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德阳经开区全景
实干足音铿锵回响,发展蓝图催人奋进。1月22日,德阳经开区召开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暨2025年工作会,总结2024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2025年任务,为新一年发展绘就了蓝图、锚定了方向,释放出以实干实绩开创“现代化一流国家级经开区”的强烈信号。
记者从会上获悉,2024年,德阳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成功破千亿元,达到1013.8亿元,占全市比重20%以上,工业发展交出优异答卷。
会议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参会人员纷纷表示,要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凭实干立身,用实绩说话,为推动德阳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积极贡献力量。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为谱写现代化一流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新篇章凝聚共识力量。
“当前,德阳经开区正锚定全面建设两千亿级现代化一流国家级经开区的目标,加快打造一流产业集群、培育一流创新能力、建设一流现代新城、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努力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动园区经济迈上新台阶。”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德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冯军说。
德阳国际物流港全面融入德阳经开区
三年晋升 经开区实现千亿突破
总结会上,冯军分享了德阳经开区的“兴区”历程。
2021年,德阳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四个一流”发展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一流国家级经开区的新征程。三年多来,全区上下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几大央企先后跨过百亿元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2024年达到1013.8亿元,占全市比重20%以上,工业发展交出优异答卷。同时,先后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等10余项国家、省试点示范项目。商务部国开区综评排位从2021年的第82位,提高到2024年的第36位,提升46位,居西部第4、全省第2。
这三年多以来,三环科技、蜀芯半导体、江苏亨通、华夏鲲鹏、钢研高纳、广日电梯等一批重大项目接踵落地,累计签约产业项目58个、总投资994.2亿元,竣工投产47个,新增产值110亿元,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全面融入,为再造一个千亿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三年多来,德阳经开区体制机制更为顺畅。入选全省首批9个集成授权改革试点单位,获得省市授权支持事项69项,新增事业机构4个,建立全省首个地级市人大开发区专门委员会,德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把经开区参照区市县管理,城管执法、环卫力量进一步充实,城市综合功能区运行模式走出关键一步。
目前,六九一二成功上市,英杰电气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92亿元、增长11.69%,固投增长9.8%,限上社消零增长6.1%,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科技赋能 新质引擎更强
总结会上,德阳经开区的科技赋能成果让人眼前一亮。
50兆瓦燃机、五轴叶片加工中心成功商用;全球最大进汽容量工业驱动汽轮机试车成功;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15%;位于德阳经开区的大学科技园科创服务中心投入运营,9栋科研大楼拔地而起,4个科创项目相继落地……
三年多来,德阳经开区突出创新驱动,狠抓科技赋能,新质引擎更强。深入贯彻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重大部署,高标准规划大学科技园“一园八岛”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德阳市研发试验、招才引智、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中心。
大学科技园
如今,大学科技园成势见效。创新“事业单位+公司”模式,成立运营管理公司。1号科研岛北区、科创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入驻高校院所项目5个。钢研高纳与东北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成立装备制造产教融合研究院。
科创能级不断跃升。国检中心建成投用,东汽燃气轮机研发中心入选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方自控建成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科创平台达到135个,科研投入强度3.81%。
成果转化量质齐升。入选省科技计划“揭榜挂帅”榜单项目2个,获批省级科研项目52个、资金1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1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产值贡献突破50%。
投资拉动 发展支撑更硬
总结会上,冯军说:“德阳经开区突出项目为王,狠抓招大引强,发展支撑更硬。”
三年多来,德阳经开区紧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打好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协同招商、科技招商、基金招商“组合拳”,签约引进三环科技、江苏亨通、华夏鲲鹏、钢研高纳、广日电梯、广大特材等优质项目30个、总投资731亿元。
广日电梯数字化生产线
同时,主动适应招商新政,签约重大项目10个、总投资241亿元;新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国家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等竞争性资金16.3亿元,是全年任务的2.8倍,发展支撑更强。此外,健全项目全过程推进机制,项目建设在德阳经开区走出“经开速度”。
53个省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102.6%,16个项目提前开工、2个项目提前完工,三环电子从签约到第一个产品线试生产仅70个工作日,开创德阳工业项目投产新纪录;国内首条航空环锻全自动生产线——航宇科技精密环锻件智能制造生产线,比原计划提前6个月投产;华西装备产业园105天建成点火……
开放带动 营商环境更优
总结会上,在冯军看来,做优政务服务至关重要。
德阳经开区,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建成省级园区示范政务服务中心,“店小二”全生命周期服务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产业项目从开工到投产平均不超过1年,营商环境更优。
同时,2024年,德阳经开区坚持提质扩能,精雕细琢抓城建,G5扩容连接线、成德S11线、德中快通加速同城融圈,城市开发边界南移至南湖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60个老旧小区加速换新装,一批农贸市场焕然一新,锦樾里特色街、南塔里美食街开街迎客,五洲广场中央商务区、柳梢堰城市中央公园点燃城南烟火,国庆焕新·潮玩季、龙舟公开赛激发城南朝气,城市人气更旺。坚持扩大开放,千方百计抓服务,深化两港合作,成立西部供应链研究院,设立驻成都国际铁路港办事处,开行国际班列86列。
开工建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临港制造产业园。国际班列开行同比增长82.35%,公用型保税仓进口货值2.9亿元,实现进出口26.7亿元、增长7.9%。开放发展有声有色;做实区域合作。
与天府新区签订战略协议,在大学科技园共建成都科创生态岛德阳卫星岛,在二重厂西共建天德合作产业园,已入驻企业3户。
瞄准未来 再造一个“工业经开区”
千亿园区显峥嵘,万里征程再扬帆。
“2025年,不仅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更是德阳经开区迈上千亿园区、开启新的奋斗征程的起步之年。”总结会上,冯军说,2025年预期目标是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
目标已定,方向已明,新的一年,德阳经开区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再出实绩、再见实效?
“2025年,将深入贯彻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等重大部署,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双向驱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双向发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双向赋能,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市前列,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冯军表示。
具体而言,德阳经开区提出将坚定不移在谋篇布局上作示范、争一流,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2025年做好“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坚定不移在工业强区上作示范、争一流,坚决扛牢“在工业强市上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集中力量大抓工业,当好全市工业发展主力军、“领头羊”。坚定不移在项目建设上作示范、争一流。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高质量发展理念,努力把每一个重点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
同时,坚定不移在科技创新上作示范、争一流,加快建设装备科技城核心承载地,加快打造科技型企业栖息地。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阵地。坚定不移在改革开放上作示范、争一流,坚持在深化改革中破难题、在对外开放中求突破、在成德同城中谋发展。
此外,还将坚定不移在城市建设上作示范、争一流,不断提升功能品质、丰富消费供给、推进精细管理。坚定不移在厚植民生上作示范、争一流,兜牢兜实民生底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心全意守护人民健康。坚定不移在平安法治上作示范、争一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牢生态环保底线、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健全民主法治。
站在新起点,德阳经开区将只争朝夕、奋发作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再接再厉,开拓奋进,奋力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中作示范,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争一流。
(四川经济网记者 闫新宇)
(图片由德阳经开区提供)