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宜宾“三步走”,将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万千气象看四川”·宜宾专场④

2024-12-16 14:28:46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刘佩佩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黎琦审核:张瑞灵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胡敏/文 乔薇/图)12月16日,省政府新闻办“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宜宾专场现场,宜宾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唐伟介绍,近年来,宜宾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科教和人才资源不足这一制约发展的短板弱项,采取有力措施,将不断聚集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宜宾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唐伟介绍有关情况

具体说来,主要有三方面举措。

建“双城”孕“新城”,努力解决科教资源的有效聚集问题。2016年起,宜宾从无到有建起了大学城科创城,集聚欧阳明高等领军人才和硕博士专业人才1.6万余名,在大学城科创城周边建设高含金量的K12学校、三甲医院、大型购物中心、高铁站等现代化生活配套,紧邻教育科研功能区集中布局智能制造、汽车、先进材料等产业园,引进宁德时代、极米科技等一批站在科技创新前沿、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大的头部企业,形成了“学、教、研、产、城”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融“四链”开“新局”,努力解决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问题。宜宾坚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大力推广“校中企、企中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支持校企共建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271个。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四链”融合发展,设立3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和6亿元高校政策支持资金,人才安家补贴最高可达400万元。在政策的催化下,3万余名创新创业人才在宜领办创办丰川动力、英发德耀等科技创新企业,其中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已获得授权专利100余项,累计在宜孵化落地企业20余家。

抓“一体”向“新质”,努力解决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支撑问题。宜宾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创新设立市委人才大学城局,统筹负责大学城科创城建设和全市人才工作,成为“三位一体”发展在机构编制改革上的生动实践。

教育方面,宜宾围绕产业设学科,引导在宜高校立足宜宾需求设置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关联专业113个,实施供需对接人才培养计划,持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供给。

科技方面,宜宾构建高能级平台梯次培育体系,加快建成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新兴产业研究院、光伏产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人才方面,宜宾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联合引才与人才互聘工作机制,打造多层次、广覆盖、高韧性的全国引才网络和引才基地,让人才要素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