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岷江韵】蒋蓝丨在野性之水与人文之水的融汇处

我不大相信关于神奇的北纬30度的种种文化附会,比如外星或者美酒传奇。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说:“我的爱人不容易遇见,就像水底的火焰。”其实,酒才是从水里萃取的带焰之火。

但我相信,拥有千里浩淼的岷江、剽悍的金沙江两条蔓延文化带的大江相聚,也只有在宜宾的浩渺汇流之处,才开始了它们的互嵌交融与对撞生成。岷江裹挟蜀山精魂,水体清冽,在汉代已能铸造闻名遐迩的蜀刀,只有其漂洗的蜀锦才会五彩斑斓、鲜丽夺目。这是来自古蜀祖地的血脉之水,当它与携带青藏高原“密码”的金沙江相遇,是泥浪与清流的拥抱,是细沙与钢砂的遭遇,是阴柔与粗犷的深情相拥。宜宾更是蕴含了古蜀鳖灵、大禹、李冰治水的人文踪迹。无论是历史上“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错讹,还是厘定金沙江为长江正源的后世,这两条大江在此逐渐沉淀出一种无可替代的天造地设。

宜宾东楼

宜宾东楼

公元765年,杜甫从嘉州乘船顺岷江到达戎州(今宜宾),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戎州杨刺史(尊称使君)在东楼设宴,并用宜宾最好的名酒“重碧春”酒款待杜甫。据清《宜宾县志》卷十三《古迹志》载:“东楼,治东,唐建,杜甫有《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宜宾东楼始建于唐代,原址位于今宜宾市中心城区东楼街外的岷江边。杜甫凭空远眺,但见风急浪叠,云压青岘,十万里苍波莽莽。诗人在《宴戎州杨使君东楼》里感叹:“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座从歌伎密,乐任主人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从“歌伎密”到“重碧”,“重碧”之“碧”指青绿色,是度数高于自然发酵的蒸馏酒存放一定时间后所具备的典型酒色。“重”字是指酿造工艺上重复酿造之法,古称“重酿”。酒不醉人人自醉,真是有些浓得化不开。

唐宋时期,北纬31度以南的成都、重庆、宜宾、泸州、涪陵、乐山、万县和雅安等地的河谷地带均有荔枝种植的记载。其中,北纬30度以南的宜宾、泸州、乐山和涪陵四地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55

酒都宜宾

北宋黄庭坚曾留下一首名为《廖致平送绿荔枝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枝绿酒亦为戎州第一》的诗,“荔枝绿”在为酒取名时,借了名产荔枝的名气,更可见出宜宾荔枝在当地的地位。后来这种酒作为地方名品,被收入了元代酒类专著《酒小史》。由此可见“重碧春”与“绿荔枝”和“荔枝绿”有关。

南宋范成大调任四川制置使,后又任满离职,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从成都顺水而下前往杭州。七月七日,范成大到叙州(今宜宾),舟泊锁江亭下,登岸游览,写下《七夕至叙州登锁江亭,山谷谪居时屡登此亭有诗四篇,敬用其韵》:“水口故城丘垄平,新亭乃有緪铁横。归艎击汰若飞渡,一雨彻明秋涨生。东楼锁江两重客,笔墨当代俱诗鸣。我来但醉春碧酒,星桥脉脉向三更。”

范成大这首诗的标题,其实说明:自己站在锁江亭缅怀黄庭坚,写诗也是押的黄庭坚当年的韵,还在“我来但醉春碧酒”诗句下作了注释:“郡酿旧有‘重碧’,取杜子美《东楼》诗‘重碧拈春酒’之句。余更其名‘春碧’语意更胜。”意思是说:杜甫喝重碧酒,已过去了400多年了,这种酒还在卖,我现在正喝着呢!只是,我觉得“重碧”酒改叫“春碧”更加贴切!

四川盆地背靠青藏高原“大墙”,盆地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在气候上实现“区域自治”,形成中国内陆别具一格的气候类型。而川南地貌就仿佛是盆地里的一个水桶,多雨且湿度大、闷热不透风,不但造就了荔枝生长的理想环境,而且为酒中菌种提供了最理想的生长空间。

安乐泉

安乐泉

“名酒必有佳泉”。五粮液酿酒用水以黄庭坚命名的“安乐泉”为盛,它汲取自岷江古河道水,层层渗透的冰川雪水经过长江上游沿途优质生态环境中的植被、土壤的层层过滤,最终形成了澄澈优质的水源。“安乐泉”水净无垢、清爽甘冽、沁人心脾。由其酿造的五粮液发于唐,兴于宋,精于元,并在明朝时期逐渐发展成为远近知名的酒品,直至因“集五粮精华而成玉液”得名于清,享誉四海。今天,五粮液酿酒用水主要取自岷江江心富含矿物质的古河道水。不禁让人发现,所谓“好山好水酿好酒,好酒出自三江口”,恰恰是对“中国酒都”宜宾的最好写照。

五粮液所蕴含的五行哲学,恰是在两条大江的强力加持下,昭示了一种伟大的美学:充实。《十三经注疏》解释说:“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充实善信而宣扬之,使有光辉,是为大人。”

在我看来,扬雄善饮,他的《酒箴》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酒文化、酒哲学的文章。如果饮酒关乎精气神,那么《酒箴》则直捣命运。关键词是:人、酒、瓦罐、井口。

文中提到的“鸱夷子皮”与“滑稽”,均是汉代蜀人早已使用的装酒设备以及利用虹吸原理的酒器开关。正所谓“物外烟霞为伴侣,壶中日月任婵娟”。所以啊,我一喝五粮液,则有点正襟危坐之感。

五粮液长发升古酒坊

长发升古酒坊

记得我去国家文保单位“长发升”古酒坊参观时,也许是刚刚喝过红茶,口齿清洁敏锐,喝了一小杯72度的原度酒,那种绵柔、不辣、清香、清冽之感,萦萦而起,宛如一股大力从涌泉直贯头顶。想起与我有一面之缘的著名学者何满子,我曾向他索要过签名本《中国酒文化》。我还知道他的习惯,毕生只喝五粮液,从不喝杂酒。他是在那种充和的美感里,回到了中国酒的深处。

现在,我坐在五粮液园区的一座凉亭里,斟满一杯酒,天空就向杯底凹陷下去了,看起来像大鹰,而鱼在天空散步。我在想一些往事,苏轼所谓“诗酒趁年华”固然很正确,但大口痛饮的年华过去了,如今在中年时节的下午时光里,才能独自品味出顺滑、清冽之感。

慢品细酌间,不禁想起一句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作者简介】

蒋蓝,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文图片由宜宾市委宣传部、五粮液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