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阿坝茂县: “活态”传承羌文化 让“羌调”不单调

2024-04-28 10:28:08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刘佩佩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黎琦审核:张瑞灵

羌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作为如今仍高度活跃的民族文化,它既保留了本民族的鲜明特色,又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荣。

在藏羌文化走廊上,阿坝州茂县作为羌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羌族人口占比达9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这里世世代代浸染着源远流长的羌文化,从建筑到服饰,从乐器到歌舞,处处都可以窥见从远古闪耀至今的文化魅力。

DJI_0844

鸟瞰茂县

近年来,茂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单一到丰富、从民间传承到国家保护,持续把非遗的“活态传承”放在重要位置,深度挖掘非遗资源,创作文艺作品、文化创意产品,以非遗彰显神秘羌文化魅力、激发民族团结活力、汇聚推动发展合力,擦亮茂县非遗品牌,着力打造国家级羌文化生态旅游首选地。

“羌调”有特色  展厚重历史文化底蕴

羌族建筑文化中,羌碉是其民居建筑的代表。

中国古羌城,占地面积3000余亩,集各类古羌建筑的雄伟和风格于一身,融各种古羌文化的遗迹和元素于一体,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古羌城堡建筑群和文化最集中的古羌文明传承体。

中国古羌城位于茂县凤仪镇坪头村,这里是历代羌王施政、办案、议事和居家生活的地方,内部的陈设再现了羌王曾经的生活,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DJI_0795

中国古羌城

“羌碉分为碉楼和碉房两种,是古代羌人为了保护家族和部落,在漫长历史时期中演变出来的一种精湛的建筑艺术。”坪头村村委会主任王学康介绍,结合羌文化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生息的特点,沿袭羌族“依山居止”的传统建筑风格,坪头村将原来比较分散的羌文化在景区集中展现,并对其进行了保护、传承与发展,全村也初步形成了以“羌”文化为主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发展格局。

“今年一季度村里的民宿非常抢手,大部分被预定一空。”王学康说,当前全村共有民宿135家,已成为当地百姓创收的重要支撑,202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320元,位居全县前列。

不仅是坪头村。翻山越岭踏访传统羌寨,茂县西北的群山之中,距县城30公里,黑虎镇小河坝村的鹰嘴河组群碉如苍松般植根于鹰嘴河山梁上,背靠悬崖峭壁,从河谷上望,直入云天。

小河坝村是一个从远古保留至今的较为完好的羌族原始村寨,保留了“依山而居,垒石为室”的建筑风格和羌族生活风貌,极具民族传统特色,是展示羌族历史文化和原始民俗风情的一扇重要“窗口”。

DJI_0078

鹰嘴河组群碉

2006年,小河坝村鹰嘴河组群碉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小河坝村鹰嘴河组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小河坝村被评为全国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古老的羌寨,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在历史的长河里把羌文化“谱成”长歌,一曲一曲地唱向全国各地。围绕羌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建设目标,截至目前,茂县共建设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县级等文物保护单位33处,红色遗迹8处,并初步建成5个各具特色的羌文化生态保护片区。

“羌调”有活态  让非遗更有魅力

作为没有文字的民族,羌笛是传承羌文化的重要载体。羌笛是中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迄今有2000多年历史。

“做羌笛,必须选用羌山海拔2500米以上特有的高山箭竹。”在中国古羌城非遗传承保护中心,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传习人赵昆告诉记者,羌笛制作的第一步就是挑选材料,高山箭竹油性好密度大,非常适合制作羌笛。

赵昆在羌笛世家中长大,大学学的是园林艺术,毕业后也从事园林艺术相关工作,但是看着学羌笛的人越来越少,便回到茂县,跟随父亲致力于羌笛的保护传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游客能体验到羌族的文化魅力,使羌笛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赵昆如是说。

0K3A6986

赵昆在制作羌笛

在茂县,像赵昆一样努力发扬传承民族文化,探索让民族文化走向大众的“匠人”还有很多。“别人叫我服装设计师,但我并没学过专业的服装设计,只是对我们羌族服饰情有独钟,所有的设计都是我在现实的基础上构想出来的。”茂县尔玛的嫁衣工作室负责人陈士江谦虚地说,她从事羌族服饰设计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羌族服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2015年,茂县选送陈士江参加西南民族大学国家艺术基金《羌族民族民间工艺与当代美术地区旅游产品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在教学成果展上,她的作品《尔玛的嫁衣》艳惊四座,并在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四川博物院展览会上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

“羌族服饰一直都是羌族的族属标志之一,古老的羌绣能够流传下来,说明它有顽强生命力和群众基础。”陈士江认为,要走得更好更远,只有创新,就是要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焕发出现代时尚活力。

0K3A8542

陈士江在工作室制作羌服

出于对羌绣、羌族服饰的热爱执着。如今,陈士江已获得60多项专利,并成为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库中的一员,她的设计作品也被不少民间机构收藏,同时进入国家艺术基金征集收藏名录。

“我们将持续通过‘静态+活态’的形式,让羌族文化‘活’起来,讲好羌族故事、民间故事,让广大群众能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茂县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茂县将充分利用县级传习中心、乡镇传习所、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就业工坊、非遗传习所、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非遗传承学校等功能和作用,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羌笛、羌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努力形成文化活态保护的良好环境,推动羌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

“羌调”进校园  在保护中接力传承

传承让羌族非遗生生不息。而文化传承保护是永久性的事业,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

在茂县凤仪镇小学,学生们不仅会开展众多非遗项目的课外学习,就连广播体操也换成了别具羌族风味的肩铃舞,有声有色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羌文化的种子。

传承人1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羌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我校开始启动‘羌文化进校园’,同时还被确定为‘茂县羌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凤仪镇小学校长马涛说,为进一步加大羌文化在校园的传承力度,推进羌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更好地进行羌文化交流与合作,学校还创编羌族萨朗韵律健身操——《九顶朝阳》,在校园内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余时间全面推广。

文化需要交融也必须交融,文化传承需要创新也必须创新。茂县凤仪镇小学作为“四川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将教育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先后开设以羌族文化为基础的羌语(双语主持)、羌笛(口弦)、羌绣(剪纸)、羊皮鼓舞、肩铃舞、羌族少儿合唱、羌寨小导游、羌博小讲解员、陶艺和羌族文化相融合等极具羌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

师生参加萨朗比赛

萨朗比赛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存在的根基。羌族是一个拥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马涛介绍,为深入推进羌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羌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更好地弘扬和传承羌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校还特别邀请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到校园,为学生们传授具有羌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技艺。

近年来,为更好的传承和弘扬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茂县分别在河西小学、凤仪小学、七一民族中学、黑虎镇小学、太平小学等多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涵盖羌绣、羌笛、民间故事、羌族剪纸、羌族多声部、铠甲舞等多个羌文化项目。截至目前,茂县能吹奏羌笛的学生人数达300余人,掌握羌族萨朗基本步法的学生有10000余人,能唱各种类型羌歌的学生有5000余人,掌握羌绣基本针法的有1000余人。

(四川经济网记者 严易程 文/图)

(部分图片由茂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