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美景串珠成链,活力乡镇“内外兼修”;产业发展旺,农民腰包鼓起来;告别“老破小”,城市更新焕发“高颜值”……近年来,乐山市金口河区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激活区域协调发展新活力,一幅环境优美、乡村宜居、百姓幸福的美丽城乡画卷正徐徐展开。
如何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取得新成效?金口河区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围绕该区“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兴区”发展主线,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一核两带五支点”为发展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金口河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多轮驱动 明确城乡融合发展布局
位于金口河区永和镇的新乐村,利用地处大峡谷景区核心地带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分三期启动实施“新乐天街”乡村振兴农旅综合体建设项目,打造“三产”深度融合、“三生”同步改善的美丽新乡村。随着“大渡河十里峡谷”农旅综合体的持续打造,永和镇成功创建乐山全市首个“天府旅游名镇”。
近年来,金口河区立足地理条件、资源分布,突出文化底蕴、山水特色,打造“一核两带五支点”,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做强“一核”。坚持以县城为发展核心,优化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协同推进官村坝片区保护性开发和金湖湾新城建设。
布局“两带”。以大渡河风景道为主轴,整合优化铁道兵博物馆、三线记忆街区等特色资源,串联布局枕二沙一百亿水电项目、十里峡谷农旅综合体、绿色硅基材料产业园等绿色产业项目,做好“高峡平湖·一城山水景观”规划统筹,打造大峡谷绿色经济发展带。用好高山特色资源,有序做好“云上大瓦山”的开发利用,发展壮大以川牛膝、乌天麻、蓝莓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高山果蔬”两大主导,打造大瓦山特色农旅产业带。
打造“五支点”。深挖“三线建设”文化、铁道兵文化等红色文化潜力,在永和镇打造红色旅游体验点。依托三角石工业园区和全省唯一工业硅交割库等产业基础,在金河镇打造硅材产业集群点。大力发展川牛膝、莲花白等高山药果蔬,在永胜乡打造高山药果蔬规模种植点。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区作用,在共安彝族乡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服务点。用好“高速”优势,在和平彝族乡打造货运物流集散点。
多向发力 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连日来,省重点项目大渡河枕头坝二级水电站的工程建设者们坚守在项目一线,全力推进主体工程建设,为项目年内大坝全线浇筑到顶打好基础。
“5月气温适宜,是工程建设的黄金季节。”国能大渡河枕沙分公司建管中心副主任张旭表示,为确保2025年汛前蓄水目标的实现,枕头坝二级水电站工程已进入建设的冲刺阶段。
重大项目建设是提升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金口河区通过科学谋划、精准施策,集中力量打好项目建设组合拳。与此同时,该区坚持从生态、产业等实际需求出发,多措并举重点施策,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优化县城发展空间。突出县城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生活宜居性,强化山、水、文、城联系,打造融文入城、融城入景、景城一体的小凉山彝区公园城市。
做强县城产业支撑。依托主城区依山傍水特点和枕头坝二级、沙坪一级水电站建成后的“高峡平湖”美景,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滨水休闲、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产业。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竞相成长。
提升县城功能品质。统筹推进城乡路网优化、基础设施提升、品质住房供给、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
多维施策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每年的蓝莓采摘季,金口河区和平彝族乡迎新村平均海拔1800米的和平蓝莓+马铃薯现代农业园区里,3500亩高山蓝莓吸引着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优质的高山蓝莓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果盘子”,更带动了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务工,鼓起了“钱袋子”。
这是金口河区因地制宜,锚定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让产业支撑更加稳固的生动实践。
深化改革、赋能发展,全面激发活力,金口河区城乡活力愈发凸显,“一时美、局部美”转变为“时时美、处处美”——
发展壮大“234”特色产业体系。培优育强“道地中药材+高山果蔬”两大农业主导。发展壮大“水电、硅材、矿产”三项工业重点,探索发展风能、抽水蓄能等新型能源开发方式,深入推进硅材企业技改升级、扩能提质,稳妥有序做好矿产资源开发。提质扮靓“ 一山一峡一馆一街”四大文旅特色,推动大瓦山湿地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完善提升大峡谷景区内部基础设施,持续抓好铁道兵博物馆、红华三线记忆街区打造。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环境卫生“五清”行动。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高标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引导群众开展种养循环绿色农业生产。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做大做强“金牌就业”服务品牌,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力度,优化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强化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功能。优化镇村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村级规划编制,建强县域经济发展支点,构建“县城—中心镇—其他乡镇—中心村—其他村(社区)”梯次带动的镇村体系。打造“大渡河十里峡谷”农旅综合体,加快建设“新乐天街”“新河田韵”等农旅综合体项目。
(熊秋敏 祝贺 四川经济网记者 蒋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