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社会 >新闻详情

加快推动四川新型储能产业 乘势而上开新局

2024-11-27 15:51:58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王万川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张瑞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新型储能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是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特别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也是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的重要引擎。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新型储能产业已成为头部央企和先进省份着力布局的未来产业新赛道。四川应抢抓国家支持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机遇,依托全省资源禀赋和光伏、锂电产业发展基础,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尤其是东西部产业转移大势,加快建设四川新型储能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动四川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现状及我省面临的问题

(一)中央、省密集出台新型储能支持政策。近年来,随着储能重要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储能产业激励措施。我国在国家层面持续加强新型储能发展顶层设计,特别是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我国新型储能政策和管理体系,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四梁八柱”初步构建。财政部也首次将独立新型储能纳入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部分先进省份陆续出台新型储能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如广东省提出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安徽省综合运用政策资金、产业基金、资源要素等手段“真金白银”助力全省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出台12条具体措施推动全省新型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湖南省、贵州省等多个省份要求新增风电项目、光伏项目按10%—20%的装机容量比例强制配储。

(二)央企加速布局新型储能产业。随着国家顶层设计加码,新型储能市场已迎来超级风口。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重大技术装备,超前部署研究先进储能等战略性前沿技术。新型储能作为一个具有“高确定性”的新兴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商业化初期,吸引了众多掌握技术、资金与业务优势的央企布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20余家央企进军新型储能赛道,涉及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各大业务领域。仅2024年以来,央企旗下就已有21家业务范畴涵盖储能技术服务的新能源公司成立。特别是2024年初,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国家电投均与锂离子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注册成立储能公司,在行业内引起巨大轰动。

从四川来看,虽然大唐、华电、中广核等在川电力央企以及川能投、蜀道集团等省属国企开始在省内投资布局新型储能领域,但总体规模较小,主要受制于我省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尚不健全,商业模式和市场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新型储能项目获取收益能力较低。

(三)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全球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45.6GW,其中我国占比接近50%并首次突破20GW,三倍于2022年同期水平。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4.5GW,同比增长超过150%,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山东、湖南、贵州、广东、湖北、安徽、广西等11个省(区)装机规模已超过100万千瓦。预计到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首次超过抽水蓄能;到2030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超过200GW,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从四川来看,虽然提出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但我省新型储能项目尚处于示范试点起步阶段,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遴选的首批19个省级示范项目,绝大多数项目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全省新型储能已装机规模在全国还处于中下游位置。

(四)国内新型储能技术已往纵深发展。我国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呈百花齐放态势,已形成以锂离子电池技术路线为主,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锂离子电池技术商业化最为成熟,在世界各国占比均超过90%,我国占比已超过97%,占绝对主导地位;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铅蓄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储热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经过多轮迭代,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科研平台、科技人才等优势,新型储能产业链在长三角、粤港澳等发达地区逐渐形成产业集群。

从四川来看,近年来,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企业和以天齐锂业为代表的锂电材料企业纷纷在川设厂,二者在上游基础原材料、热管理系统、结构件和电芯等方面与电化学储能产业链高度契合,具备发展和完善电化学新型储能产业链的基础,但目前产业集群化程度、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影响力均较低。

二、我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视新型储能风险防控,构筑能源安全屏障。四川处于国家战略腹地和核心承载区,水电装机容量常年居全国第一,风力、太阳能发电量增长迅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责任重大。新型储能对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和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建议省级层面将新型储能纳入全省能源安全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一环,支撑做好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全省一盘棋”。制定全省新型储能发展专项规划,科学布局新型储能发展规模、建设时序和建设规模。加快出台推动全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意见。

(二)抢抓新型储能发展战略机遇期,完善市场化政策机制,提升储能应用市场开发利用价值。积极争取四川成为我国电力交易市场化的先行先试地区。探索新型储能以储能聚合商、新能源+储能等多种形式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的市场机制,研究新型储能参与备用、爬坡等辅助服务交易,健全新型储能参与现货市场的准入条件、市场机制,明确相关交易细则。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根据全省电力系统调频调峰能力,对纳入规划和示范的独立储能电站项目确保优先并网和调度使用。  

(三)发挥清洁能源资源禀赋优势和新能源产业基础优势,打造新型储能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四川在全球和全国新型储能产业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用好水风光多能互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布局建设新型储能设施,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和多场景应用,打造一批大容量和分布式储能技术示范工程。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一批对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发展有显著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宁德时代、欣旺达、天齐锂业、中车株洲所等已在川投资头部企业的“磁吸效应”,引导上下游原材料及配套产业不断集聚。用好绿电富集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出口外向型储能企业来川投资。

(四)强化新型储能技术科技研发,推动产业链系统创新,助力四川抢占新型储能发展高地。支持在川央企、国企围绕新型储能领域在川设立研发总部,投入更多战略研发力量,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新建研发实验线,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支持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加大新型储能领域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专门奖励机制,激励科研人员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系宜宾市叙州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吕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