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四川经济网讯(赵雨 何东旭 记者 杨波 侯云春 赵旭东 文/图)4月底,参加“大江之韵 探寻南广河”主题调研采访活动的采访调研组走进宜宾市珙县罗渡苗族乡,探访这个南广河润泽下的古军事、商贸和文化重镇。
探访南广河畔的罗渡乡
罗渡,原名“罗星渡”,“罗星”为古彝语译音,旧时为川滇水陆要道。唐高宗凤仪二年(公元677年),罗渡为羁縻州治所。在交通梗塞、军事武器落后的时代,地处川滇边境交通要道的罗渡,凭南广河“天堑”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显得特别重要,故元、明、清三代都曾先后在此屯兵驻守——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置罗星长官司,明洪武(1368—1398)中置“罗星堡”,世宗嘉靖(1522—1566)间设“罗星营堡”,神宗万历元年(1573)设“建武营”,终明一代,中央王朝曾先后12次征讨“都掌蛮”(古僰人),罗渡均大都作为重要屯兵堡垒和军事后勤物资中转站。
乾隆十年(1742)在罗渡场河边设有铜店,作为京铜转运点,每年自贵州、云南方向陆运京铜3万斤,后增至315万斤(主要用于铸造铜币),从罗渡舟载至南广(镇),再通过长江水运转运至泸州。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罗渡置“汛地衙门”。
群山环绕、南广河蜿蜒流淌的罗渡乡场镇
自清乾隆时设“汛地衙门”起,罗渡开始形成集市,并逐渐成为川滇边境物资集散中心,商业上曾有过近200年的繁荣兴盛。特别是清末民初,民营官办就有“十大盐号”、“八大里金(税收)”,加上棉百、旅餐、酿造、印染、纸火、屠宰、船帮、驮马、磺局、铜店等行业,繁荣一时。上世纪三十年代,罗渡因土匪“劫市烧街”及屡遭匪类抢劫而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南广河航运歇业,罗渡商贸集散中心的功能逐渐被附近场镇所代替。
在唐、宋时期,罗渡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元时有苗族居住。明代在征讨“都掌蛮(古僰人)”之后,僰人消失,仡佬(gē lǎo)、彝族他徙。明末清初实行移民垦荒,又有大量汉、苗同胞迁入罗渡,逐步形成今日以汉、苗两族同胞为主的人口分布。
千百年来,重要的军事地位与繁荣的商贸,沉淀出罗渡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最为有名的两处,便是僰人石堡寨群和王武寨村。
僰人石堡寨群——僰人最后的军事文化遗存
僰人石堡寨群,位于珙县罗渡乡天堂村邓家河畔,寨群分布在“天堂坝”方圆约1.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刘家寨、躬背寨、马鞍寨、宝塔寨等7座拔地而起的石灰岩孤峰顶部的石堡寨组成。清代乾隆版《珙县志》记载,石寨古堡“为僰人所筑”“僰人屯兵之所”,是明代僰人抵抗明王朝军队而构筑的工事。
僰人石堡寨群——刘家寨前寨门
僰人充分利用石峰顶部的天然结构,依据地形,动用大量人力,将轻则十数斤、重则上吨重的石块,削凿成立方体形,层层叠叠地堆放在石峰顶部形成石寨寨墙,寨墙高度在1.5米至4米之间,厚1米左右,并按照石峰层面迂回布局形成合理的军事防御体系。其独特的军事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古代僰人的历史发展和消亡过程提供了重要物证,是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僰人石堡寨群”确定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武寨村聚居点
王武寨村,因明代征讨僰人的明军将领王武与当地苗族女子通婚并最终在此定居而得名,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享有“川南第一寨”之美誉。罗渡乡有19项非遗文化,其中王武寨村就有17项,王武寨苗族蜡染技艺更是宜宾市唯一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在四川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
王武寨村长桌宴
让传统村落“活”起来,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近年来,王武寨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多点连片实施了王武寨桃花源生态农耕体验园、花山场苗文化体验馆等文旅项目,打造了集食、宿、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平台,旅游设施基本完备,具有较强的文旅体验和餐饮接待能力,特别是每年花山节,吸引周边县乡上万苗汉群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