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请就请,两姊妹好啊,三星街啊,五魁首啊,八匹马儿跑啊……”在泸州人的“酒桌江湖”上,划拳行令绝对是让酒桌氛围更热闹的方式,在一招一式间,一杯杯美酒就下了肚。但你千万别小看了划拳这个游戏,它可不是什么“临时起意”,而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游戏,既包含了市井的“俗”,也有传统的“雅”。
在泸州滨江路上,有一尊划酒拳的雕塑(泸州日报记者 牟科 摄)
泸州现存的“拳法”就有20余种,像张飞拳、斤求两补物拳、鲜花拳……三区四县,各有各的细分特色。有的连说带比,有的带唱带跳,不仅词接地气,动作也很喜感。
雅令
起源于汉代 曲水流觞是最早的酒令游戏
在汉唐时期,随着酿酒技艺的发展,酒文化也逐渐兴起并火爆起来。那时的宴会上,人们还创造出了好多超有趣的酒令,比如曲水流觞、投壶、酒胡子、射覆等。而泸州的划拳行令传统,可追溯至汉代。在合江县福宝镇高村东汉崖墓群与汉代石棺画像博物馆的《宴饮图》中,能一窥汉代射箭、投壶等行酒令的痕迹。这不仅是酒令的起源,也是泸州人饮酒娱乐游戏的最初证据。
喝酒这件事,对于文人雅士来说,可不仅仅是比拼酒量,更多的是展示才情。在合江县凤鸣镇有一块平整的石滩,明代凿刻的“天下奇观”四字并排而卧。每到雨天,水流会从“下”字流入、“观”字流出,这就是曲水流觞的流杯池。据说,古时候,人们会把盛满酒的杯子放入流动的曲水池中,杯子随水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喝酒并赋诗一首。这种以诗会友、以酒助兴的聚会,是古代文人创造的最优雅的酒令游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泸州还有七处“流杯池”遗址,分布在江阳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等地。而且,纳溪区陶家大院的流杯池还曾是朱德和陶家兄弟一起喝酒吟诗的地方。
到了唐代,酒令的玩法愈加丰富多彩,人们还给它起了许多有趣的名字,如“拇战”“招手令”“打令”等。在《胜饮篇》中,详细记载了皇甫嵩的手势酒令,其中五指与手掌节指各有其独特的名称,甚至将五指比作五峰。宋代时期,盐马古道川黔马帮的酒令在盐道上相互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泸州酒令的发展。到了清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带来了湖广各地的酒令,使得泸州酒令更加丰富多彩。
合江县地方文史专家何开明说,现在泸州的酒令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雅令”和“俗令”两大类。“雅令”包括诗令、对子令、谜语令、骨牌令、人物酒令和卜算子令等,泸州就出土过一件清代的《红楼梦》象牙人物酒令。至于卜算子令,就是行令者要手拿花枝,然后即兴创作内容填入卜算子的词格,创作完后把花枝传给下一位行令者,如果不接花枝或填错词格,都要罚酒。
不过,因为“雅令”需要很高的文化素养,仅在文人墨客中流行。而就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更喜欢“俗令”。
俗令
全民性游戏 主打“口歌手舞论输赢”
现如今的“俗令”,在继承了“雅令”赢家不喝酒、输家才喝酒的传统玩法的同时,还把游戏变得更简单了。“俗令”,通过手势和口诀配合来玩,就像是简单的加减法一样。每次出拳的时候,手势和口诀都要一起用,只要口诀里喊出的数字跟两个人手势加起来的数字一样,那就赢了。这种简单的方式,通俗易懂,口喊手比结合,让酒令变得更容易玩,也因娱乐性强、参与度高在老百姓中间迅速流行起来,成为全民性游戏。
在泸州“酒桌江湖”上,“江河浪荡拳”是绝对的霸主。作为“龙头老大”,“江河浪荡拳”也有自己的“规矩”:首先,出拳时除了零以外,每拳都要把大拇指伸出来,也就是说从1到5的数,都要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一起来表示,不能只伸其他手指。其次,不能用手指指着对方的脸或身体出拳,这样不太礼貌。再次,要同时出拳,要是慢了,就算赢了也不算,要是输了,就要加倍喝酒。最后,划拳前还要先喊声“帽子”,就是开始的那句口号。因为地域不同,有时候“帽子”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是“请就请”,有的是“兄弟好,好兄弟”,但要提前商量好,不然两人划拳时会乱了节奏。“帽子”就像是前奏,能让大家的步调一致,但并不决定输赢,从第二拳开始才判输赢。
因为泸州的这些“规矩”,来自青海的老樊喝了不少“罚酒”,他说,因为老家那边没有大拇指必须出的规矩,刚来四川经常喊一的时候出中指,结果被罚了多次酒。在习惯泸州拳后,他回老家又有点“水土不服”,忘记了老家的规矩,“结果两头都喝了不少酒”。
虽然“江河浪荡拳”无衬句、无唱腔,形式看似简洁自由,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泸州文史研究员、民俗专家陈鑫明表示,传统上,在划拳的过程中,人们习惯于在数字后面附上吉祥的话语,如“一心敬你”“三星高照”“五经魁首”等,这些词汇都源自古代的诗词。到了上世纪,泸州人更是将地名巧妙地融入拳法中,比如我们熟知的“三星街”“四(市)府路”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会结合当时的时事,创造出“公安拳”“廉洁拳”等富有时代特色的拳法,充满了趣味性和创意。
关于划拳,泸州还有很多俗语,比如人们经常说的划拳打马、打马射箭等,“打马”和“射箭”就是用筷子来玩的小游戏,简单又有趣。何开明介绍,泸州现在还有好多这样的“俗令”,如说拳、唱拳、猜子、撞数、打马、射箭、撞运等。而按照口诀具体内容,说拳又可细分为张飞拳、广东拳、螃蟹拳等,唱拳可细分为老者拳、金花拳、雪花拳等,每种都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在何开明看来,口歌手舞的说拳、唱拳融声腔、诗令、数令、衬句结构和手势表演为一体,既有通令的特质,又有“雅令”的风韵,还有音乐的旋律,表演的韵致,是文化入酒的艺术表现。“口歌手舞论输赢”,想象一下,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快地唱歌,一边比划着手势舞,还要争论不休地分辨谁输谁赢。这种氛围,无疑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好。
“一个螃蟹八呀八只脚,两只大眼睛,弄(这么)大一个壳。吾走江边过,夹到(住)吾的脚。夹又夹得紧,甩又甩不脱。夹夹夹,往后缩……”何开明一高兴,就开始唱起了螃蟹拳的歌,还一边做着划拳的动作。他说,在划拳和唱歌时,除了喊数字,还要加上一些虚词来衬托,这些词在玩得兴起的时候是必须喊出来的,同时还要配上一些动作。如螃蟹拳就要喊“往后缩”,张飞拳就要喊“拿巍巍”,在老者拳里还要说“好不安灯儿逸”这六个字。
虽说唱拳和说拳趣味性很强,但目前泸州本地玩的并不多,只在合江福宝和古蔺、叙永等地偶有人划。为了让说拳和唱拳能流传下去,何开明还专门为这些词谱上了音律,“以后如果有人想研究,这也是一个佐证”。
融合
拳法内容更随意 从众乐乐走向独乐乐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交流多了,各种各样的划拳游戏上了泸州人的酒桌。无论是简单的十五二十、小蜜蜂,还是复杂点的数七、摇骰子,又或者是剪刀石头布,大家都玩得特别开心。
赵杨是80后,他记得10多年前,酒过几巡后,大家都爱玩游戏。那时,一桌人经常分成南北两派,各自拿出擅长的游戏比拼。划拳、猜子、敲棒十五二十,啥都有,重要的是大家玩得开心,气势不能输。就算拳输了也没关系,团队一起干一杯,再来一次,主要就是图个热闹、高兴。
但赵杨发现,现在划拳的人越来越少了,酒桌游戏也变得更像竞技赛。以前划拳都是团队作战,现在都是个人对个人,酒越喝越多,但气氛却没有以前热烈了,从众乐乐变成了独乐乐。因为现在提倡文明就餐,除非在密闭的包间或家里,他一般都很少划拳。而且,现在提出划拳好像就变成了“异类”。
不过,95后的王诗韵偶尔还会和朋友一起划划拳。她觉得现在划拳的内容更随意,喊啥子,只要对方能听懂就行。比如去年成都大运会的时候,外国运动员和成都市民划英文版的十五二十,她们也试着玩,觉得很有趣。王诗韵说,现在泸州不少人还将英文和本地“江河浪荡拳”相结合来耍,比如说1就喊“Excuseme”,3的时候就喊“thankyou”,主打的就是一个谐音梗。在王诗韵看来,由于现在年轻人个性更强,不愿意被一些框框套套裹挟,所以在以前酒拳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不过相较于我们父亲那辈人,现在会划本地拳的年轻人很少,逐渐成了小众游戏”。
对于酒拳文化的“小众化”,何开明认为,划拳是泸州酒文化的一部分。从拳的内容和玩法上,都能看出当时经济社会的一些情况,这是泸州独特的地方文化。以前外地人来泸州看到大家划拳,都会忍不住想学,这其实对传播酒文化很有帮助。他希望这些传统的酒令文化能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泸州这个城市的魅力。
(记者 张若涵 燕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