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调研日志丨5月17日: 金沙江库区被淹没的历史,集中重现在书楼镇马湖府古城

2024-11-04 15:51:06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张肇婷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5月17日,阴。

清晨,金沙江两岸的山上云深雾重,我们迫不及待地早早起来行走马湖府古城。

书楼镇,是金沙江屏山段群山里比较开阔的一个地方,过去是种植水稻、苞谷的地方。因向家坝水电站修建,屏山县为了保护过去的历史,展现老县城的金沙江文化,把屏山老县城、新安、新市、楼东等地即将要被淹没的重点文物建筑,原样集中搬迁到书楼镇,并修建了马湖府古城。

屏山县图书馆馆长王浩全说,当初,有人建议,把这些文物搬迁到岷江畔的新县城,但大家觉得这是金沙江流域的文化,应该搬迁在金沙江边,于是选址在了相对开阔的书楼镇。

书楼镇的早晨

书楼镇的早晨

马湖府古城

马湖府古城原位于屏山老县城,建于元大德四年左右(1300年左右),当时为土城。明代洪武四年,授安济为土知府,并世袭。安氏营建府署,格局、规模、建制均远低于中原其他地方的府署。

明隆庆年间(1567一1572)时任知府张世印甃以砖石扩建为砖石城;清乾隆、咸丰年间,培修。

如今,为保护屏山历史、传承文化,马湖府古城,搬迁到了书楼镇。

马湖府古城

马湖府古城

古城占地116亩,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城内建筑全部为向家坝库区屏山境内的42处地面文物整体复建,投资2亿元左右,于2016年3月开工建设,2019年4月正式完工,历时3年。

马湖府古城集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移民文化、民间文化等文化于一体,内涵极为丰富,是连接屏山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文化纽带,成为了解金沙江库区过往历史的重要旅游点。

王浩全说,里面的古建筑,编号原样迁建,完整地呈现了古代的风格,记录了屏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是研究古代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筑科学等方面的重要物证。

新安平夷长官司衙门

平夷长官司衙门,是马湖府古城内唯一一座古代衙门建筑,传承了530多年,几乎与明清两代共始终,是西南地区研究彝汉文化交融的一处建筑典型范例。

平夷长官司衙门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原位于老新安镇场镇,有房屋数百间,是土司王姓家族办公和生活场所,也是屏山及川南地区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处土司官衙。

目前,人们能看到的衙门只保留了当时的三分之一,为清朝道光三年重修,整体搬迁到古城,面积2436平方米。保存的建筑有铜门口、衙门头、老房子、大堂、二堂及配房等。

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第一任长官司王元寿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最后一任长官司王泽薄去世,总共历经536年,历26任长官。

近600年的王家,明代出了四个进士、两个举人,四个进士中有两人是父子,且以清廉名震当时;清代出了四个举人;明清两代有秀才数十个;还出了现代陕西省考古奠基人王家广。

元、明、清时期,朝廷任命土官土司要正式赐予诰敕、印章、虎符、驿传玺书与金(银)字圆符等信物。诰敕就是朝廷给土官、土司的“任命书”;印章是土官、土司权威的象征,以此号令其民。

王泽溥的直系后代至今仍居住在新安镇,从他们所珍藏的印章上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刻有“平彝长官司印”(注:古代“彝”与“夷”相通,印章右侧为满文)的字样。

王氏家族,能在偏僻的地方走出众多人才,绝非偶然,让王氏家族壮大的,是严谨的家风家训。其家风家训为三要四务,三要为尊尊(尊者尊老的意思)、老老(扶持保护的意思)、贤贤(贤者贤也的意思);四务为怜幼弱、恤孤寡、周窘急(多给予别人急需的时候)、解忿争(做人做事少发生争斗,忍一时风平浪静)。

屏山靖边楼

安定边陲,是历朝历代中央王朝统治国家版图的重要措施。整个城防体系就显得犹为重要。

一座楼,半部马湖民族兴替史。

靖边楼原位于屏山老县城东1公里的东关(又名龙关)关口,关口设置在向江心突出的岬角上,北据山险,南临陡崖,俯瞰江水,基底直接利用自然岩石筑成,地势险要,为古代叙州府进入马湖府(屏山)的唯一通道。

换图.jpg

靖边楼

冰冷的青砖下,诉说着当年的刀光剑影。靖边楼是马湖府古城城防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文化意义上讲,马湖地区长期处于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动乱,故历代统治者均迫切希望这一带长期保持安定和平,建靖边楼的意义就是基于此。

新安龙桥

新安龙桥,修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左右,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龙桥乡曾经繁华一时,是东西部往来商贾必经的驿站,商旅云集,从叙州府沿江而上,走到蛮夷司(新市镇)最少要6天,然后再进入小凉山地区。

商人们第一天从叙州府购置货物后出发,傍晚抵达安边镇,住下来休息一夜;第二天从安边走到书楼;第三天从书楼走到屏山;第四天从屏山走到龙桥乡;第五天从龙桥走到平夷司(新安镇);第六天从平夷司走到蛮夷司(新市镇)。

背夫们把自贡的盐运进大小凉山,又把凉山的山货运回叙州府,来回都不会打空趟子。

马湖府古城,最吸引眼球的是万寿宫。

但现在只能看到一个牌楼,大部分建筑早已垮塌。

万寿宫修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位于老楼东乡老街。由牌楼、戏楼、大殿、大殿耳房及东、西厢房组成的两进四合院建筑群,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万寿宫是楼东最大的客家移民的会馆,是楼东客家文化的代表,造型精美,气势恢宏。楼东最大的家族凌家,在财力充裕以后将万寿宫买下,作为凌氏家庙祠堂。

万1.jpg

 万寿宫

万寿宫在楼东也就成了凌氏家庙的代名词。凌家除了在比较重大的日子里祭祀先祖外,平日里,都是将此处作为私塾的时间较多。遇到各房有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就邀请叙府等地的有名戏班子来戏楼唱戏,一旦万寿宫开戏,楼东必定是万人空巷。

到了民国年间,凌家杰出的代表凌松如在这里开办了较大的学堂,以期培养新式人才。当时,屏山各地的私塾还在教沿袭上千年的三字经等训蒙读物,凌松如决定舍弃那些陈旧的课本,从外地引进一批新式教材,包括英语、自然科学等课本,英语教员都是花重金在外地聘请,镇上的学生纷纷在这里就读,一下子打开了山区孩子的眼界。

楼东的繁华,与客家人的大量迁入密不可分。

楼东是个移民大杂烩地,300多年来,相继吸纳了从广东、江西、湖南、湖北、云南等地迁来的移民。

有广东人的地方,往往会兴建南华宫,也被称为广东会馆。几百年来,楼东南华宫见证了这个水运小码头繁华与落寞的过程。

修建南华宫,汇集了楼东几大家族的力量。其于乾隆十九年修建竣工,距今将近300年。当时,罗姓、刘姓、王姓、黄姓等家族联合成立了理事会,会首为罗大章、刘时旺、罗万山,其中罗万山捐银二十两,其余会员捐银几钱及数两不等。

00.png

屏山县图书馆馆长王浩全

书楼镇形成有“凌、李、黄、陶”四大家族。黄氏大姓据后人说是明代正德年间,由广东迁入;李氏其先祖在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间从湖南邵阳迁入四川;陶氏,来自湖南、湖北,在明朝湖广填四川时,随移民浪潮迁入四川。

清雍正时,大批移民由湖广迁入,使各种流派、各具地方特色的汉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形成了寺庙与会馆林立,俗称县有四十八庙的格局。  

在明清时期,当时整个屏山县有会馆达28座,数量居川南第一,可见当时全国各地移民过来的客家人之多,是他们落地生根的首选之地。

如今,原来的南腔北调,已经融为了满口的屏山话,祖籍地的特征,只存于族谱之中。

迎江门

迎江门建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俗称小南门,城门上有城楼“得月楼”,原位于屏山老县城南金沙江边上。

迎江门

 迎江门

迎江门是屏山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座城门,关于它的背后,有水火相克的故事。

传说是老县城火灾不断,不定年期总有离奇火灾发生,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那时候,人们的房屋均为串架房,木质结构,是着火引燃的好材料,一旦某家失火,往往延烧及周边,有时候整条街都葬之于火海。虽然是居住于江边,但水还没挑回来,房子都烧过了。于是,有老百姓发现,对岸现绥江境内有一座宝屏山,山下有一小山包叫火盆顶,如同倒扣的火盆,所有人们就纷纷议论,城内老是发生火灾,难道根源在此?于是向官府上报,所以赶紧在大南门外新建一道小南门(今迎江门),大门正对金沙江,表面意思是朝向江边。实际含义则是“迎金沙江之水以克火”。

古代的迎江门,主要是百姓、商旅走水运进出马湖府古城的通道,朝阳门则是官员、驻军走水运进出马湖府古城的通道。

如今的迎江门,静静屹立在书楼镇的金沙江畔,虽与往日一样吹着江风,看着江上往来行船,但一为繁华一为落寞,一守江险一履平地,它背后的往事已经逐渐淡漠,如同被浪涛日夜抚摸的棱角石。

滇铜京运和楼东凌家老房子

凌家老房子是马湖府古城最大的建筑,建于清代中叶乾隆后期,原位于老楼东乡外西南部。

据《凌氏家谱》记载,楼东凌氏原籍江西赣州凌富村,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一位排行老三叫凌世才的江西移民,在屏山县原福延苞谷寺安顿了下来,此人即为凌家人公认的入川先祖,后世称“世才公”。但此时的福延,好的土地已经被先来的人插占了,再开垦土地,只能向更高更陡的山地搬迁,显然,这是一笔很不划算的买卖。然而,上天给了凌世才一个机遇。

乾隆七年起,就陆陆续续疏浚东川至叙府的金沙江航道,这段航道加上支流,共1300多里,千百年来都是未疏浚的状态,清廷在云南发现大量铜矿后,对滇铜的需求极其迫切,把希望寄托于这条金沙江及大的支流上来,如果能通航,国家财政将有极大的保障,且是取之不竭的财富。

最终,在耗费数十万两银子和死亡数千民工后,乾隆十三年,总算开通了永善黄草坪到叙府的航道,每年可运送一百五十万斤铜矿。用船顺水运送铜矿,大大减轻了人力负担,效率成倍增加。

到了乾隆三十三年,金沙江航道运铜已经非常成熟,凌世才加入的行业,就是帮助官府提炼铜。因为原铜矿铜含量不高,如果将开采出来的铜矿运到叙府,体积庞大,耗费甚多。于是,官方在云南多地设立冶炼铜矿的地点,将铜矿冶炼铸造为铜锭后,装船运输。

凌世才头脑灵活,很快就掌握了运送铜料的门道,在有人作保后,自己组建了团队,从冶炼逐步参与到航运,而且在叙府铜关交付后,还要买回食盐,凭盐引将足额的盐交给官府,赚取辛苦费,这样来回都不打空船,利润翻倍。

后来,凌家陆续买到楼东街上的好地方,修起了高大宽敞和考究的房子,店铺货栈一一购进,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可观。

至同治年间,凌家的产业已经涵盖制糖、酿酒、山货、航运、客栈、茶坊、烟叶等,其中最庞大的还是石岗一带的煤矿开采,占了凌家财源的半壁江山(从道光年间开始开采,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停止,持续了约两百年)。

至光绪初年,楼东古集镇上的居民商铺有80%为凌姓所有。

凌氏家祠最早建于清道光初年,保存完好,整体搬迁至马湖府古城内。现主要为民国时期的建筑。这是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祠堂,在西南地区很少见。

在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祠堂建筑上,敢于开先河,采用西式建造风格的原因可能是,清末民初,凌家生意就遍及重庆、南京、上海,他们眼界开阔,见识了十里洋场的繁华,深受启发,回来后修建了风格迥异的凌氏家祠。凌家也是人才辈出,不但有一代经商大家,更有抗战民族英雄,一是在山西牺牲的凌则之,另一位是国民党空军副师长凌姓,在与日寇交战中牺牲殉国。

上午参观完金沙江畔的马湖府古城,我们就沿着金沙江前往雷波马湖。由于天气闷热,道路上还遇到几次蛇穿过马路。让我们深受惊吓。

锦屏镇,是屏山的水果基地,种植枇杷和李子;新安,对岸是云南绥江县,蜀道集团正在修新市金沙江大桥和西宁河大桥,遗憾我们走错了路,错过了采访平夷司后人的机会;过了新市就是清平彝族乡,种植枇杷、芭蕉。

再过去,山越来越大,就进入雷波境内,山上写着“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穿过隧道,看到一道瀑布从高山上倾泻下来,十分壮观,沿着盘山路上行,约40分钟车路,就到马湖了。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 侯云春/文 赵旭东/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