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专题 > 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 > 江边行 >新闻详情

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调研日志丨5月14日:宜宾市翠屏区潼关码头、滇南馆和酒

2024-11-04 17:36:13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易陟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黎琦审核:顿号

5月14日,晴,热。

上午9点半,我们约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学院教授蒋德均,宜宾市翠屏区政协文史专委会主任王宏亮,翠屏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陈汛在金沙江边的滇南馆,聊聊宜宾本土学者眼中的金沙江。

记者在滇南馆采访

在滇南馆采访后合影

滇南馆:精美绝伦的“川南第一会馆”

滇南馆又称云南会馆,位于宜宾城下走马街,是滇籍商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在走马街买下一私宅后开始修建的。历经24年,耗银两百余万两建成。

滇南馆遵循中国古代建筑传统法式,大量运用木雕、石雕、泥塑、琉璃等技艺进行建筑装饰,精美多姿,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被誉为“川南第一会馆”。

滇南馆

滇南馆

翠屏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陈汛说,滇南馆充分体现了会馆居住、存货、议事、教育和娱乐的功能,会馆建成后,还成立了“川滇商贸护运社”,专门管理云南入川的贵重物资。抗战时期,滇南馆还曾存放过南迁的故宫国宝。此外,滇南馆还走出了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原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原所长罗哲文。1935年,罗哲文考入了设在原宜宾县城滇南馆内的立达中学读书,他对古建筑的热爱,离不开滇南馆古建筑的影响。

金沙江是雄性的、狂野的,具有崇高美、力量美

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而且也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最廉价的。”蒋德均说,宜宾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宜宾人以万里长江首城而骄傲。

蒋德均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学院教授蒋德均

宜宾主城区地处三江汇流之处,千百年来,三江奔涌,滋润大地,宜宾人以水为伴,搏涛击浪,敢为人先,在这方沃土上享受天赐的丰富资源,并创造传承着灿烂而悠远的大江文化。

就宜宾而言,大江文化包含了金沙江、岷江及两江汇流后的长江在宜宾境内所孕育的各种文化形态。大江文化所滋润起来的人,往往具有开放、包容、大气、豪爽甚至狂野的性格特征,具有动态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特点。生活在宜宾的人们,无论经历多少困难甚至苦难、灾难都会坚韧不屈地生存下去,只要条件允许或困境改变,他们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金沙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上游,干流全长3481公里,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26%。明代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后提出“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确认了金沙江作为长江的正源。

在金沙江宜宾段,主要有向家坝库区、横江古镇、石城山、马鸣溪恐龙化石发现地、天池、翠屏山、七星山,以及宜宾老城区的潼关码头滇南馆、走马街、栈房街、谯楼(大观楼)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生产与生活遗迹。

蒋德均认为,金沙江作为长江水系的地理源头和有机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孕育了两岸人民,塑造了人们独特的性格。与岷江相比较,金沙江是雄性的、奔放的、狂野的、自然的、父亲般的存在,它具有崇高美、力量美。岷江则是温婉的、人文的、诗意的、母亲般的存在,具有平和温柔、温婉多情的慈爱特点。两江文化相融,让宜宾这座城具有很浓的“包容文化”,海纳百川、不屈不挠,无论经受怎样的战乱与苦难,只要给宜宾一点机会,就会发展起来。

宜宾是金沙江流域发展的集大成者

金沙江海拔落差大,高山峡谷、江水激流、险滩林立,非常凶险,新市之上的航段很难通航。王宏亮告诉记者,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金沙江处于基本未开发的状态,四川的盐、云南的铜,都是通过金沙江运到安边,然后再通过横江运输。

记者在滇南会馆采访3 (1)

采访小分队在滇南馆采访翠屏区专家

金沙江是一条雄性的、有力量的江;是一条自然生态的江,是生物的基因库;也是拥有野性,有英雄气息的河流。巨大的海拔落差,让这条江蕴藏巨大能量。过去一直未被开发,但随着中国水电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已能很好地筑坝并利用水能。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这4座电站,发电量已超过两个三峡。

王宏亮说,金沙江蕴藏的能量,通过水电开发,把水能转化为了电能;现在宜宾发展储能产业、动力电池产业,是进一步开发、运用金沙江水能资源的方法,夜间低峰期的便宜电,可转移“凝固”在新能源汽车上,在白天发挥更大作用。他认为,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宜宾动力电池、储能产业、光伏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宜宾处于金沙江的江尾,金沙江的生态、产业、文化势能汇聚到此,让宜宾成为金沙江流域发展的集大成者,经济充满活力、城市发展迅速,文化历史厚重。

过去,金沙江流域生存条件恶劣,生活十分艰难。在历史的长河里,在金沙江畔生活的宜宾人,与大自然抗争,与各民族和谐相处,骨子里学会了包容,养成了坚强和不怕艰难的性格。宜宾人像五粮液酒一样,既有水一样的包容性格,热情好客,和美博纳;又有火一样的雄浑性格,每一次,民族危亡之时,宜宾人必挺身而出。

潼关码头:见证“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的商贸繁华

气势恢宏的滇南馆门口,便是走马街。整条街紧邻金沙江潼关码头(也称铜关码头)。

潼关码头长500米,路面由条石铺就,大小不一,是四川与云南明清时期水上贸易往来的实物见证。

滇铜、金属、山货、药材、土特产入川,川盐、丝绸、布匹入滇黔,潼关码头是交易的中转站和通道。清代中期后,这里每日客商达数百人之多,在此洽谈期货、现货,成交量颇大。栈房街、走马街至潼关码头一带成为当时川南最大的川滇贸易市场,山货、药材交易更是长盛不衰,生意日益兴隆。可以说,潼关码头见证了昔日“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的商贸繁华。

金沙江左侧为铜关码头

流经宜宾城区的金沙江(左侧为原来的潼关码头)

如今的潼关码头,已不再使用,成为备用码头。然而在历史及一些传说中,它却赫赫有名,其连接着一条穿越中国大地,延绵两万余里,直通京城的神秘通道,产自滇东北地区的金属铜经北运,铸造成铜币,支撑起了大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清廷在云南收购和贮存铜料之处称“铜店”。这种铜店主要有滇东北的东川铜店,即“东店”,系京铜基地汤丹等大厂所产铜料的总汇之所。另外还有寻甸铜店,即“寻店”,以及位于昆明的省店和滇西的下关店等。 此外,叙州府是桥盐和井盐的集散中心,川盐、滇铜互运。打通铜路也是打通盐路。川盐滇铜道上专门设了“关”卡,对铜、盐进行管理。

据清嘉庆《宜宾县志·榷政志》载:“铜关:治(行政机关)西南马湖江(今金沙江)岸。乾隆四十八年(1783),叙州知府叶体仁以叙城为滇省铜、铅入川要路,禀准设关,稽查奸商私带之弊,并无额设税银改库等件。”据此可知,乾隆时,叙府知府叶体仁奏请上级在此地设置关卡,稽查贩铜奸商走私、偷税等违禁活动,并名此关卡为“铜关”。

《内库大清档案》记载,为了确保铜运,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先后向此运输线派遣上千官员,开山凿滩运铜。“铜关”也在清代历史档案和宜宾地方志中被数次记载。

铜路的开通,方便了这一区域的交通,民间商旅也随之兴盛。“船路梭织,百货流通,而以盐布为大宗,一行于雷波及左路蛮地,一行于马边及右路蛮地,云南永善一带皆资焉。”(嘉庆《屏山县志续》)

盐、大米、白酒、茶叶、布匹等沿着金沙江、南广河、关河进入云南,使“地阻舟楫,物贵民艰”的云南民生得到改善。

宜宾商贾云集,铜路上城镇客栈兴旺,栈房街、走马街栈房规模已在嘉庆年间形成,有栈房五十余间。宜宾的铜路格局,使宜宾成为川滇黔结合部中心城市。新中国成立前,云南输入四川的铜和铅等金属原料,必先到达宜宾城。

新中国成立后,宜宾城区南岸居民增多,车辆和行人来往更加频繁,南岸虽有众多码头,但并无车辆通行的专用码头。为解决车辆通行城区和南岸的阻隔,经政府批准,设立潼关码头至南岸上渡口汽车渡口,解决来往城区至南岸的人和汽车通行问题。

1969年,宜宾金沙江铁桥通车,两边设有人行道。潼关码头只设车渡,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过金沙江铁桥过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宜宾小南门大桥建成通车,潼关码头汽车车渡停止使用。

如今,潼关码头已修建成滨江路绿化路,供游人散步,欣赏金沙江景。

在走马街德元双坊感受“前店后坊”酒文化

昔日,南来北往的商贾、马帮、背夫、纤夫,从铜关上岸后,就来到走马街、栈房街休息、消费。街上会馆、客栈、酒肆、茶楼林立。

今日,古建筑滇南馆见证着宜宾商业的兴盛,双坊古酒楼还留存了古代“前店后坊”的传统卖酒格局。

双坊古酒楼

双坊古酒楼

走进双坊古酒楼,前面是装修考究、古典的餐厅,后面是有着600年历史、前店后坊的明代酒窖——“德盛福”“元兴和”双坊古酒窖池。

如今,双坊古酒楼传承宜宾古代“前店后坊”的酒楼模式,既保护了“德盛福”“元兴和”古窖池,酿出了优质美酒;又能让消费者近距离观看多粮浓香酿酒技艺,品味宜宾特色美食。

“三千年僰国都邑远亲近友走马街上登楼凭栏品味九粮玉液德盛福;六百载白酒胜地前店后坊潼关码头把盏临风颂赞卅代佳酿元兴和。”四川轻化工大学教授郭五林所写的长联形象地道出了宜宾古城里双坊古酒楼的悠久历史。

双坊古酒楼再往西边走几百米,就是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川主庙。川主庙为供奉李冰及道教三清的道教建筑。

门边有对联,上联为“行善积德方可转祸为福”,下联为“修真养性定能悟道通玄”。其戏楼对联为:“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场便见;有时惊天动地,有时欢天喜地,转眼皆空。”这些楹联也体现了宜宾的道教文化。

金沙江见证五粮液首创的窖泥移植技术

宜宾是中国白酒之都,行走在这座城市,处处能闻酒香,街角巷子里都充满了浓浓的酒文化气息。

举世闻名的五粮液,其许多酿酒古作坊就分布在宜宾老城区。这些古酒坊,从元明时期一直延续酿酒至今。“千年老窖万年糟,酒香须得窖池老”,数百年来,酿酒微生物在古窖池里,以糟醅为营养物质,不断生长繁衍进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丰富生物活性的有益于酿酒的微生物群落,使得五粮美酒香味越来越丰富,成就了五粮液的传世浓香。

位于金沙江畔的五粮液503车间

位于金沙江畔的五粮液503车间

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防洪系统还不够发达,五粮液位于金沙江北岸走马街一带的部分古窖池,时常面临洪水威胁。

如果古窖池被水淹,那么古窖泥将受到严重损伤。为保护传承古窖泥,上世纪六十年代,五粮液人以南岸车间(今503车间)建设为契机,搬迁古窖池,创新性实施古窖活态保护。

如何高效快速取泥搬迁,避免醇酯等物质挥发以及微生物长时间暴露?在搬迁过程中,五粮液把搬迁的泥块、泥土、泥干等,均用稻草覆盖运输;同时,使用木头、竹子、植物秸秆等天然工具,避免污染或损伤泥。此外,还要保留搬迁前窖池中的全部成分,将古窖池中的黄水、糟醅等伴随古窖泥一并运输。并按搬迁物质的不同性质,将古泥分层运输。

经过初试、养护、观察、成熟,五粮液成功将金沙江北岸古窖池移植到金沙江南岸,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窖泥养护工艺,开启了人工培育窖泥的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把元明古窖池中的酿酒有益微生物“接种”到了新的窖池中。

随着南岸车间成功酿出第一甑五粮液原浆,五粮液古窖泥的精髓得以活态保护和传承。503车间的成功,不仅抢救了大量珍稀的活态微生物群落,而且为中国白酒从传统小型手工作坊向工业化转型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中国白酒产业现代化生产模式的雏形。

五粮液在全世界首创了窖泥移植技术,这是五粮液发展的关键里程碑。

从金沙江北岸到南岸,从501车间到503车间,五粮液完成了从传统酿酒小作坊,到工业化大规模酿酒的关键一步。同时,五粮液窖泥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故事,不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而且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推进中国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川经瞭望记者 杨波/文 赵旭东/图)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文 赵旭东/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