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大江之韵·探寻南广河丨庆岭镇:端上“川南请春酒” 感受南广河畔高县人的浓浓热情

 

春酒

“茶点才过又酒盘,共连摆饭是三餐。腌鸡腊肉腊猪头,客家人人都尝点。”在南方丝绸之路黄沙驿古道边,“川南请春酒”的第一家体验店——“三元号”农家乐院子里,一棵70多年的桂圆树下,来自重庆、云南、贵州等地的客人欢聚在一起,喝米酒、吃美食,体验“川南请春酒”。

4月19日,“大江之韵·探寻南广河”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进高县庆岭镇。这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小镇,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宫,秦五尺道、三国古寨等人文景观,还有令人向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南请春酒”。

“大江之韵·探寻南广河”主题调研采访活动采访团队走进高县庆岭镇

新文化运动先驱阳翰笙在回忆录《风雨五十年》里这样回忆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家乡高县罗场的“请春酒”:“在四川,川南是比较富庶的。春节本来就热闹,为我们出远门饯行,春酒就特别丰盛。按照川南的习惯,每一顿都吃三台。”

第一台吃茶食。端上桌子的全是芙蓉糖、花生糖、芝麻糖、米花糖、五香炒花生、巴果子等自制茶点,茶杯内泡的是本地绿茶。清淡的绿茶,可口的糖食,清香四溢,诱人流涎。

第二台是喝酒。酒菜多为自制的腊味,有香肠、猪肝、猪心、猪肚、腊肉,还有油炸花生米、凉拌麻辣怪味鸡等。人们喝农家酿造的米酒和本地白酒助兴。大户人家还会邀约民间艺人耍杂技、耍狮子。

第三台才是正餐。正餐一般吃九大碗,以头碗、肉扣(烧白)、杂扣(粉蒸肉)、肘子为主菜,拌以笋、芋、苕或海带、粉条等烧、炒、熘、煸五碗,再端上高县“土火锅”,美味又实惠。

这样的三台美味,在“三元号”农家乐,不到600元,就能体验到。

“三元号”老板曾仕奎说,他的祖上在“湖广填四川”时来到高县,三兄弟在热闹的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黄沙驿,从开酿酒糟坊、染坊开始,逐步积累资本,最终合伙开了“三元号”钱庄。

春酒文化广场

过去,高县农村每到年底,从杀过年猪起至春节整个正月间,普遍互请春酒。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产业,十年前,在政府引导支持下, 曾仕奎凭借从父辈手中学到的春酒三台的制作手艺,办起了首家体验店。他说,“通过十年的发展,现在,每天都有十多桌客人,周末则有几十桌,客人来自全国各地,最远的来自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地,他们远道而来,只为吃美食,体验川南的‘请春酒’文化。”

“请春酒,吃三台,我们十年没涨过价,猪肉价格暴涨时不涨价,春节,国庆、五一黄金周,客人再多,也不涨价。” 曾仕奎说,过去,先祖在高县,勤俭持家、诚信经营,办起了“三元号”钱庄,如今,依托百年老宅和“三元号”牌子,我辈也要诚信经营、童叟无欺,让八方来客,感受川南的“请春酒”民俗。

体验“川南请春酒”,人们可以在一餐美味中体验到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项是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县土火锅制作技艺,第二项是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县土火锅烹饪制作技艺,第三项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南请春酒(民俗)。

过去,南广河是四川连接云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是秦“五尺道”、汉“南夷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连结线,承载着自秦汉以来一直到清的“叙滇官道”和民国的“叙昆大道”的交通要道的作用。

南广河流域,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盆周山区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山地、丘陵、槽坝相间。气候温和,阳光充裕,雨量丰沛,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自古以来,种植业和养殖业发达,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花生、芝麻、芋、黄豆、豌豆、羚角菜、生姜、葱花、蒜苗、芹菜、辣椒、冬笋、莴笋等作物蔬菜,普遍圈养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

物产的丰富,带来了生活的富足,南来北往的客商,孕育了高县人的豪爽和热情好客。从“川南请春酒”三台所吃的食物和礼仪中,记者看到,为迎接远方的客人,主人家不仅要把腌制好的香肠、猪肝、腊肉,花生糖、芝麻糖、巴果子准备好,而且要费心费时,忙活几天制作头碗、肉扣、肘子、米酒等美食,盛情款待客人。

随着时代发展,虽然山间马帮的铃声远去了,南广河畔纤夫号子声也远去了,但“川南请春酒”热闹的饭桌上,仍然能感受高县人如酒般的热情。

庆岭镇人大主席熊丹说,目前,“川南请春酒”已声名远播,下一步,当地将打造川南春酒文创园,让游客更好地感受请春酒文化。

(杨波 陈小芳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 侯云春 黄晓庆 赵旭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