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宜宾产区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四川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川办发〔2021〕33号)、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 印发《中共宜宾市委 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着力强核心、补短板、提价值,聚焦龙头引领、产区塑造、产业集群、平台支撑、品牌打造,为宜宾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核心产业支撑。
聚焦 产区品牌提升
1.塑造产区整体形象。高质量开展宜宾产区品牌总体策划, 提升产区影响力。
2.丰富产区展示载体。建设产区融媒体综合平台,加强在城市重要交通节点、标志性建筑、 楼宇电梯等融入“世界十大烈酒产区” “中国白酒之都”元素,发挥宜宾博物馆、宜宾东楼酒文化展馆等宣传展示作用,讲好宜宾酒故事,传播宜宾酒文化。
3.持续做强“五粮液”世界品牌。支持五粮液厚植品牌文化底蕴,深挖品牌文化内涵,创新品牌文化传播,突出五粮液品牌个性,弘扬“文化五粮液”,树立中国白酒行业文化建设标杆,打造以五粮液品牌为核心、以五粮浓香系列酒+仙林果露酒为补充的全价位、全品类品牌体系。
4.做响“宜宾酒”品牌。支持产区平台企业优化“宜宾酒” 定位,优化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和集体商标管理运营,组合运用各类宣传推广手段、持续加大宣传投入,切实做好“宜宾酒”集体商标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勾调、统一包装、统一检测, 做大做响“宜宾酒”品牌。
5.打造宣传企业品牌。筛选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品牌,建立品牌培育创建清单,支持对标“品牌价值”相关国家标准,聚合资源要素,支持争创各类质量品牌示范试点,促进白酒企业坚持品牌化和品质化双驱动,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广“大单品”,加大设计、研发和生产“微创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进行网红直播带货、团购和产品推荐,实现原酒生产企业向白酒品牌企业转型。支持白酒企业在机场、高铁站、商业中心、5A景区、国外适宜地点等设立品牌展示展销示范点、旗舰店和酒文化体验店。
6.推进酒文旅融合发展。坚持酒城融合、酒旅融合、酒文融合,加强白酒产业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深化考古五粮液成果应用,丰富宜宾酒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支持有条件、有实力区域和白酒企业深挖白酒历史资源、链接人文旅游要素,开发推广涉酒文创产品,建设集白酒酿造、酒主题旅游、酒主题农业三产联动,特色化、生态化的酒镇、酒庄、酒谷。
聚焦 产业生态圈打造
1.做强白酒全产业链条。支持头部企业发挥龙头引领优势, 带动白酒产业链整体跃升,促进市内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针对“痛点”问题,支持宜宾市白酒食品园区围绕白酒生产性服务, 招引培育包材制造、酒类装备企业,搭建研发设计、灌装储存、 检验检测、金融服务、会展交易、数字赋能等环节协同的平台支撑体系。
2.提升中国白酒创新服务“话语权”。始终坚持品质至上, 加强纯粮固态酿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支持名优白酒企业持续提升纯粮固态酿造能力,加强对连续使用老窖池的传承保护。优化机制、加大投入,整合优化、充分发挥国家白酒产品质量检验检 测中心(四川)、国家酒类检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白酒学院、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国酒业大数据中心、 国家酒类品质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作用,树牢权威性、提高影响力。支持头部企业与市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开展白酒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究和开发,突破一批亟待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鼓励参评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联合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成四川省白酒产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固态发酵资源利用、酿酒专用粮等领域的国家级平台布局在宜宾。
3.升级打造数字白酒行业样板。把握消费和产业双升级趋势,支持白酒企业探索实施以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为方向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提升项目。鼓励加大投入, 推进5G、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原粮种植、生产酿造、市场营销、金融服务等环节融合协同,全面提升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质量追溯等方面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 打造5户以上数字化示范企业和10条以上智能化生产示范线。
4.健全浓香型白酒质量标准体系。鼓励白酒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申请质量认证,争创1-3户国家、省级工业质量标杆。对标新国标和世界顶级酒产区,建立产区准入标准,建设宜宾浓香型白酒标准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用好“宜宾酒”地理产品专用标志,严格使用标准,加强白酒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构建宜宾白酒品质与价值表达体系。
5.打造白酒人才“硅谷”优势。推动白酒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中国白酒学院与头部企业联合申报创建中国白酒产业学院,完善白酒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酒业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组织“五粮液杯”大学生酒类创新创意等竞技大赛,支持建设院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师工作室和传习所(室),着力培养一批白酒行业领军人才、省级以上白酒评委、品酒师(酿酒师)等专业技能人才、品牌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支持国有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健全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聚焦 产业园区建设
1.做大做强“一核”。支持五粮液集团公司牵头,优化完善五粮液产业园区运行管理机制和开发模式,有序外迁非酒产业, 打造规模一流、生态一流、文化一流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建设以优质酿酒生产为主导,集特色生态、文化体验、工业旅游为一体的1000亿级世界一流产业园区,建成省级优质白酒产业示范园区。
2.做强做实“一园”。支持南溪区、南溪经开区创新宜宾酒类食品产业园(南溪九龙)发展模式,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做强做优做大存量白酒企业,大力招引上市酒企、消费品龙头和大资本入驻,激活南溪区及周边区域原酒生产、原粮种植优势,加快产业链集聚,建成100亿级省级优质白酒产业示范园区。
3.推动“多点”跨区域协同。鼓励宜宾白酒产业园(翠屏区双谊园以及宗场双龙湖)与五粮液产业园区协同,加快承载能力建设与招大引强并重,打造白酒发展新高地。鼓励长宁县、高县、叙州区、江安县、兴文县等点状集聚区域白酒企业入园发展、提质增效,支持县(区)与重点白酒园区共建共享重大平台、产业链配套项目,打造跨区域协同生态,实现“一核”引领、“一园多点”联动发展。
4.壮大“动能”攻坚重大项目。建立重点项目清单,统筹强化优质要素保障,倒排工期,推动酒类项目加快开工、建设、投产,全力推动五粮液新增10万吨生态酿酒产能、成品酒包装及智能仓储配送一体化、勾储酒库技改工程、酿酒专用粮工艺仓及磨粉自动化改造,宜宾六尺巷酒业公司技改,永乐古窖战略重组红楼梦投资技改,酒都实业公司技改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5年内完成白酒及关联项目累计投资超过500亿元。
聚焦 企业梯次培育
1.打造千亿级头部企业。推进五粮液集团公司加快深化改革,实施五粮液高质量倍增工程,扩大白酒优质产能。做大白酒主业,实现产能、产量、营业收入、利润等翻倍跨越增长,增强对产区引领带动作用,打造“生态、品质、文化、数字、阳光”五位一体的持续稳健高质量发展的五粮液,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引领、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酒企。
2.加快培育十亿级以上“腰部”企业。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实施“壮腰”行动计划,精准对接落实川酒“小金花” “原酒20强”等腰部企业培育计划和支持政策,采取集合资源、集成技术、集中力量、“一企一策”举措,支持帮助酒品优、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小白酒企业积极对接知名酒企、产业资本,通过头部扩张以及战略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扩产能、提质量、创品牌、争市场,快速做强做大,培育形成10亿-30亿级企业10户、30亿-50亿级企业3户、50亿级企业3户。
3.推进小微白酒企业特色发展。实施小微白酒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促进企业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采取兼并、重组、联合、股份收购或出让等方式做强做优。支持小微白酒企业向白酒酒庄转型发展,探索散酒连锁店、个性化定制酒、洞藏酒、果味白酒、调味酒等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培育形成10户以上亿元级企业和一批规上白酒企业。
聚焦 绿色低碳发展
1.保障优化酿酒环境。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方向, 强化重点生产区域及周边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鼓励创新酿造模式,开展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推动酒糟、黄水、尾水、底锅水等白酒产业链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非再生性资源消耗,争创“零碳”车间、酒企、园区。
2.提升白酒绿色原粮供给能力。坚持本地化、专用化、产新化、有机化,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以五粮液集团公司等头部企业为主体,采取“定制生产、封闭运行”模式开展糯红高粱定制基地建设和产品收储,2022年建成糯红高粱定制基地9万亩,收购合格粮2. 25万吨;2023-2026年,结合五粮液集团公司等市内外白酒企业需求,持续扩展定制基地建设规模,打造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战略性的优质酿酒粮基地。
3.坚决守住白酒安全底线。强化质量监管,严守安全底线、产品质量底线和法律底线。实施全市白酒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全面强化原粮采购、生产酿造、出厂检验等重点环节质量安全控制,切实保障白酒质量安全。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依法组织开展白酒专项维权行动,依法出清无序无效产能,依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增强白酒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切实维护宜宾浓香型白酒良好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