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 (记者 鲍安华 文/ 图) 11月30日,记者走进成都益民菜市群康路店,一股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市场内有艺术家用植物学的方式将司空见惯的食材进行分类的食物文献展;有结合成都本地食材文化和四川方言形成的木刻牌匾视觉陈列,更有通过艺术手法呈现的益民菜市长顺街店摊贩与顾客的日常故事……
身边的自然--去逛菜市场吧展览亮相益民菜市
在益民菜市长顺街店,顾客出入菜市场的必经之路,灯箱、霓虹灯等城市招牌形式的视觉装置完成了与顾客的初步互动体验,“今天吃什么”几个字通过设计形成了各种食材的造型,各种小设计散落在菜市的各个角落,等待着与市民不期而遇。
这是在益民菜市群康路店和长顺街店举办的“身边的自然——去逛菜市场”展览。整个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31日。
此次展览以益民菜市成立15周年为契机,由成都益民供应链有限公司,三联人文城市执行总编辑贾冬婷,艺术家与餐厅主理人谢帆共同发起,邀请艺术家、建筑师梁琛担任策展人,联合曹羊、何利平、刘庆元、刘钊、谢帆、张晓6位艺术家,通过多学科的角度、以艺术微介入日常空间的方式,对菜市场的空间进行多元化呈现。
全方位呈现菜市场图景
从环境到故事
全方位呈现菜市场图景
益民菜市长顺街店地处二楼,共有四个通往上行的交通空间。在展览期间,这些顾客出入菜市场的必经之路,灯箱、霓虹灯等城市招牌形式的视觉装置完成了与顾客的初步互动体验。菜市场里的十字路口,设置了若干具有“路标”和“红绿灯”意象的交通路牌,用于帮助顾客快速找到想购买的菜品。
来自不同艺术家的多种媒介的作品散落在菜市原有的交通空间、摊位甚至电视设备当中,供顾客找寻与探索。除此之外,每位艺术家的作品还在一个市场摊位中集中呈现。
益民菜市群康路店是一个狭长的马路市场。除了以轻量化方式呈现的艺术家的创作,这里还呈现了益民菜市长顺街店里摊贩与顾客的日常故事:凌晨3点为肉铺选肉的张老板,清晨5点开工的雄大豆腐铺,早上7点排长队的早点铺,晚上12点还在舂海椒面的干杂店摊主郭大爷……这些内容与视觉改造后的门头及主通道相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菜市场图景。
围绕菜市场进行创作
菜市场里有生活有自然
也有艺术
策展人梁琛说,菜市场是为数不多能把人的五感全部调动起来的城市空间。因此从策展伊始,不同艺术家就借由他们熟悉的创作材料,从不同维度围绕菜市场进行创作。
艺术家刘庆元的作品《你要啥子》,结合乡镇美学基调,提炼形成木刻牌匾视觉陈列。艺术家曹羊的声音互动装置《进入同一条河》对菜市场不同区域的音色进行融合采样,随机变化的人流可以触发不同的节点声音。
艺术家张晓所的雕塑《各有所爱》以一手拿萝卜、一手拿白菜的形象,传达了当下时代人们的深层次需求,表达了生活”各取所需“的美好愿望。
艺术家何利平的影像作品《生活广场》,利用其个人形象,将日常生活的不同切面拍摄成广告片,在菜市场内循环播放,希望以此对这个大众的情绪场域进行艺术介入。
设计师刘钊借用图像诗概念,通过对文字的拆分重组,形成一系列食材图案,在这一“图像诗”中融汇了一日三餐和四川本地的经典菜品。
展览发起人、艺术家谢帆和他的厨师团队通过对菜市场中日常食材的历史溯源,以植物标本研究的文献方式呈现,以此在日常行为下实现自然教育。
围绕菜市场进行创作
围绕菜市,他们进行了这些分享
11月29日,益民菜市长顺街店和群康路店展览及分享会联动推出。当天下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钟淑如与建筑师、策展人、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何志森联合展览发起人、策展人及参展艺术家一起,于益民菜市长顺街店举行了一场关于菜市场的主题分享。
钟淑如曾经历经7年时间,逛遍了中国南北各地的菜市场。她试图探寻,在席卷全球的“超市革命”风暴下,为什么中国菜市场生命力依旧?在她看来,菜市场不仅仅是一个个交易的场域,也与地方和不同人群建立了深入的联结,是社区服务和邻里生活的中心。
何志森在菜市场进行过许多观察和实践。他发现,在菜市场里,颜色最鲜艳的西红柿一般会放在最外面,吸引顾客前来。他称之为“西红柿策略”,这个吸引人的西红柿像一个”钩子”,联结了摊主和顾客。何志森说,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蔬菜成为这个联结不同人群的“钩子”。比如在成都,充当“钩子”的就是红色的辣椒。
参展艺术家刘庆元做了名为“随机流动,游水活鱼”的分享,他从自己的艺术实践出发,讲述了木刻这一具有悠久传统的艺术形式,如何融入当下生活,又如何如同友情的涟漪一般,让不同人群汇聚在一起。
本次展览发起人之一、艺术家谢帆从自己作为艺术家和餐厅主理人的双重身份出发,讲述自己由食物打造的另外一重世界观。在他看来,食物不仅有故乡和来处,更带着植物学的知识、迁徙的过往,本身具有丰富的信息内涵。从菜市场的菜到餐桌上的菜,这种“从菜到菜”的转变,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场所的连接,践行着谢帆一直着迷的“关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