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阿坝汶川,地处岷江上游,川青甘三省的交通走廊,坐落在国家熊猫公园里的“无忧城”,四川省促进高原生态文化、藏羌民族文化、长征文化等融合发展的川西北文旅经济带桥头堡。
汶川县城
近年来,汶川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守护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其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璀璨的文化底蕴,更是为汶川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汶川也正逐步从多领域、多角度出发,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激发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优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汶川铺展开来。
下好“先手棋” 走出业态融合新路径
距离县城19公里的绵虒镇大禹农庄,是一个集温泉酒店、特色餐饮、种猪场、三文鱼场、生态种植农场、匠乐坊、团建会议、培训学校、古羌药泉、乡创学堂、文创研学基地的多业态综合体,也是汶川县4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的重要景点。
“大禹农庄已经成立15年,在这些年的发展当中,我们以农业为基点,更新发展了二三产业,建设了农庄酒店、餐饮服务、拓展培训、会议和乡村休闲旅游等多个项目。”眼下,大禹农庄副总经理吴勐黾正忙着对今年三月农庄新开设的综合性项目——匠乐坊,进行下一步发展规划。
大禹农庄
据了解,匠乐坊是本地文化艺术与非遗项目的结合,一个集文创、研学、劳动实践教育、沉浸式DIY体验、农事体验于一体,倡导“匠中有乐、乐中成匠”劳动观,创建有匠木坊、匠编坊、匠花坊、匠绣坊、匠革坊、匠食坊、匠茶坊、匠书坊和文创艺术家部落等多个版块的教学实践场所。
“自匠乐坊项目开业运营以来,全县不少学校也都组织了学生前来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同时也正在成为不少游客休闲旅游体验的打卡地。”吴勐黾说,匠乐坊项目以“沉浸式”“体验式”的实境课堂,蹚出了一条助力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接下来,还将打造更具特色的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校创产品孵化基地和文明实践教育基地。
大禹农庄是汶川县探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依托深厚的文化禀赋和优质的旅游资源,汶川在“旅游+”和“+旅游”等融合型产业上加快发展,不断夯实了文旅产业链条“主阵地”,还有力推动了文旅消费迭代升级。
绵虒镇街道一隅
海拔3200多米的汶川羌人谷滑雪场上,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开放迎客前滑雪场的收尾工作。“滑雪场预计于本月开放迎客,届时将成为西南地区造雪面积最大且唯一配备有吊箱式索道的滑雪场。”汶川县汶山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蓉介绍,滑雪场目前已经建设10条滑雪道,可同时容纳6000名滑雪爱好者。
打造新场景,盘活带动起新业态发展。阿尔沟滑雪场项目,也是汶川实施南部避暑胜地、北部冰雪胜地“两大胜地·无忧康养十大幸福工程”又一发力点。
近年来,汶川一批又一批文化旅游和农业融合项目应运而生,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正深入推进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的格局,北部打造以阿尔沟滑雪场为核心,集运动、观光、体验等业态于一体的冰雪休闲产业链条;南部依托大熊猫、大健康品牌,打造一批集生态、艺术、教育于一体的避暑康养新场景。
交通四通八达
截至目前,已成功打造8个A级景区和33个乡村旅游点,成功申报天府旅游名宿1家、天府旅游名镇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家,并推出“无忧蜜语采摘之旅”、“徒步赏景之旅”、“家国情怀研学之旅”和“羌藏非遗探秘之旅”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
写好“下一文” 打造产业发展新品牌
走出“旅游+”新路径,打造发展新品牌是关键。
群山交织的汶川县水磨镇盘龙溪村,茶林错落,犹如一条条绿丝带环绕群山,在寒冬里显得格外生机盎然。
“这是我们的水磨茶,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清朝嘉庆年间曾作为贡茶进京,称之西路贡茶,现称西路边茶,是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磨镇“等风来”生态茶园负责人姚红伟说,水磨镇得天独厚的原始生态环境及地理水文优势,是孕育茶树的理想之境。
“等风来”生态茶园
姚红伟是姚式手工茶传承人,这几年,姚红伟流转了村里的土地,种上了茶叶,并成立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姚村长”。不仅如此,当地村民的茶叶也拿到他的合作社销售,由合作社统一制作、包装,既增加了农户的种茶积极性还推动了茶产业健康发展。
茶山之下,水网交织,寿溪河穿镇而过,老人村“乐浮里”农特产品展销中心面朝寿溪河,背倚春风阁,东临音乐喷泉,与水磨古镇禅寿老街南北相望,是水磨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辐射带动农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范例。
“乐浮里”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柜台上,“姚村长”、水磨菜籽油、金丝黄菊等独具当地特色的农特产品一目了然。“我们现在有农创产品展销区、非遗制作体验区、游客茶歇休闲区三大功能分区,目前,所展出的各类农创产品就有50多种。”“乐浮里”主理人杨雪介绍,农创中心不仅是对水磨镇竹笋、茶叶、土鸡蛋等农特产品以及手工艺品进行展示,还将对其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并以营业额的最高提成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寿溪河畔的“乐浮里”
盘龙溪村、老人村的华丽转身,正是水磨镇加快业态融合,打造新品牌,走“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的一个生动例证。“未来,我们还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更多文旅品牌。”水磨镇党委副书记刘宏琴告诉记者,接下来,水磨镇将以微园区集群集聚发展新农业,以微民宿集群带动发展新场景,以新场景“破圈”发展新业态。
除此之外,坐落于水磨镇的“汶创HUI”,也是汶川日趋成熟的标志性文旅品牌之一。据悉,“汶创HUI”是一个集“企创、校创、乡创、社创、文创”为一体的汶川多元创意平台,是汶川继大熊猫、大禹故里、大遗址、大健康后打造的又一城市品牌,也是汶川挖掘地域特色,打造个性化创意平台。
水磨古镇
因地制宜,不断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汶川,“旅游+”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的故事还在继续。
“新场景”驱动“新消费”。当前,汶川正积极创新赋能,锚定“创新型”汶川建设目标,持续加强文创力度,在创新、创意上下深功夫,切实提升“两大胜地”拉动力、融合力、原创力,加速“路过经济”向“目的地经济”转变,打造汶川文旅发展亮丽名片。
(四川经济网记者 严易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