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调研日志丨5月27日:钒钛钢铁撑起攀枝花经济“脊梁”,银江水电站将让城市更美

2024-11-07 14:58:05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张肇婷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5月27日,阴,有雨

因为攀钢建设,有了攀枝花这座城。探访这座金沙江畔的英雄之城,我们从探访攀枝花钢铁厂开始。

攀钢因国家战略而生 

带动攀枝花市在金沙江中游崛起

下了夜雨,早晨的攀枝花格外清凉,一改昨日的酷热,连山尖都开始飘起云雾,变得有点苍茫水墨诗意画的感觉。

在绵绵的细雨中,我们走进了攀钢集团故事开始的地方。金沙江畔的弄弄坪,是一块仅仅2.5平方公里、稍稍平缓的地带,但在莽莽群山里,却已经是攀枝花修建钢铁厂最好的一块土地。

第一站,我们参观的是攀钢钒生产管控中心,在这里可以看到攀钢钒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管理企业的生产、安全和运营,也可以看到攀钢发展的恢弘历史。

走进一楼的攀钢钒展示大厅,“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八个字映入眼帘。两侧的珍贵图片和简短文字,讲述着攀钢的发展历程。

攀西大裂谷,孕育着世界罕见的矿产“聚宝盆”,以钒钛磁铁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带,探明储量和潜在地质储量达300亿吨以上,同时还有十分可观的其他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种,特别是钛和钒资源极为丰富。

攀钢建设初期,三块石头架口锅

攀钢建设初期,三块石头架口锅

“好人好马上三线”,“帐篷搭在山窝窝,三块石头架口锅”……上世纪6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名开发建设者,拉开了攀西“聚宝盆”的开发序幕,他们在曾经只有七户人家的攀枝花弄弄坪,艰苦创业,创造了用普通高炉将“呆矿”变“宝藏”、突破“地质禁区”建成成昆铁路等世界工业史、交通史上的奇迹,建起了被誉为“象牙微雕”钢城的攀钢集团,为国家三线建设提供了标杆,被誉为“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和光辉缩影”。

技术不足,举国攻克。1964年至1967年,国家冶金工业部在全国抽调108名科技人员(号称“108将”),攻克了用普通高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专家“呆矿”的断言。

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3年雾化提钒炉投产,1974年轨梁方圆钢建成,1976年钢轨全长淬火线建成,1985年形成15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科技引领,矢志创新,不仅拉开了我国钢铁钒钛资源利用的序幕,也结束了我国西部没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历史。雾化提钒技术,使中国由钒进口国一跃成为钒出口国;二氧化钛选别技术,结束了钒钛磁铁矿不能作为钛资源利用的历史。

攀钢集团生产基地

攀钢集团生产基地

攀钢,因国家战略而生。是党中央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开发攀西资源、建设大三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于1965年开工建设,1970年建成投产;1999年至2004年,攀钢先后重组成都无缝钢管公司、成都钢铁厂、四川长城特殊钢公司;2010年攀钢与鞍山钢铁联合重组,成立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发展,如今,攀钢已成为全球唯一的钒钛磁铁矿中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形成了攀枝花、西昌、成都、江油、重庆五大产业基地,成为全球第一的产钒企业,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和产业链最为完整的钛加工企业,国内第一、世界顶级的重轨生产基地。

走进攀钢钢轨生产线,你会看到气势宏大的百米钢轨生产线。10多米的天然含钒钛钢坯,经过先进工艺热压成为百米钢轨,被运到世界各地,修建各种铁路。

微信图片_20241107133713.jpg

探寻金沙江采访组了解攀钢百米钢轨生产线

攀钢是国内第一、世界顶级的钢轨制造服务商,占据我国钢轨市场份额的4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70%,荣获全国唯一“钢轨出口免验”资质,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攀钢率先在国内开发出高速铁路钢轨及配套道岔系列产品,建成中国第一条、世界第三条百米钢轨生产线,拥有当今生产高速铁路用钢轨最成熟和最先进的工艺。

广深线,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铺设攀钢百米钢轨;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全线铺设攀钢百米钢轨;京广高速铁路,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超过三分之一的路段铺设攀钢百米钢轨;京沪高速铁路,攀钢钢轨占三分之一。

攀钢百米钢轨生产线

攀钢百米钢轨生产线

世界运量最大的重载线大(大同)秦(秦皇岛)线,超过四分之三线路里程铺设攀钢PG4高强钢轨;“世界屋脊”上的青藏铁路,攀钢钢轨用量占全线用量的72%……

如今的攀钢,作为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龙头和核心企业,正在全力打造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原创技术策源地,全力保障钒钛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打造世界一流新金属材料企业。攀钢的技术和企业规模实力,将进一步支撑攀枝花经济发展。

从宜宾沿着金沙江走到攀枝花,沿途没有大城市,正是以攀钢为龙头的企业带动下,开发矿产资源,不断提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带动了攀枝花市发展,在金沙江中游崛起。

银江电站预计2026年竣工

将让“花城”更美更诗意

金沙江、雅砻江裹挟着巨大的能量,从高山峡谷中奔涌而出,在攀枝花市交汇,不仅带来了工厂和居民生活所需的丰沛水资源,也带来了丰富的水电资源。

探寻金沙江采访组抵达银江水电站采风

探寻金沙江采访组抵达银江水电站采风

下午天气转闷热,汗如雨下,在户外呆十分钟,衣服就会被打湿。

我们去采访银江水电站的建设情况。该水电站距攀枝花市区约10公里,是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的最后一个梯级电站,上接金沙水电站,下接乌东德水电站

探寻金沙江采访组调研银江水电站

探寻金沙江采访组调研银江水电站

银江水电站总体建筑包含大坝、泄洪消能建筑物、电站厂房、过鱼建筑物、生态泄水建筑物。项目建设总工期72个月,于2019年7月22日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工程竣工。

银江水电站安装的6台单机容量65MW的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多年平均年发电量大约17亿度。虽然账面上看,经济价值并不很高,但银江水电站是一个民生工程,水电站建成后,将使金沙江攀枝花城区段水位提升18.5米,形成静水湖面。

银江水电站建设现场

银江水电站建设现场

攀枝花这座钢铁城市的中间,将有一个“湖泊”,环境将大大改善,同时,该市以此为契机,推进沿江景观带建设,将让一年四季鲜花不败的山城,变成山水相依充满魅力的诗意江城。

生态治理稳步推进

矿山“再见青绿” 

兰尖铁矿,是我国十大露天矿山之一、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被誉为“攀钢钢铁粮仓”。数十年来从这里开采出来的矿石,如果用80吨的大卡车装,车队可以绕地球赤道八圈。

过去,兰尖铁矿的大量表外矿及废石堆存放于尖山排土场、肖家湾排土场等处,压占了大量土地,使植被及地表受到破坏,暴雨季节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存在坍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和视觉污染,影响城市形象。

攀枝花的矿山

攀枝花的矿山

如今,走进兰尖铁矿尖山排土场、肖家湾排土场,山上剑麻、凤凰木、鸡蛋花、小叶榕、黑荆树等绿植迎风摇曳,矿山正在生态治理下披上绿色,变身青山。

为了保护金沙江,2017年以来,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和攀枝花市东区政府累计投入9221万元用于兰尖铁矿基地修复治理,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387亩。如今,矿山生态修复基本形成了草、灌、乔植物的高质量生态修复配置模式,“再见青绿”正在成为这里的日常新风景。

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矿山修复治理不容易,需要拉土覆盖50厘米,选用耐寒植物种植,由于攀枝花干旱缺雨,最开始成活率不高,后来增加了滴灌,成活率就高了,要不了几年,昔日的矿山,就会成为青山。”

攀枝花不仅是山城,也是江城

晚上,攀枝花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和我们作了交流,认为四川经济日报社与五粮液联合组织的“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大型采访活动很有意义,宜宾市持续探究岷江、金沙江,从更广阔的空间和文化视野,来思考一座城市的发展,这对攀枝花很有启发。攀枝花,金沙江和雅砻江在此交汇,也应该去扎实探索、研究两条大江的生态、气质、文化等内涵,赋能攀枝花未来发展。

阳光花城攀枝花

阳光花城攀枝花

攀枝花不仅有山、有矿、有产业,而且还拥有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的丰富水资源,过去钢城、山城的“硬汉”形象,正在变得柔软诗意,成为鲜花满城的亲水江城。

四川经济日报社主要负责人李想表示,四川经济日报从做报纸出身,现在已转型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APP客户端的全媒体平台,多年以来深耕报纸的深厚经验和专业精神,培育了一批作风严谨、采访扎实、善于研究调研的记者。这批从“报人”成长起来的媒体人,拥有良好的作风和丰富的采访经验,能做出有深度、厚度、温度的新闻,加上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渠道,能更好地宣传和讲好四川及各市州的发展故事。

“此次报社派出精干力量,开展‘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大型调研采访活动,是为了探寻金沙江以及沿岸城市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等发展情况,寻找这条江的精神、历史和文化,进而赋能流域两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李想说,攀枝花是金沙江流域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国家三线建设的典范。通过走访攀钢百米钢轨生产车间、银江水电站项目建设现场、兰尖铁矿尖山排土场矿山修复点,我们看到了顶着烈日、汗流浃背的各行各业建设者,我们深入金沙江流域深入采访,就是要挖掘这些有温度、有感染力的新闻,讲述新时代的奋进故事,致敬建设者。

(川经瞭望记者 杨波 徐杨/文 赵旭东/图)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 徐杨/文 赵旭东/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