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文旅 >新闻详情

“90后”泥塑艺人王安斌:巧手捏泥塑 指尖传非遗

2024-11-21 09:35:53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何羽佳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张瑞灵

诳楚救汉的纪信、红面长须的关公,卡通十二生肖公仔、蛋仔派对……一块块普通的泥坯经过一双巧手的捏、搓、揉、掀,再经过烤制定型,制成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泥塑,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生活百态。这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都出自西充县“90后”非遗泥塑传承人王安斌之手。

王安斌正在创作(蒋星 摄) 

日前,记者在西充县多扶镇凤凰山社区见到王安斌时,他正在“王安斌泥塑工作室”创作“纪信诳楚”群雕。工作室展台上,各种各样的泥塑作品琳琅满目,形象逼真的人物、惟妙惟肖的动物,骨骼、肌肉、毛发都塑造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让人惊叹不已。

“这些都是我的心血,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看到它们就能让我回忆起当时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时的点点滴滴。”王安斌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和泥塑之间那些说不完的往事。

“儿时,由于家里没有玩具,爷爷就教我用泥巴做玩具,经常捏一些小动物,引得村里小伙们好生羡慕。”王安斌介绍,长大后对塑像产生了兴趣,经常到寺庙、广场等地看雕塑,一看就是半天。2008年,他在深圳打工,一次到公园游玩时,看到湖畔凉亭里一群人围着一位捏泥塑的老人,于是他也驻足欣赏了起来。老人一双巧手上下翻飞,一块块泥团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造型。他被老人神奇的手艺所折服,当场就拜老人为师,学起泥塑技艺。

从老人那里学艺后,王安斌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勤加练习。从最初几天完成一个作品,到后来不到半天就捏出一个。为了提高技艺,他先后到深圳、北京等地学艺,多年的走南闯北,不但让王安斌涨了见识,其还掌握了传统泥塑的制作技艺的精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泥塑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的一种雕塑工艺品,或素或彩,以人物为主,制作起来十分复杂。制作一件泥塑作品,要经历选土、筛选、晾晒、和泥,到创作、烧制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王安斌说。由于传统材料作品不易保存,经过多次研发实践,他调制出一种新型配方,使其作品色彩鲜艳,易于长期保存。王安斌感叹道,泥塑是工匠活, 每一步都需要精心准备,用心制作,方可大成。

王安斌告诉记者,在泥塑创作中,最难的就是人物表情的刻画,这个部分耗时最长,也最考验工匠的水平。为了让人物凸显个性,五官的比例要精确恰当,一毫米的改变都会影响到人物的性格,为了增加泥塑动态效果,他用铁丝娴熟地勾勒出人物的骨架,然后一点一点赋予它肌肤、纹理和造型,最终使作品人物生动鲜活。

千姿百态生活味,一块黄泥塑乡愁。“一件好的作品不仅要反映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在一起就很有味道。”王安斌说,十多年来,他围绕印象中的乡村生活场景创作泥塑,这些作品洋溢着乡土气息,将川东北地区传统节日的习俗生动再现。

“西充历史悠久,数千年岁月沉淀给我们留下丰富多彩的题材,很多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红色文化题材值得挖掘创造。目前,我正在创作‘纪信诳楚’群雕,这个作品将充分展现了忠义将军纪信假扮刘邦荥阳救主的生动场景。”王安斌告诉记者,在“纪信诳楚”泥塑作品完成后,他还会做八百锤子兵、张澜先生等更多的主题泥塑,希望通过泥塑的方式再现历史。

“泥塑创作不能只局限于过去,也要与时俱进,要用古老技艺反映现代生活。”王安斌告诉记者,为了让自己的泥塑作品更具时代特色,他在题材上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历史典故,而是开拓创新,制作了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系列泥塑。

“四川省第三届文化艺术展”二等奖,“四川省第八届农场手工艺”优秀作品奖……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使王安斌声名鹊起。如今,他和他的作品频繁出现在报纸上、电视上,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的目光。

“在物欲横流的浪潮里,真正能潜心学习非遗传统技艺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不少传统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到这个行业来,守住泥塑这个非遗传统,让泥塑技术能够延绵不绝,发扬光大。”王安斌说,泥塑技艺的传承是他最惦记的事,为把这门手艺好好地传承下去,他经常到西充青年夜校、南充市少年宫等地传授泥塑技艺,希望他们在领略非遗之美的同时将来能把泥塑文化发扬光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中华瑰宝在新时期熠熠生辉。

(李同周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国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