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拍摄、剪辑:贾颜菱 程磊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李露萍 胡敏/文 乔薇/图) 山坡上,白色的藏房在透蓝的天空下隐约可见,洒落在五彩斑斓的彩林中,与山谷、溪流、雪峰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恬静如诗的优美画卷。
10月27日,“全国知名作家丹巴行”主题采风活动走进了风景秀美、文化深厚的中路藏寨。作家们参观了历史悠久的古碉和古藏房,深入了解了中路藏寨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近距离感受藏寨居民们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当地民宿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探讨。
极具民族风情的中路藏寨重叠交错坐落在山谷之中
据了解,中路藏寨海拔1839-3552米,与涉藏地区四大神山之一的墨尔多神山隔河相望,是极具代表性的嘉绒农耕村落。总面积7.82平方千米,总人口为2070人,下辖五个村落,包括国家级传统村落克格依村、波色龙村,以及省级传统村落基卡依村、呷仁依村。是古石碉建筑分布最广、最集中、数量最多、保护得最完好的地区之一,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碉楼疏密得当地矗立在中路田园村寨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聚落景观。其中,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路藏寨的藏族民居绝大多数为木石结构,采用传统片石砌墙技艺。以藏房为核心的庄园式居住单元,构成了中路民居分散式布置的基础。
盘山而建的中路藏寨
“碉楼有四角、六角、十三角等不同的形状,高度也不一样,有的高达20多米。”中路藏寨村民卓玛告诉记者,每座碉楼都是用石头和木头建造的,没有用任何钉子或水泥。碉楼分为三层或四层,每层都有窗户和射击孔。最顶层是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村落和周围的山水。碉楼内部装饰着各种彩绘和雕刻,展示他们的信仰和生活。
中路藏寨的碉楼
历史悠久的古碉楼、古朴隆重的成人仪式、形式多样的锅庄舞、庄严肃穆的古藏戏……这一切构成了中路藏寨独特的文化背景。宁静的中路藏寨,民风淳朴,风景如画,田园风光浓郁到令人沉醉,“活色生香”是作家们在参观中频频提及的关键词,仿佛一切在这里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面对如此美景,作家们纷纷提笔,描述着对中路藏寨的深厚情感,记录下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美好祝愿。
据中路藏寨女王城堡德吉康瓦民宿负责人德吉康瓦介绍,“中路”二字在藏语里意为“人神向往的好地方”,这里背倚日巴龙山和莫日山,面朝墨尔多神山,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现存古碉81座。
“住在我们这里,打开窗就可以看到墨尔多神山。”德吉康瓦告诉记者,她在自家宅基地上打造出了22间特色民宿,今年以来收入达到了150万元左右。这些民宿不仅仅提供了一个住所,更是让游客深度体验当地的文化和传统。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德吉康瓦已经开始策划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我们计划对每间民宿进行更为精细化的装修和布局调整,使其更具当地特色,让游客不仅能够在这里放松身心,更能深入了解和感受到丹巴的风土人情。”德吉康瓦说道。
中路藏寨女王城堡德吉康瓦民宿
民宿旅游产业在中路藏寨不仅是经济支柱,更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啸天表示,要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塑造和传播文化品牌,利用诗词歌赋这样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宣传,既能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又能吸引更多文化和旅游爱好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新旅游主题营销,努力塑造“醉美丹巴”旅游形象,进一步擦亮“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国最美乡村”的金字招牌,全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身临其境,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人和神所向往的地方’。”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协散文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说,在这里他看了什么叫“全域旅游”,丹巴吸引人的不仅仅是一些名胜古迹,而是整个山水都是一幅画:4条河流在丹巴汇合成大渡河,从而形成的5条峡谷,就是最好的美景。全域旅游在丹巴体现得非常充分,几乎所有家庭都跟旅游有关系,所有的藏寨民居都是旅游者的归属地。丹巴人认识到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的旅游产业洒落在每条沟里,在每座山里,在每棵草里,每朵花里。据他了解,在最近的中秋国庆“双节”黄金周,丹巴县共接待游客超过28万人次,旅游收入3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