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眉山水产迎来“智囊团” 来看这支“国家队”提出了哪些金点子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刘婕)“机会难得,能与国内顶尖专家面对面交流!”8月29日,眉山市东坡区水产养殖户心情激动。当天,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眉山市东坡区)座谈会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等水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近50名水产专家齐聚东坡区,共谋水产发展大计。

座谈会现场,东坡区水产从业者就养殖专业等问题与专家进行交流

什么是“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杨弘介绍,2017年,经农业部批准,原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经扩容调整,正式更名为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涉及罗非鱼、鮰、鳜、鲈、鳢、鳗、黄颡、泥鳅、鳝、鲟、鲑鳟等11种特色淡水鱼。体系围绕特色淡水鱼产业链各环节需求,开展研发、推广、培训等活动,增强我国特色淡水鱼的竞争力。

此次会议为何落地眉山东坡区?作为我省水产苗种繁育“高地”,目前东坡区生产各类名优种苗140亿尾,其中黄颡鱼种苗繁育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5%以上;斑点叉尾鮰、长吻鮠(江团)种苗繁育量居全国第二。另有鲶鱼、大口黑鲈、土凤等国内外名优品种20余种。该区水产繁育规模、设施和技术水平在中国西部领先,是全国最大的鲶科鱼类种苗生产基地、闻名全国的水产种苗之乡。

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水产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2021年,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将眉山市东坡区选为全国唯二(另一地为安徽池州)的区县对点支持,以“智囊团”的智力、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不仅是苗种繁育,我们为东坡区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加工等全环节服务,最终辐射眉山乃至整个四川的水产高质量发展。”杨弘说。

与会嘉宾在水产企业了解直播带货卖鱼苗有关情况

依托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在四川建立了成都综合试验站。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研究、鱼类遗传育种研究、鱼病防治研究、营养与饲料研究、设施渔业研究、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等工作,为我省选育了水产新品种长吻鮠“川江1号”。

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专家姜启军认为,四川应从保险覆盖、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品牌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四方面发力。“以科研为例,苗种繁育技术要求高,龙头企业若能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将有助于选育抗病能力更强、生长速度更快的品种。”姜启军说。

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程波建议:“苗种繁育是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一环,因此,地方主管部门应加强苗种质量安全监管,同时为农户做好科普培训工作,在亲本培育、孵卵等阶段遵守相关技术规程并科学用药,并加强亲本饲养和管理,从源头提升鱼苗体质,确保鱼苗不带病、无药物残留,实现水产绿色高质量发展。”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