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汶川,阿坝州南大门,被誉为阿坝州“工业经济走廊”。
翻开汶川工业经济发展史,走过了艰难起步、曲折前进、迅猛发展三个主要阶段,从建州初期的单一农业粗放模式,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再到如今以新型工业化引领高质量发展,汶川工业的建设与发展涌动着一股坚毅的力量。
如今的汶川工业,在发展起跳和豪迈崛起中“遍地开花”,在跨越中逐步成为阿坝州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一幅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工业经济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2023年,汶川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突出绿色化发展,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链条,培育打造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绿色低碳产业。
到202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0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56.8亿元,“3+12”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7.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实现工业产值在现有基础上翻番。
七盘沟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
从“兴”到“新”,逐“绿”而行。
汶川工业用奋斗与变迁,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发展史诗、腾飞印迹。
汶川工业用勤劳与担当,谱写出一首振奋人心的奋斗之歌、发展之韵、巨变之律。
从悲壮走向豪迈、从豪迈走向美丽、从美丽走向振兴,汶川工业发展走出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涅槃”之路,在阿坝州蓬勃壮美的时代画卷上越走越宽。
从“无”到有 挺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脊梁
汶川,因水而兴,因水得名。改革开放后,汶川工业开始从探索走向发展之路。
1954年,首建国营工业企业,阿坝州铁工厂迁至汶川,省建岷江水运处驻汶川,县内国营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县、州、省级工业同步发展。
1957年,建成漩口方解石厂、雁门煤矿,开创了汶川县现代工业发展的道路。
1958年,阿坝州为缓解电力能源供需矛盾,满足汶、理、茂工农业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确定在威州镇附近修建水电站,就近为威州工业区提供动力。
草坡水电厂建设,打开了汶川工业经济发展的大门。
阿坝州境内江河纵横,其流域内水量充沛、天然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933万千瓦,占全省水能蕴藏量的14%,可开发量1400万千瓦。开发中小水电资源,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发挥扶贫作用、生态作用、多功能作用,对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汶川县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48万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给地。
随着电能的开发,工业产值逐步提高。1966—1975年,三江、草坡、乡级电站陆续竣工投产,汶川县逐步发展为阿坝州的工业中心……
1978年后,以经济建设为重点,汶川实行农、工、商全面发展,建立起了以水电、建材、煤炭、采矿、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的基础逐渐夯实。
1985年,得益于岷江及其若干支流的天然水能优势,汶川入选全国首批5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改革开放初期的汶川,水电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水电装机容量非常高。发展小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开发小水电优势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用电问题,又形成了地方“造血机制”与功能。
1990年底,汶川工业更是从无到有,相继建立了以水电、建材、采矿、煤炭、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达2188万元。
2005年,汶川把工业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财源,加大对现有工业的管理力度,在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做优、做强工业企业,全县4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7641万元。
2007年,汶川按照“调整升级、嫁接改造、引进培植、淘汰消化”的要求,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以水电、建材、化工、制药、冶金等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格局,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6874.20万元。
过去40多年来,汶川工业经济主要以资源型经济为其发展模式,并且集中在矿冶产业链的前端——采矿、卖矿以及简单的延压业构成了汶川工业经济的主体,汶川工业尚处于大而不强的境地,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
“工业强县”是第一课题。近年来,汶川把握形势与任务、风险与挑战,统筹当前与长远、全局与重点,坚持系统观念为全面谋、为长远谋,确定了建设工业强县与建设康养汶川同步推进,走出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7年底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8.86亿元;2015年底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5.5亿元;2022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4.7亿元……
从建州初期的单一农业粗放发展阶段,到“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再到如今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逐“绿”而行,汶川工业的建设与发展涌动着一股坚毅的力量。
从“新”出发 造就工业经济创新发展典范
然而,在汶川工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5·12”汶川特大地震重创汶川。彼时,重工业仍是汶川县的经济支柱。
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南部,都汶高速、213国道、三江旅游快速通道穿越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快捷。震前,这里是一座以建材工业、电子工业为主的工业重镇,有水泥厂、铁合金厂、硅铁厂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60多家。
“5·12”汶川特大地震,让这座小镇产业经济遭受重创、基础设施损失惨重、人居环境破坏极大、人地矛盾尖锐、内生动力缺乏……
震后该如何发展?重走老路?还是调整方向?实践作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优化调整水磨、漩口和桃关工业园区布局,关闭搬迁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扶持传统优势产业,汶川县委、县政府毅然将“绿色发展”定为汶川工业灾后重建“关键词”。
走进阿坝铝厂,成堆的铝锭整齐地码放好足有2米多高,排出百米远,充足的货源表明,企业发展势头正劲。
“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延伸铝产业链,我们守环保底线。”重庆博赛矿业集团阿坝铝厂厂长全鹏程说,2008年技改扩能以来,企业不断规范和完善环保设备设施,常态化保持环保设备运行正常,做到环保监控平台实施数据传送,实现了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全鹏程介绍,灾后重建过程中,企业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铝产品附加值,力争把电解铝液尽可能转化为铝下游加工产品。2016年,企业通过投资近1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铝合金线杆年产能提升至9万吨,产值增加3000万元,一跃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铝合金线杆生产基地,铝合金产品年产达15万吨。
工业曾经遭受重创,部分重点工业集中区无法恢复,受地形环境限制,区域内工业发展空间容量极其有限。随着灾后重建全面铺开,阿坝州工业“南下北上”战略及时进行布局调整。
沐浴大爱,承载着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关爱的“成都—阿坝飞地工业园区”应运而生。
走进成都—阿坝工业园区,忙碌不停的身影和嗡嗡的机器轰鸣声,各类重型卡车穿流不息。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服装定制生产
“企业2017年入驻成阿工业园区,专业生产无纺布,如今已经能够实现年生产加工能力3000吨。”成都昊达卫生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化东告诉记者,公司集开发、制造、贸易于一体,主要从事一次性卫生用品和个人护理用品所需的无纺布的规模化生产。“园区拥有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有良好的环境和要素保障,企业能够放开手脚,放心发展。”施化东介绍,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多元化战略发展需求,今年公司又引进一条双组份隔音棉、过滤布生产线,设计年产量600吨,年产值3000万元。
“汶川工业如同二次创业,成都—阿坝飞地工业园区就是为汶川工业变‘输血’为‘造血’的标志和试验田。”汶川县工业园区服务中心主任余雷说,作为合作共建的“飞地工业园区”,成阿工业园区肩负着支持阿坝产业重建、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等重要历史使命。
截至2022年底,园区已先后引进宁德时代、巴莫科技、前沿生物、士兰半导体、康力电梯等项目318个,全球“零碳”工厂1户,园区产业布局支撑更加有力。
目前,园区10平方公里承载能力全面形成,立足市(州)、县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锚定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深耕建圈强链,重点围绕节能环保、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等产业,开展定向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内培外引、链式发力,持续增长集聚势能。
汶川的工业园区,从震碎的土地上“飞”到成都,从而获得了宝贵的地缘优势,企业也随之“飞”来。在余雷看来,成阿工业园区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生态补偿机制,借助园区发展,汶川县可以在“飞地”举办许多过去引不进、留不住、办不了的大项目、新项目。
当前,成阿工业园区已成为把汶川同内地市场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成为汶川重要的飞地产业园区和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向“绿”而行 擘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
2016年,汶川产业链项目逐步集聚,产业企业逐步集中,企业生产逐步规模化,发展模式逐步集约化,高污染型企业基本淘汰出清......
2018年,汶川重新构建了清洁、环保、高效的工业体系,有效带动了群众就业,再次挑起了阿坝州工业发展大梁。
走进位于汶川县漩口镇工业园区的阿坝汶川侨源气体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液氧、高纯液氮、高纯液氩等产品正在生产。近年来,该公司在生产工艺和技术上不断革新,注重专利等技术创新,8项实用新型专利,内容覆盖生产安全、节能降耗、质量检验、自动化控制等多方面专利。近年实现产值3.7亿元,税金5508万元。
阿坝汶川侨源气体
在七盘沟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汶川来料加工总部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忙着服装的定制生产。汶川来料加工总部成立于 2018 年,经过几年发展,来料加工项目在汶川落地生根,成为汶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亮点,辐射带动州内其他县(市)也相继开展来料加工产业,为当地群众拓展了经济来源,改善了生活条件。
汶川来料加工总部车间
汶川县漩口新型工业集中区内的神州锆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汶川绿色工业发展的新亮点之一,2022年,公司实现产值2.5亿元。“县委、县政府给予了落户企业优厚的政策支持,加之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交通物流越来越便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今年1—7月份已实现营收1.90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亿元。”神州锆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珍说。
神州锆业生产车间
进驻汶川发展16年的立敦电子(阿坝州)科技有限公司,当前正是产品销售的“黄金期”,公司正抢抓机遇,全力以赴组织加快生产。副厂长汤智铭介绍,目前公司38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今年计划建设的4条生产线各项准备工作也已经完成,预计在11月份达产。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汶川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生动的“绿色实践”越来越多……
近年来,汶川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先后关闭了页岩、地条钢、砖厂、砂厂、养殖场、小水电等不符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开启了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把电石、冶炼等传统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工业转型,引导高耗能生产企业向高载能、高附加值产业链衍生,水电等绿色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铝、锂、人造宝石、电商物流等产业不断集聚延伸,农产品加工工业逐步发展壮大,从传统工业重县转变成为了新型工业重点县,守好生态经济发展的“熊猫家园”。
汶川县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立足“阿坝州东南绿色经济先行示范带”发展定位,坚持“工业强县”理念不动摇,积极探索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着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成效凸显,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开始发力,汶川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正逐步得以展现,一大批绿色工业踔厉崛起,成为了汶川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
如今,汶川县“一园四区一线+飞地”工业发展布局全面构建形成,规模以上企业达44户,占全州的30.0%,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州的42.1%,居全州13县(市)第一位。成功培育神州锆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 户、汶川杨华珍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6 户,绿色工业提档升级。
2022年底,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1.1 亿元,工业化率达到36.4%,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04.7亿元。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汶川已吹响转型发展的号角,加快推动绿色百亿工业园区创建,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走绿色工业发展之路,奋力谱写现代化汶川建设新篇章。
(徐杨 李洋 严易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