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酒,是天之美禄。
酒杯里,装着历史,装着快乐,也装着动人的故事。
5月13日-6月14日,五粮液与四川经济日报社携手开展“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调研采访活动,采访组沿着金沙江,溯江而上,穿越横断山、大凉山、乌蒙山等大山,在江畔,在山谷,追寻历史遗迹,透过一个个文物,倾听金沙江边遥远的传奇,以及江畔吟唱着的古老“酒歌”。
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流淌着古老的历史。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发现的元谋猿人化石,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表明长江流域的云南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地区。
元谋人的发现,让我们可以想象,蛮荒的金沙江流域,170万年前就有聪明的直立人用制造的工具从事狩猎及采集活动。同时,用被解放的双手,在大地上创造出更多神奇。
打猎的石斧、装水的土陶、种植的谷物、酿制的美酒……都经由人类的双手创造。
叫化岩出土的“红陶杯”
为宜宾4500年酿酒史作证
2006年,金沙江最末一个梯级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开工建设。次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向家坝水电站库区规划淹没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金沙江北岸从楼东乡至新市镇,一处处古遗址和古墓葬,一件件古文物,让金沙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直至商周、两汉、元、明、清代的历史,一一浮现在世人眼前。
宜宾屏山叫化岩遗址出土的陶杯
叫化岩遗址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楼东乡沙坝村,地处金沙江北岸,分布面积约4000平方米。2009年6月~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向家坝水电站建设,联合宜宾市博物馆、屏山县文管所对该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
本次发掘共清理新石器时期房址7座、灰坑10个。出土遗物主要为陶片和石器。陶片中可辨的器型有花边口绳纹罐、敛口卷沿罐、侈口折沿罐、内折沿钵等。石器主要为磨制石器,种类包括石斧、石锛、石刀、刮削器和石核等。本次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填补了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川南地区的空白,其绝对年代距今4700年~5000年。
此外,还出土了一个红褐色的“夹砂红陶杯”,杯子的口径约5.2厘米,底径约3.0厘米,通高约4.5厘米。器型是敞口、圆唇、斜直腹、小平底,器身通体装饰有粗绳纹,显得很别致,从其造型来看,和现在的酒杯很相像。
这个陶器是目前宜宾出土文物中最古老的酒具,也是“中国酒都”宜宾有4500年酿酒史的实物证据。
酒,是人类饮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饮品,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祭祀天地、庆祝丰收、婚丧嫁娶、寄托情怀、驱逐苦恼、交流感情的重要载体。
金沙江下游宜宾境内出土的鱼化石
在叙州区博物馆,我们还看到了一块鱼化石,活灵活现,让人可以想象它在远古的金沙江里畅游的样子。
这些古老的文物,默默地讲述着宜宾先民们数千年前在金沙江畔的生活。他们在崇山峻岭中打猎,在汹涌澎湃的江里捕鱼,在台地上开垦土地,种植劳作,丰收的时候,围着篝火,欢庆夜饮。
那时的人类用红陶杯喝什么酒,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古老的红陶杯,却打破历史的尘封,让人惊叹宜宾酿酒的历史积淀之深厚,这样的酒文化传承数千年,让“中国白酒之都”的酒香穿透古今。
荔枝古树千年犹在
“荔枝绿”酒不传,而果酒仍盛
澎湃的金沙江,与云贵高原流来的横江,在云南省水富市交汇。
从汇合处向南望去,就是定夸山脉(今名火焰山),山陡峭却不高,山下一处岸坝是廖致平墓,墓碑上刻有“绿荔世家”。
《[嘉庆]四川通志》云:“定夸山在县西一百里。山坡荔枝连袤,多属廖氏。”
廖致平就是定夸山的荔枝树主人,北宋时,曾官至朝议大夫。他也是苏轼的侄女婿、黄庭坚的朋友。
廖致平曾邀请苏轼、黄庭坚做客定夸山下的“绿荔庄”,陪同的还有其表兄王公权,带来了“荔枝绿”酒。
黄庭坚写下《廖致平送绿荔支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支绿酒亦为戎州第一》一诗,以“谁能同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誉之。戎州,即如今的四川宜宾。
荔枝古树
据传,黄庭坚还在定夸山上的虬龙石上题下“山水钟秀”石刻,今虬龙石已断裂滚落至廖致平墓侧,不过字迹风化严重,难以辨认。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也对戎州荔枝情有独钟,念念不忘。他在《莆阳饷荔子》中写道“星球皱玉虽奇品,终忆戎州绿荔枝”,认为尝遍了世上荔枝奇品,都觉得不及戎州荔枝。
如今,历史上有名的“荔枝绿”酒已难寻,但荔枝树却保存了下来,并在宜宾大面积种植。
《宜宾县志》(1991年版)载:“定夸山历来以产荔枝闻名,今荔枝沟尚存唐宋荔枝树。”
金沙江畔,我们在定夸山不远处的宜宾市叙州区赵场街道“打鱼村”,看到了5株荔枝古树,它们见证了宜宾荔枝种植的悠久历史。
5株荔枝古树以与荔枝沟紧挨着的上下两株树形最大,下面一株干周5.6米,树冠直径40米,树高16米,长势茂盛,浓荫密布。
宜宾市叙州区文化旅游协会会长李秉仁说,5株古树在20世纪60年代均有挂果,1967年荔树沟1株挂果3000余斤。几株古树歇果40余年,于2012年又纷纷挂果,但只挂果一年。直到2023年,又有4株古树果满枝头,其中荔枝沟一株挂果最多,约400斤。
古荔枝成熟时,多呈深红色,口感甜中微酸,回味悠长。当地群众称,这是1000多年前的本地味道。
叙州区地处金沙江、岷江和长江交界处,三江河谷地带热量和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种植荔枝自然条件优越,是四川荔枝主产区之一,也是古代僰人生活的地方。
宜宾古称僰道,曾是僰人聚居地。《华阳国志》记载:“僰道县有荔枝、蒟、姜。”《齐民要术》记载:“僰道有荔枝园,僰僮多以此为业,园植万株,树收150斛。”荔枝曾是僰人的支柱产业。
如今,叙州区大塔片区继承了古代种植荔枝的传统,现种植荔枝两万余亩。虽然在宜宾已没有了王公权所酿的“荔枝绿”酒,但整个金沙江河谷非常适合种植水果,依靠两岸盛产的葡萄、石榴、猕猴桃、枇杷、脐橙、桂圆,人们延续着酿果酒的传统,在金沙江畔,酿出葡萄酒、石榴酒、梅子酒、桂圆酒等饮用。
彝族人土法酿酒
除了水果入酒外,在楚雄州博物馆,我们还看到了金沙江畔彝族的土法酿酒工艺。彝族人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因当地气候冷凉,喜欢喝酒驱寒。他们种植苞谷、小麦、荞子、洋芋、燕麦等农作物,同时,也用这些传统物产,土法酿制醪糟、烧酒等饮用。
金沙江畔的古窖池与古作坊
见证五粮液首创窖泥移植技术
金沙江穿越大凉山,进入四川盆地后,迅速在宜宾与岷江交汇成长江。
而宜宾这座有着2200年建城史的古城,山水相依,风景极好,金沙江、岷江合围,成为天然的护城河,城市背靠真武山、翠屏山,面朝长江。丰沛的江流,带来了丰富的物产,也带来了繁华的商贸。
行走在这座城市,处处能闻到酒香,街角巷子里都充满了浓浓的酒文化气息。始于唐、兴于宋、精于元、成于明、得名于清,传承逾千年,鼎鼎大名的五粮液就诞生于此城。
位于金沙江畔的五粮液503车间
五粮液的长发升、利川永、钟三和等酿酒古作坊就分布在宜宾老城区,有的在金沙江边,有的在岷江边。如今,五粮液古窖池群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五粮液传承逾千年的酿造技艺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古酒坊,从元明时期一直延续酿酒至今。“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700多年来,酿酒微生物在古窖池里,经一代代酿酒工人匠心培育,以糟醅为营养物质,不断生长繁衍进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丰富生物活性的有益于酿酒的微生物群落,使得五粮美酒香味越来越丰富,成就了享誉中外的传世浓香。
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防洪系统还不够发达,五粮液位于金沙江北岸走马街一带的部分古窖池,时常面临洪水威胁。
如果古窖池被水淹,那么古窖泥将受到严重损伤。为保护和传承古窖泥,上世纪六十年代,五粮液人以南岸车间(今503车间)建设为契机,搬迁古窖池,创新实施古窖活态保护。
如何高效快速取泥搬迁,避免醇酯等物质挥发以及微生物长时间暴露?在搬迁过程中,五粮液人把搬迁的泥块、泥土、泥干等,均用稻草覆盖运输;同时,使用木头、竹子、植物秸秆等天然工具,避免污染或损伤窖泥。此外,还要保留搬迁前窖池中的全部成分,将古窖池中的黄水、糟醅等伴随古窖泥,一并运输。
经过初试、养护、观察、成熟,五粮液成功将金沙江北岸古窖池移植到金沙江南岸,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窖泥养护工艺,开启了人工培育窖泥的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把古窖池中的酿酒有益微生物“接种”到了新的窖池中。
五粮液国宝窖泥
随着金沙江南岸五粮液503车间成功酿出第一甑五粮液原浆,五粮液古窖泥的精髓得以活态保护和传承。这不仅抢救了大量珍稀的活态微生物群落,还为中国白酒从传统小型手工作坊向工业化转型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中国白酒产业现代化生产模式的雏形。
五粮液首创窖泥移植技术,成为了其发展的关键性里程碑。
从金沙江北岸到南岸,从501车间到503车间,五粮液完成了从传统酿酒小作坊到工业化大规模酿酒的关键一步。同时,五粮液窖泥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故事,不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还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推进中国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站在宜宾潼关码头,看从雪域高原奔来的金沙江,与岷江汇聚成长江,滚滚东去。金沙江见证了两岸的变迁,而在历史的长河里,酒始终相伴,带给人们快乐,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 侯云春 赵旭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