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凉山讯 (记者 陈国盼 文/图)“我们的菌菇是从苹果枝上长出来的。”近日,记者走进了凉山州盐源县龙家湾菌菇产业园,占地200亩的菌菇产业园内整齐排列着数十个菌菇棚。产业园运营负责人厉越钢指着菌菇棚内的菌菇笑着说,盐源的苹果枝不仅能长出盐源苹果,还能“长”出菌菇。
新鲜采摘的菌菇
怎么长?厉越钢讲起了产业园菌菇的“成长故事”。产业园用麸皮、石膏、木屑按比例混合制成菌包,而木屑的原材料,他们选用了盐源当地的苹果树废枝,“菌包中木屑占比达70%,而苹果枝条制成的木屑对于香菇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品之一。”
据统计,盐源苹果种植总面积达43万亩,每年修剪替换的苹果废枝数量可观,用苹果废枝“滋养”菌菇产业,这样变废为宝的“绿色”种植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高温灭菌后接种菌丝,经过发酵后,在合适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菌包就会开始出菇,这一过程历时120天。其后,菌包将进入6个月的出菇期,平均每个菌包能产出约2斤至2斤半香菇。该产业园在今年4月生产的约40万包菌包已于8月10日开始出菇,每月出菇量约5万斤,产值30万元。
据悉,菌菇产业园项目分三期建设,今年计划完成100个菌菇棚投产、生产香菇菌包100万个的目标;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拥有年生产500万菌棒的生产线和年出100万棒香菇的大棚,产量250万斤,产值达1000万元。
准备销往各地的菌菇
“我们的菌菇不愁销路。”产业园的菌菇现已销往成都、深圳、昆明、郑州等地,产业园菌菇新鲜饱满的好品质,让厉越钢对菌菇产业的发展很有“底气”。
他计划在3年至5年内实现生产1000万包菌包至2000万包菌包的规模。同时,在园区烤制白花菇用于出口,销往东南亚和日本、韩国市场。
菌菇产业园采用“社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建立了完整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菌菇产业园的蓬勃发展,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益,推动了菌菇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就业。
菌菇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定期为菌包喷水,出菇后也要及时进行采摘,对劳动力需求很大。
菌菇产业园所在的梅雨镇龙家湾社区,是盐源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产业园为安置点内的村民提供工作机会,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让搬迁群众有事干、有钱赚,真正做到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
“采摘菌菇一个月能有4000多元收入。”梅雨镇居民王群已经是“熟练工”了,她一边麻利地采摘着香菇,一边笑着说,在这里工作比出去打工更有“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