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悦读 >新闻详情

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丨陈卓:香醉人间三千年

2024-11-22 14:44:51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张肇婷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黎琦审核:张瑞灵

金沙江畔  大国重器

“一生都留连在你的身边/……看你在冬季枯萎/看你在夏季丰盈/看你曲折的一生/在我生命里蜿蜒”惟有这从高山之巅峰奔流到海的金沙江,惟有这浩浩荡荡的金沙江水,它的干净、柔软,它的沉静、野性,它的博大、远藏,它的辽阔、浩瀚,它的真实、圣洁,它的古朴、包容,它的美丽、时尚……无时不具有一种感召,一种释放,一种诱人的向往,一种不屈的奋进。

“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当宏伟的向家坝水电站蓄水,一江春水出云南,激越奔腾浑黄的金沙江便永久地成为了记忆,它的绿色之变,总是攫取着心魂,如水般静静地从身体里淌过,让死水一样的心灵激情苏醒……

向家坝水电站

向家坝水电站

向家坝水电站距离云南省水富市城区、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境内荷花池有1.5公里的距离。向家坝水电站的建成,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西电东送”提供了有力支撑,是不折不扣的“国之重器”。

伫立于缆机平台,大坝之上的金沙江水宛如一面明镜,又宛若一个含情脉脉的姑娘闪动着明丽风情的秋波。这是一幅山水相连、天人合一的好画作,斑驳与繁华的光影轻舞流转,我仿佛听见船桨拍水的声音、竹竿撑船的声音、皇木漂流的声音、金江号子的声音,从渺远处急速而来……真不知上苍是怎样让这江水在险峻的山峦峡谷间奔流千年,又如此的融合交融,造就了这旖旎的美景,造就了金沙江的峥嵘与繁盛、沧桑与辉煌。诗人杨角说:“一个人记住一个地方并冲动地用文字去描述它,总会有一些特殊的原因。譬如山水、文化,譬如特殊的人、特殊的事。”

少年时的许多事情早已淡出了记忆,看着向家坝水电站大坝升船机让千吨驳船在383米高的大坝轻松上行下行,脑海里浮现出著名诗人樊忠慰对纤夫的咏叹:“拉不断的绳是江,脱不掉的衣是汗,穿不破的鞋是船,走不尽的是岸……”浮现出上世纪七十年代多次乘货船过横江到金沙江再到宜宾的场景,船工们奋力摇桨,与激流搏击的场景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那时候堆满货物的船舱通常只能搭乘十来个人,能够不走路而坐船是很奢侈很幸福的事情。踩着长长的跳板上船,领桨一声吆喝,船工们随着号子一起发力,把船从岸边推入河中,再翻身上船。领桨又一声令下:“开哟……”一二十个船工们紧握船桨,齐声应和道:“划哟……嗨哟,嗨哟!”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2017年,我有幸参加云南省昭通市新金沙江文化考察采风活动,乘机动货船逆流而上,湖光山色,人在画中,金沙江两岸的城市在眼前掠过,绥江、会仪、大兴、巧家、大寨……每一处都因水电站的建设,因金沙江的绿色之变,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欣喜的是巧家县笼子一样的鹦哥溜索被一座大桥取代,最终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一行从大坝之上下行,进入了向家坝水电站空旷而神秘的“心脏”,“心脏”里五星红旗耀眼夺目。四个巨大的蓝色圆形图案环绕着向家坝水电站的主机,让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不得不感叹,大国重器改变了一条江的奔涌,改变了大江两岸人们的生活。

长达2米的中华鲟标本

长达2米的中华鲟标本

在向家坝水电站配套的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我们了解到,大坝建成之后,很多需要回到上游繁殖的珍稀鱼类生存受到了影响。为保护这些珍稀鱼类资源,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于2007年12月建立了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的增殖放流站。通过人工繁殖与干预,驯养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向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投放鱼苗,以保持特稀有鱼类的品种。在增殖放流站我们惊喜地看见已养殖驯养的鱼类10余种,其中包括国家级保护动物达氏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

当万家灯火闪烁,感受着这份责任与担当,神思遐想,我无法用自己苍白的文字歌吟这条江的永远:“桃花水暖了这江/皓月初升/斑斓的灯火跌进水里/乌篷船顺水而飘/江心的鱼儿探出头来/渔网碎了月亮/光影灼灼/灿烂了谁的笑脸//还有谁在孤独/谁在独立江风/望远山苍穹/望这一江碎了的岁月”这是金沙江里碎了的月亮,是最本真的慨叹与变幻。我为友人王险峰的抒情感动:“这是一个水里漂来的城市,浮在一条河的岸边。一个城市和一条河的缘分,与生俱来。河流让城市鲜活,城市让河流生动。”

时光如水,四季轮回。一季与一季不同,一季有一季的风光,每一段有每一段独特的精彩,无论是沉静,还是野性,金沙江都是这般的极致,让人乐意一辈子细细地读,一辈子慢慢地品……

“这宝石让人双膝发软的蓝/这湖光里沉浸的天荒地老/有谁还能兑现昔日的一往情深……我怎么舍得离去,你留我/水里的云朵留我/留我做你/骨酥魂荡忠贞不贰的情郎”,这是诗人夏羽对金沙江的一见钟情,也是我的一往情深。

金沙江畔,大国重器!山水合一,人杰地灵!

诗意栖居  恍如隔世

“我们的身体只能在大地上行走,灵魂却可以在天空下自由飞翔。”所有的人都在抵达,或者虚无,或者圣殿,或者穿越,或者尘土之下,白骨腐朽。

位于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四川一侧的屏山县书楼镇马湖府古城,我去过多次,尽管每一次都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但古城内42栋源自宋、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均为“搬”来的这一事实,每次都深深地震撼着我。

有人质疑说,明明是新建,偏偏说是古城。殊不知这是四川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面文物迁建工程,这些古建筑原本的所在地,已成为向家坝水电站库区,沉入水底。42栋古建筑从水库淹没区内拆卸一砖一石、一木一梁逐一编号,搬迁到此,再按原样修建而成。让如此大体量的古建筑整体“搬家”,重获新生,实属不易。

马湖府古城

马湖府古城

每一次踏进马湖府古城,都恍若隔世,都是一次穿越。祠庙、民居、石刻、桥梁、城门、牌坊、古井等交汇而立,浓缩了客家文化、水文气象、土司文化、乡绅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古城外围,迎江门、翙凤门、承恩门三座城门巍然矗立、风华依然,堪称中国建筑和城市史较为重要的实物遗存。西门翙凤门最具特色。翙凤,意为凤凰展翅,城楼飞檐翘得很高,曲线优美,给人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万寿观是一处道教场所。如今仅存华丽恢弘的玄帝宫殿,大殿平面略呈方形,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面,斗拱不仅出檐深远,而且相互勾连,极具气势,全殿均用楠木构造,尤其是正殿中高大的金丝楠木立柱非常壮观,需要两个人才可以合围,令人叹为观止。据说有专家认为,万寿观的金丝楠木与举世闻名的紫禁城的金丝楠木来自同一地点——宜宾屏山县,由此可窥金沙江水运功不可没。

在明清时期,马湖府古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水运交通,是辐射川滇两地的商贸集散地,商贾云集,富庶人家众多。在42栋古建筑中,凌家老房子、凌家祠堂、凌家大院、凌家作坊、凌家货栈等,均与祖籍江西的凌氏一族有关,可见是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现存的凌家祠堂为民国时期建筑,由三进四合院组成,兼有典型的西式建筑风格。紧挨凌家大院的是新安平夷长官司衙门,建于明朝时期,平夷司是马湖府四大土司之一,历经500多年,是屏山彝族土司文化的见证。

向家坝库区风景

向家坝库区风景

马湖府古城还有一座颇为神秘、极尽奢华的古建筑——员外府。至今,人们依然不知道这座建筑的主人是谁,真正是来无影去无踪。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员外府,从建筑形制来看,是一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包括门厅、过厅、南北厢房、堂屋、廊道、后院书楼、绣楼等多个部分,光是天井就有7个,单体建筑多达12栋,建筑总面积2120平方米。平日里,这里大门紧闭,除了家中下人从侧门进出采买,宅子的主人似乎足不出户,难觅踪影。不知什么时候,一夜之间,员外府中的人突然不见了,留给后人无限的猜想。

高大巍峨,气势雄伟的禹帝宫是一处明代修建的会馆建筑,大殿中4根石柱上的浮雕文雀、蟠龙等瑞兽活灵活现。这4根石柱,每根直径75厘米左右,高约10米,重达50吨以上,其上刻有的4个水文标志,忠实地记载了清代时金沙江一百多年里的历次洪峰,具有重要的水文科学价值,为修建向家坝水电站提供了第一手水文历史资料。

“重生”的马湖府,是一座鲜活的宋、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多种文化形态建筑物共生的“古建博物馆”,无声诉说着屏山深厚的历史底蕴。夜幕降临,我们品尝着马湖府古城的美食,畅饮着美酒,杯觥交错间,品酒品德。作家白瑞雪说:“那小小的一碟菜里,吃得出食物本来的味儿,吃得出天地生养万物竞发。包含在简单食物里的海洋与土地的气息,是人之来处,也是人终将所往。”简单、质朴、热烈是马湖府美食的根本,辣麻鲜酸甜苦是金沙江两岸人的美食世界。著名作家蒋蓝念叨着一碟拌有红色小米辣、绿色芫荽、诱人食欲的水豆豉。把心事交给舌尖,把灵魂交给味蕾,不亦乐乎。就如同荷叶之上有了荷花,山峰之间有了青藤,翠柳之上有了黄鹂,那真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微妙而美好的相依相伴,是食物在味蕾上翻起的千万层截然不同的滋味……

尽兴对酌,酒至微醺,喝酒数著名作家蒋蓝、何万敏老师和才女李小林最是豪气。小林说起年轻时一次可以喝上三斤酒,也是震惊了在场的我,能喝三斤酒一定是宜宾人喝酒的翘楚。“背靠三条江,喝酒当喝汤。”看来不仅仅是宜宾人的一句豪言壮语,更多的是真实写照。他们没有醉,而我已是醉了。不知为何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酒足饭饱,我们入住修筑于清代的凌家老房子——马湖别苑。这里总面积4350平方米,共有40多个房间,庭院深深、布局严谨,青砖灰瓦、雕梁画柱,都彰显着古人的审美理念。绕来绕去,我才找到自己住的房间,房间布置简洁大方,房梁窗户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况味,室内又配置了空调、淋浴这些现代设施。我忍不住独自一人走出马湖别苑,在夜色之中,古街上早已无人,暖暖的街灯静静地照着我,街边的白色绣球花自顾自地绽放着,天幕是寂静的黑,远眺是寂静的黑,陷入马湖府古城的灯影里悠游,寂静中我仿佛听见了马湖府古城旁金沙江流淌的水声,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夜有些深了,我加快步伐返回了马湖别苑,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在不知不觉中,四肢与整个身心,都随着那蕴藏的夜韵、枕着那金沙江的碧水,渐渐地柔软下去,只停下了思绪,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只静卧在洁净与舒适里,沉入温柔的梦乡……恰如诗人蓝莲花描述的一个夜晚:“所有的声音都已寂灭/只有你的诉说和低语。”

书楼镇的早晨

书楼镇的早晨

早上6点多起床,忙着接受四川经济日报记者的采访,我最怕出镜,很是紧张。他们选择了在马湖府古城的金沙江边。昨日夜深时是下了雨么?竟然有了夏天难得的清爽,风柔柔地吹着,金沙江江面上缓缓流动着若有若无、无所不在的淡淡的蓝、淡淡的雾,周身弥漫着一股更加懒洋洋的暖意,一只货船若惊鸿翩跹、波摇影动……年轻温情的话语声飘荡在风中,我这个生性沉静的人,身体和灵魂萎靡的人,也渐渐被他们温暖,缓解紧张,点燃激情……

重庆著名作家陶灵老师说:“宜宾的一天是从一碗燃面开始的。”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人们传唱这样的说法:“宜宾的芽菜香飘成都城。”现在看来,连重庆也能闻到这份香气了。宜宾燃面堪称是宜宾美食文化的“形象大使”。它以本地优质的水面条为主料,搭配碎米芽菜、小磨麻油、鲜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条辣椒、上等花椒、味精、泡酸萝卜粒、香葱等多种辅料精心制作。制作时,先将面条煮熟,捞起后甩干水分,去除碱味,再加入油和佐料拌匀,因其油重无水,遇火即燃,故而得名燃面。这种遇火即燃的热辣特性,仿佛也承袭了奔腾不息的金沙江的热情。其实宜宾的面又岂止燃面,花色品种繁多,鲜酸甜麻辣俱全,可以选择的实在太多,干拌面系列的有生椒牛肉面、豇豆面、金酱面等,汤面系列的有刀削面、三鲜面、炖鸡面、番茄丸子面、咸鲜面、红豆面、豌豆面、红烧牛肉面、肥肠面、姜鸭面、鳝鱼面、排骨面等等,其足以让人一个月的早餐一天一个口味换着吃。作为曾经的宜宾人,这顿早餐我选择了火辣辣的红烧牛肉面。

早餐后,作别马湖府古城,我们一行人向下一站五粮液集团公司出发。车绕行到马湖府之上的公路,马湖府古城在云雾里若隐若现,金沙江在云雾里时隐时现,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不知谁兴奋地喊道:快看,江对岸的小镇,看到没有?那白色的沙滩,人称水富马尔代夫呐!“水富马尔代夫”,天,这个赞誉在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水富作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却只知道水富邵女坪素有小三亚之称,是什么限制了我的想象,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邵女坪滨湖小镇已经上升到了“马尔代夫”的高度,实在是惭愧。事实上我对邵女坪有着深厚的情感,邵女坪是向家坝电站建设后2012年水富的移民安置点,共建有310幢移民安置房,她在湖山明镜宛若半个月亮的小岛上,恰似一位妙龄的女子,披着轻柔的面纱,时而以阳光、青春、朝气、明净、昂扬的姿态立在眼前,时而又犹抱琵琶半遮面躲藏着,云一样轻,水一样柔,花一样舞……却都是山与水做的骨肉,都拥有山与水的情怀。让人喜爱她的每个细节,痴迷她的每个细节,似乎只有《诗经》里“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句子才能最真切地表达。此刻,她的万千风情,近在咫尺;诱惑,近在咫尺,近在一伸手就可以触摸的距离。

大国浓香  真实不虚

粮为酒之本,水为酒之血,“背靠三条江,喝酒当喝汤。”不得不赞叹这句话隐喻了宜宾人拥有金沙江、岷江与长江三条大江以及“中国酒都”的侠骨柔肠与激情豪迈。伫立三江口,相看两不厌。远眺白塔山、黑塔山,吟唱着著名诗人雷平阳的诗歌:“这条江来自圣洁的雪山/走向辽阔的汪洋……无始无终的波涛/在胸腔里自由自在地流淌……我把我速朽的肉身/无私地交给了时间和海水/我把不死的灵魂/坦然地交给了古老的河床/我这颗曾经无处安放的心啊/没有回到故乡/我在这里找到了天堂”这喷涌的热血,灵魂的安放,诠释了对一条江的敬畏,诠释了大自然不朽的神奇,诠释了万里长江第一城明珠般闪烁的光芒。

宜宾是我的第一故乡,历史文化厚重,三江润泽,相互依存,彼此成就。开放包容,民富城安,美不胜收,宜游宜居。从中国白酒之都、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再到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强势崛起,迅猛发展。正可谓好地产五谷五谷丰登,好水出好酒琼浆玉液,宜宾人酿出了举世闻名的五粮美酒,传承4000多年的酿酒史波澜壮阔,五粮美酒,五谷相生,五味兼呈,水滋地养,天人共酿,闻名全球。“大国浓香”“中国酒都”这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真实不虚。

图片4

五粮液“十里酒城”

生于斯,长于斯,与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走进“五粮液”酿酒之地,是我一直的向往。参加“大江之韵·探寻金沙江”主题调研采风活动,圆了我多年的梦。徜徉在明亮的五粮液酒文化博物馆,徜徉在酒的海洋,徜徉在一瓶又一瓶封藏已久的五粮液之间,徜徉在五粮液无数的国家级奖牌之间,徜徉在五粮液一步一步奋进的发展史里……酒情酒性,人情人性,“大国浓香、和美五粮”一目了然,我钦佩创造这一切的每一代五粮液人。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瓶普通的五粮液售价5元钱,以现在的收入来看似乎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但在当时,刚工作的我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四十多元,5元也是普通人喝不起的价格。我的心停留了下来,在封藏已久的五粮液之中停留了下来,停留了下来,神游于酒香之中……

中国酒都,当喝好酒。“入眼三分醉,沾唇满口香。”这一日的午餐,我们好像品尝的不是五粮液,而是柔美的水;好像不是醉于酒中,而是醉于柔情里;好像惟有醉这一姿态,才能恰如其分地对得起五粮液的真情真性……

离开五粮液酒文化博物馆,我们去了五粮液的水之源安乐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宋诗人黄庭坚传颂至今的《安乐泉颂》:“姚子雪麴,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晨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进入花园式的安乐泉,只见牌坊楼阁、庭院水榭,有从容淡定、亭亭玉立的古装妙龄女子,宛如是从唐诗宋词里盈盈走来,从迷人的月色中款款走来,或古筝、或琵琶、或长笛,一如古典、曼妙、清扬的仙音仙乐如水袭来……

位于金沙江畔的五粮液503车间

位于金沙江畔的五粮液503车间

在宜宾城区南岸金沙江畔五粮液扩建的503车间,在五粮液明代古窑泥活态保护展馆,我又陷入了另一个迷醉的场景之中,我被一块窖泥震撼到了,五粮液从这块窖泥起步。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拨款60万元支持五粮液发展,首次扩建了503车间,这是五粮液从古酒坊走向世界名酒非常关键的一步。与此同时,503车间的酿酒工匠们也开始了最初的行业微生物工程尝试——探寻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把金沙江北岸(宜宾老城区)酿酒车间元明古窖池群中对酿酒有益的微生物“接种”到新窖池中。经过不断尝试,最终成功培育并保护了大量珍稀的活态微生物群落,为中国白酒从传统小型手工作坊向工业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中国白酒产业现代化生产模式雏形。五粮液最古老的窖泥,已连续使用逾700年,属于国宝,一部分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静静地在灯影下,我从“天地精华、千年集韵”“活态保护、匠心闪耀”“科技赋能、古泥华彩”三个展厅出来,国宝窑泥中蕴藏的科技密码,反而让我更觉神秘莫测,我的思绪久久停留在最终成功被培育并保护的大量珍稀活态微生物群落美轮美奂、五彩斑斓的立体图景中,在对比中欣赏,在对比中感叹,在对比中赞赏,再被“五粮液”的魅力一点一点浸透,一点一点地浸透,浸透成了品酒师,仿佛只需闻一闻就能感受到什么是厚重,什么是漂浮……温暖从心底缓缓不断地升起,热血在身体里悄悄地沸腾。李白斗酒三百篇,文人品酒喜若狂,自己分明在迷醉中坠落,又在迷醉中飞翔……一切的一切,润物无声;一切的一切,在心灵深处,温存起舞,在五粮、酒曲、酒坛、美酒之间守着焚烧的火,守着一生一世不可沦丧的品质,感受生活的纯朴和厚实,感叹生命的千山万水。哪怕挣扎无处不在,都要力求永远保留那一份如春水般的纯粹,都要永远坚守那一份如酒般的热烈,化为水的魂魄,在水的故乡畅游;化为酒的魂魄,在酒的故乡畅游,在精神的故乡畅游……

在时光的长河里,多少人“停留在一个魅惑下面”(歌德语)。我的思绪飘向《爱到春潮滚滚来》的美妙歌声里:一江春水情不尽我梦绕魂牵/一夜春雨梦不休/你多情缠绵/一朝春露万花开/我美丽无限/一日春风人心暖/你风情万千/一生情深似海/爱到春潮滚滚来/五粮春光灿烂/香醉人间三千年……

香醉人间三千年,香醉人间五千年,香醉人间一万年……

聚是一团火 散是漫天星

自然赋予宜宾山水,文化赋予宜宾灵魂。开始或者结束,金沙江在这里,岷江在这里,长江在这里,长江首城在这里。蓝天、白云,大山、河岸,飞鸟、江水、归舟,花香、酒香在这里,悠闲的人们,奋进的人们都在这里,幸福也在这里。

2024年7月9日至10日,有幸与四川经济日报社组织的知名作家蒋蓝、李银昭、何万敏、陶灵、周云和、刘建忠和媒体记者等走进金沙江终点城市、长江首城宜宾,走进向家坝水电站、屏山县马湖府古城、五粮液集团、宜宾三江口等地,实地探访金沙江,领略中国白酒之都的魅力。  

畅饮山灵之秀,意蕴人间风情。三江作证,高山作证,在金沙江畔,一群人,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与山水起舞,与大地结亲,与文化艺术钩连,真情抒怀,赋予金沙江文化、三江文化、宜宾酒文化新的内涵。

坐拥山水,卧游天下。如果你渴望赢得什么,那么像一条江吧!去很好地享受超越的快乐,奔涌的气概,去体验一种在一往无前中永不言败的王者气质。如果你渴望依旧青春朝气,那么喝一杯香气悠久、滋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五粮液,去尽情体味激情、浪漫、温馨,体验爱拼才会赢的不羁豪情……

潮起两岸阔,风正帆张满。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繁华归于沉寂,但总有一些记忆立在风中,这是一次难以忘怀的调研采风活动,借用四川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李银昭的一句话:“整得好!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他们聚是一团火,点亮心灯;散是漫天星,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本文作者陈卓系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水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