的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麦洼牦牛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
地处邛溪镇的红原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是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现已打造了标准化养殖、精深加工、网上销售、智慧管控服务、安全保障、监管追溯、农旅融合的全产业链条,形成了主导产业优、产业链条全、企业规模大、联农带农新的现代特色农业园区。截至目前,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建成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个、牧户标准化养殖示范户10个,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18个,带动牧户11300余户。
西部牦牛产业集团,集牦牛乳制品研发、生产、推广、销售和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企业以“牦牛产业、牦牛经济和牦牛文化”为战略核心,打造标准化奶源体系,建立国际化加工工厂和专业科研团队,旗下主要产品红原牦牛奶(粉)成为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乳制品,并获得我国及欧盟、美国三大有机产品认证。
收购牦牛奶(严易程 摄)
据统计,2022年,红原县牦牛肉产量15756.4吨,牦牛奶产量39145吨。畜产品生产能力,较2021年增加7%,生产经营性收入同比增加5.09%。牦牛乳收储能力从2021年5200吨增加至2022年14400吨,同比增长177%。全县以牦牛肉奶及其附属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开发利用等为主的工业存量企业35户,规上企业11户。
近年来,红原县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以“草原增绿、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人草畜平衡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围绕“完善生产体系、增强经营体系、提升产业体系”的基本任务,积极部署“补短板—增能力—强链条”的“624”工程体系,积极建设红原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综合示范区。
通过“以点带面、试点示范、逐步实施、全域推广”,辐射带动全县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由“四季放牧+冷季抗灾补饲”向“暖季适度放牧、冷季舍饲”转型,经营方式由千家万户分散、粗放养殖向家庭生态牧场+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场转型,管理方式由“线下粗放管理”向“线上+线下一体化精准管理”转型。
相继建成“天然草原+人工草地+适度放牧+圈养+补饲+科技+保险”牦牛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基地9个、乡土牧草种子扩繁基地6000亩、牦牛优良种畜扩繁基地2个、优质饲草生产基地10万亩、防灾减灾饲草供给保障基地2个、现代化家庭生态牧场535个。
牦牛肉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在晾晒牛肉
累计实施窝圈种草1.6万亩,引进现代化牦牛肉、奶加工生产线各1条,提档升级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2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牧民窝圈种草覆盖度达到90%以上,全县优质牧草供给量每年增加4.32万吨以上。
引进省国投、川发展等畜牧业龙头企业4家,配置生产示范基地以及全要素设施功能的现代化家庭生态牧场200个,盘活了集体经济资产,建立了“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生态牧场”的订单型合作模式。以安曲镇为例,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可达50余万元,户均实现奶产品、牦牛良种、牧草等增收达12000元。通过“以企带农”互利共赢型经营模式,推动了小牧户向大市场融入、促进了畜产品向畜商品转化。
此外,红原县还形成了“人—草—畜”智联一体的“红原草地畜牧业数字化监管”模式。集成畜牧业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创新构建了人、草、畜三维一体的矢量主题数据库。实现草地承包线上化管理,草地资源基本信息与牦牛基本信息数据智能匹配,牧民、专家、部门三方智联。目前,平台实现了全县 756.9 万亩草原资源、47.2 万头牦牛数字化管理和草畜平衡智能化监管。
(徐杨 严易程)
(图片除署名外由中共红原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