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如果命运安排我在中国西部生活的话,我别无所求,只愿能够生活在松潘。”一百多年前,被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的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曾这样说道。
松潘县城全景
松潘,坐拥川西北茶马古道交通枢纽之地,自古以来即为川、甘、青三省商贸集散地,地处西部旅游黄金路线的中心位置,有“高原古城”“川西北重镇”“边陲重镇”“战略要冲”之称,还有着“天府源,古松潘”的美名。
近年来,随着“铁公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松潘县铁路、公路、机场立体交通交织成网、四通八达,一个内畅外联、运行高效、安全便捷的高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成为川甘青交界地区活力四射的交通枢纽。
“公路+” 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初夏时节,顺城北路小欧洲西餐厅负责人李桂蓉迎来了餐厅今年第一批到古城”骑马“的外国游客。
李桂蓉从事“骑马”旅游行业已有20余年。“茶马古道上,马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松潘的马帮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到此体验骑马乐趣,感受茶马古道文化。”李桂蓉告诉记者,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过去通往涉藏州县的主要道路是“松茂古道”,又被称为“灌松茶马古道”,是北连甘、青边区,南接川西平原的商旅通衢和军事要道,是沟通成都平原和川西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走廊和连接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的纽带。
古城马帮(杨友利 摄)
“现在公路网线建设越来越完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马帮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却演变为了中外游客的另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李桂蓉欣喜地说,虽然旧时马帮的踪迹在人们的记忆中已慢慢淡去,但在现在的松潘城,依然会看见一支支马队穿城而过,马背上是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亲自来感受骑马重走茶马古道的感觉。
作为“松茂古道”的重要节点,镇坪乡麦吉村是茂县进入松潘县的“第一站”,地处九寨黄龙旅游沿线,依山傍水、植被繁茂,是一座独具特色的羌族村落,有着优越的地理、区域和发展优势。
“晴天尘土扬,雨天泥泞溅,下雨走山道,一步连三滑。”这是以前麦吉村的真实写照。而现在,“我们村就像公园一样,柏油路修到家门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村民张发贵激动地说道,道路宽了,路灯亮了,小村庄还变身“大景区”了。
“依托九黄沿线区位优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村里投资880余万元,打造了凤凰花海、篝火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麦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云说,立足古羌文化传承与发掘,麦吉村在整村推进上保留乡土气息,在文化打造上融入古羌元素,将景观化打造与基础设施提升相结合,并开办特色民宿、小酒馆,建立羌绣手工艺品合作社,展示加工羌绣、羌服等,吸引过往游客走进来、留下来,已经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接待村落。
松州古城城门
“通过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优化旅游路网结构,我们可以看到,自驾游仍然是越来越多游客旅行度假的选择。”松潘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林介绍,截至目前,松潘全县公路总里程数969.772公里,已经形成航空、铁路、公路相结合的旅游交通网络,构建起了“快旅慢游”交通体系,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实现100%的建制村“客车村村通”的目标,交通优势逐渐凸显。
如今,交通建设的多样化,不仅改变了老百姓的出行方式,也大幅提升了松潘县的城市形象和吸引力,立足促进城市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生长性,以公路为主的县域路网越织越密。孙林透露,今年年底,松潘县境内将有三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补齐松潘县交通路网“毛细血管”,将更好地让“快进慢游”变为现实,让游客更快到达旅游目的地,用更多时间停下来感受川西北地区浓厚的民族文化。
“铁路+” 文旅迸发新动能
从盼望到看见,动车在去年11月开到了家门口,对于镇江关镇镇江关村村民杨云生而言,是他过去没想过的。“动车驶进了松潘,为我们提供了更便捷的交通条件,我们镇也越来越火。”杨云生满脸洋溢着幸福,在他看来,铁路的贯通运营给沿线老百姓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和看得见的变化、摸得到的实惠。
数据显示,自动车开通运行以来,川青铁路成都至镇江关段共发送旅客27.62万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共发送旅客1.03万人,运营情况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充分体现出了铁路交通的便捷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动车驶入镇江关站
“自动车开通运营后,我镇正式步入了‘动车经济’时代,开启了‘高铁+’的发展模式。”镇江关镇党委书记唐宁说,阿坝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坐动车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镇上餐饮、零售、住宿、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镇江关站点周边直接参与从事餐饮、住宿、零售、客运等行业的群众就有40余户,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极大地提高了本地花椒、虫草、牦牛肉等特色农产品的销量,人均收入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唐宁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唐宁看来,动车开进松潘县,不仅完善了松潘的综合交通网络,同时也为沿线的村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更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镇江关镇将紧抓机遇,在“动车经济”和“农旅融合”上发力,聚焦产业、民生、环境三大要点,积极创建县级农业园区、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民宿,逐步拓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探索出具有南部农旅融合特色的“文化+农业+旅游”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在铁路的助力下实现更好的发展。
“从黄龙九寨站出来,到我们村就只需要几分钟。”在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坝子村党支部书记万生足的指引下,在川青铁路黄龙九寨站旁,记者看到了一个集合田园、牧歌、风情、物产、民俗等动人元素的原真性藏寨。
飞驰的动车
这个距离黄龙九寨站只有不到1公里距离的村落“精准”捕捉到了“以路惠民、以路兴业、以路映景”这一发展机遇。“我们引进外来投资超4亿元,打造了‘梦回松州·遇见松潘’项目,动车预计今年将开通到黄龙九寨站,以后,村民也能吃上‘旅游饭’。”对于未来,万生足信心十足,“算上房屋出租、保底分红等,村里一年固定收入预计可以达到180万元。”
如今,川青铁路通车后,进出松潘更快捷、更安全,地方发展活力愈加明显、发展脉络愈加清晰、发展动能愈加强劲。同时,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松潘,松潘县联合大九旅集团开通了从镇江关站到松潘县城的免费接驳班车,游客乘坐动车抵达镇江关站后,可无缝衔接免费乘坐接驳班车前往松潘县城。
“航空+” 缔造发展新赛道
位于松潘县川主寺镇东北12公里、海拔3447米的九寨黄龙机场,是我国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及高寒地区修建的首个高填方民用运输机场,是通达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和黄龙景区的重要空中交通枢纽。
九寨黄龙机场(九寨黄龙机场供图)
“阿坝州即将迎来旅游的高峰期,旅客往来人次增多,我们也将提前做好旅游旺季的相关通航筹备。”九寨黄龙机场市场部航线板块负责人王天久说,九寨黄龙机场,连接着九寨沟和黄龙两大景区,是我国各大城市直通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空中交通枢纽,自2003年9月通航以来,九寨黄龙机场旅客运输量增长迅速,截至目前已累计输旅客近2000万人次。
“去年,我们共起降航班3256架次,旅客吞吐量239920人次。”王天久介绍,接下来,九寨黄龙机场将以航线为依托,积极协调地方文旅等部门,联合航空公司、九寨黄龙两大景区、星级酒店、组团旅行社、高铁站等单位统一联动,与机场、旅行社、景区、线上旅游平台等联合打造“机票+门票+酒店”航空旅游产品,推动九寨与邻近机场协同发展,探索一体化运行,加强多机场航线航班协同。
同时,还将推行落地自驾,丰富航空旅游体验方式,完善机场间的地面交通运输体系,增强机场辐射力,提升全域旅游吸引力,构建川甘青结合部高效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提升地方综合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去年,我们完成了对G516松潘(川主寺)至九寨黄龙机场段改建工程项目。”孙林告诉记者,今年,松潘还将拓展九黄机场航线,打造辐射全国主要省会城市的“外联”空中物流通道。
飞机起飞(九寨黄龙机场供图)
如今,打好交通攻坚战,加快构建高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构建“铁公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打造“川甘青交界地区独一无二的交通枢纽”奠定空间格局,是松潘县交通运输工作的总基调。“通高铁”“建高速”“乘飞机”已成为当地群众口中的高频词汇。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松潘交通已呈现出‘铁公机’并举、内联外畅共进、交织成网协调发展的格局。”孙林表示,松潘县将围绕公路线、铁路线、航空线“三线提升”,加强精细化协同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资源配置,打造“公铁空一体”换乘体系。
“铁公机”齐发力,松潘处处皆风景。
数据显示,2023年,松潘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827.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8.63亿元,铁路运力不断提档升级、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机场航班航线不断增多加密……综合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必将为松潘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川经济网记者 严易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