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18 星期二

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文旅 >新闻详情

由“最后一公里”到“最美零距离” 四川“非遗在社区”特色空间好“趣”处就在家门口

2024-12-27 16:35:05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何羽佳校对:高艳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张瑞灵

在社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让非遗回归生活“场景”,再现文化“本真”,融入百姓“日常”,成为社区文化“主角”,是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的有效途径,是打通非遗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有力举措。“非”入寻常百姓家,在群众家门口建设好非遗传承阵地,由单纯“观赏”变为深度“融合”,群众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非遗,还能在生产、就业中传承非遗。

近日,四川省面向社会发布一批非遗传承体验空间,其中有成都市龙泉驿区东安街道东安湖社区等10个“非遗在社区”特色空间。这些特色空间,以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内容多元的非遗体验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为城乡居民群众带来沉甸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从“一个点”到“一个圈” 家门口的传播更全面

修旧起废,缀连古今。坐落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东安湖古籍保护沉浸式体验馆,以古籍修复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以纸为媒”拓展文化边界,成为东安湖的文化名片,是游玩参观东安湖必到的打卡点。

1

体验馆不仅是文化展示空间,更是服务东安湖社区居民的公共空间。从“一个点”到“一个圈”,体验馆不断拓展非遗传播的形式和载体,与社区、学校、企业紧密合作,兼顾文化传承与流量导入,将公益活动与市场推广有机结合,为空间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方向。以“每月有主题,每周有亮点”为目标,体验馆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连接丰富的在地资源,展现与工业生活截然不同的“自然时间—自然秩序—自然生活”的哲学主题,让社区居民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截至日前,体验馆累计接待公众数万人次,举办各类行业交流活动、东安湖文化活动、社区公共活动等上百场。承办的行业内全国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2024年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研讨交流活动”,让全国各地的古籍保护工作者齐聚一堂,交流互动助推行业发展。

2

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艺术,体验艺术,感受文化的熏陶,东安湖古籍保护沉浸式体验馆凭借独特的文化定位与丰富的主题活动赢得了广泛认可,2016年被授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2018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组织信用评级5A级单位”;2021年被授予“四川省古籍保护工作示范单位”“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分中心”;2023年被授予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从“走出去”到“留下来” 家门口的传承更有力

针法细腻多变,色彩鲜艳瑰丽,图案古朴美观。麻柳刺绣,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源自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是当地居民在长期自给自足生活中,以针线为笔、布麻为底创造出的艺术精品。

3

为了让非遗传承人扎深根、传技艺、结硕果,从“走出去”到“留下来”。2015年,麻柳乡社区建成麻柳刺绣传习所,设有陈列展示厅、传承人工作室、刺绣工艺大师工作室等功能区域,并修建了麻柳刺绣广场等配套设施,为非传承人留在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麻柳刺绣协会成立,19位非遗传承人响应号召,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在麻柳乡社区扎根,创作出《八仙过海》《国泰民安》等经典作品,广受群众欢迎。此外,麻柳刺绣传习所还积极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各级各类非遗活动,不断提升麻柳刺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为加强非遗活化利用,让非遗传承与家门口的就业相得益彰,麻柳刺绣传习所还相继开展刺绣大课堂系列活动,免费培训学员上千人,让社区群众舍远求近,在家门口观摩非遗展演、传承非遗技艺、实现就业增收。因麻柳刺绣民俗文化特色突出,朝天区多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进一步彰显了麻柳刺绣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家门口的体验更丰富

积历史之韵,集自然之美,汇人文之气,巴中市南江县朝阳社区的“集州欢歌”民俗体验基地是当地群众的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5

以“巴山背二歌”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巴山茅山歌”“爨坛戏”“说春”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为核心,民俗体验基地联合全县10个非遗传习所,通过活态传承积极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及“非遗过大年·新春闹元宵”“万人赏月诵中秋”等展示展演,为当地群众带来了非遗文化盛宴。为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民俗体验基地定期开展“集州欢歌”民俗文化展演,邀请非遗传承人以现场教学、互动体验、实景演艺等形式引领当地群众亲身体验非遗魅力。目前,活动已开展数百场,服务观众游客20余万人次。项目于2015年荣获首届四川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2019年被授予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

6

以“请民俗进城”的形式,民俗体验基地让广大群众领略了南江县非遗的别样魅力,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增强了民众文化自信,实现了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形成活动有阵地、资源有供给、社区有生态、居民有收获的非遗传承体系。

历史文化是源,城市发展为流,唯有源远方能流长。融合城市更新和“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四川多地正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联合多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宣传平台、活化传承形式、引入非遗项目,以嵌入、联合、更新等多种方式,令一大批“有颜值、有内涵、有活力”的“非遗在社区”特色空间应运而生。成为了群众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把非遗传承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零距离”,让社区群众能够“漫步”历史长河,“徜徉”文化殿堂,“探索”非遗之美。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走进“非遗在社区”特色空间,最好的“趣”处就在百姓家门口。

(李华)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