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苏俊 张恭浩楠 文/图)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顶梁柱”,工业稳则经济稳。2024年成都工业发展交上了一份怎样的答卷?1月21日,记者从2025年成都市经信新经济工作会上获悉,2024年1月—12月,成都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完成15项省市主要指标,推动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企业信心有效提振,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从第九到第八的进位。
成都市经信新经济工作会议现场
会议从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重点工作,立足成都城市发展定位、比较优势的特点工作,率先突破、走在前列的亮点工作,聚焦制约成都工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集中攻坚的难点工作等方面,全面总结了2024年成都工业取得的成绩,增强了全市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信心和决心。
抓好四大重点工作 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
会议指出,2024年,成都着力“增存并举”,工业经济实现企稳回升;着力“立新优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着力“进解优促”,企业服务实效不断增强;着力“立园满园”,园区发展势能持续蓄积。
工业经济实现企稳回升。1月—12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比上半年回升2.2个百分点,较2023年提升0.7个百分点。国家首批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获批数量、投资总额、贷款需求均居全省第一。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78.7亿元,增长48.7%,高于全国、全省。从区(市)县看,2024年,简阳市、彭州市、天府新区等16个区(市)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高新区、双流区、龙泉驿区、邛崃市、东部新区工业投资总量位居前五;都江堰市、双流区、简阳市、新津区、高新区、郫都区、武侯区、青白江区8个区(市)县工业投资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比亚迪半导体、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一期等130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中国大陆首条Micro-LED量产线成功点亮;新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园竣工投用,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多款新车型技改后实现量产,吉利35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基地项目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历史性获批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秦威颗粒等6款1类创新药,通威太阳能获批四川省晶硅光伏产业创新中心,落地沃飞长空全球总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遴选支持30个标杆场景,飞行汽车、6G与量子通讯设备等9类产品获评首批省级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成都牵头或共建省级产业新赛道18条、占到全省的七成以上。
企业服务实效不断增强。全市经新系统率先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截至1月20日,全市累计走访服务工业企业15823户,收集企业问题诉求5704件,已办结5694件,问题办结率达99.86%,回访超2300件,企业满意率达99.6%。
园区发展势能持续蓄积。牵头开展制造业园区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中的综合竞争力位次晋升1位,天府中药城被评为全国中医药最具活力园区。
全力推进四大特点工作 打造成都城市发展定位、比较优势
会议指出,2024年,成都通过专班推进,奋力实现新兴产业弯道超车;抓大稳小,奋力实现企业发展提档升级;扩大开放,奋力实现产销两端协同并举;强化保障,奋力实现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实现新兴产业弯道超车。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低空经济和氢能三个专班。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六大行动”,“算力券”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案例集》全国首批典型案例,5款AI行业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产业规模迈上千亿级台阶,AI成长潜力居全国第二;建成运营中西部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公开发布数量达到7款、位居全国第五。低空经济方面,启动实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获批全国首批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开通两条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航线,沃飞长空AE200成为全国首个、全球第二个有人驾驶eVTOL设计保证系统。氢能产业方面,“成都造”加氢机亮相巴黎奥运会,全球首列速度160千米/小时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试跑;出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专项政策,新推广氢燃料汽车400辆。
企业发展提档升级。新希望、通威蝉联世界500强,13家企业获评中国企业500强、较去年增加3家,8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较去年增加2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8家、累计354家,总数位居全国城市第七、副省级城市第四,创历史最高排名;新增A股上市企业4家、上云企业约2.2万家,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27家、创近15年来新高,是2023年的2.5倍。
产销两端协同并举。共同编制成渝双核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18条产业链全景图,深化打造氢、电、智行“三大走廊”,建成全球最大的OLED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柔性显示产业集聚地,两地汽车零部件全域配套率提升到80%以上。以“公务团+企业团”模式组织“6+3”国内外找订单拓市场活动,分赴俄罗斯、阿联酋、南非等国家和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签订采购合同48个,金额约120亿元。
城市安全有序运行。提速建设“蓉耀工程”,500千伏十陵变电站等36项重点工程投运,虚拟电厂最大响应负荷能力提升至80万千瓦以上,电网安全承载能力达到2040万千瓦、较上一年提升160万千瓦。
围绕三大难点工作集中攻坚 突破制约成都工业发展的痛点堵点
会议指出,聚焦制约成都工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集中攻坚了产业建圈强链、深化产研联动、推进智改数转等三个方面的难点工作。
针对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短板,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本地配套能力日益增强。实施产业链配套企业精准招引,引进重大补链强链项目367个、总投资超5200亿元,集成电路晶圆制造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得到补强,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等环节优势持续强化,新型显示产业链完整度达73%、产业配套率达46%,轨道交通产业车辆装备本地配套率提升至70%以上。
针对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症结,深化产研联动,产业创新水平加速提升。加快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新培育省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6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112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级17个。大力开展国家级、省级产业基础攻关任务揭榜工作,分别成功揭榜项目4个、19个,获批1.2亿元、1.15亿元资金支持。
针对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痛点,注重试点牵引,企业“智改数转”加快推进。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部署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重点项目442个,增速29%,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接续实施新一轮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超1200家企业完成“智改数转”,成飞工业等5家企业项目入选首批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微网优联等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5G工厂。加快建设数字新基建,累计建成5G基站超8.5万个,大型算力中心9个、算力超80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